王培喜 张炜
摘 要:当时,我国师范生培育的实践课程体系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其模块化的立异研讨也落后于实践的实践探究。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环绕国家规范和社会需求,对師范生培育的实践课程模块体系进行了立异性试验探究,开始构成了“中心层”“支撑层”“特征层”的师范生实践才能培育的“CSC”课程模块体系。“CSC”课程模块体系注重实践课程的四年一向养成和分层推动,构成了立异学分机制、立异导师机制、立异展现机制三结合的质量保证机制。
要害词:师范生培育;实践课程模块;中心层;支撑层;实践层
教师作为校园教育最为重要的人力资源,其培育质量不只关系到当时我国本质教育和立异教育的实力,也关乎民族和国家的未来。师范生阶段是教师单个专业生长最为要害的阶段,这一阶段的课程设置及其培育实效关系到我国未来教师的专业水平。赵昌木等人(2002)对“教师常识”的实质特征进行了研讨,他们以为,教师常识遵从实践逻辑而非知道逻辑[1]。实践性课程作为师范生培育的中心内容和途径,正越来越遭到世界各国的注重和注重。
一、师范生培育实践课程体系模块化研讨
2011年、2012年教育部相继出台了《教师教育课程规范(试行)》《教师专业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课程规范》《专业规范》)。《课程规范》清晰提出,我国教师教育人才培育应建立“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的根本理念,注重实践课程的开设和质量。在此布景下,展开了对师范生培育实践课程体系模块化的理论研讨与实践探究。
《课程规范》将我国师范生(以小学教育为例)培育的课程体系区分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其对理论课程的课程层次和课程模块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区分,即包含“儿童展开与学习”“小学教育学根底”“小学学科教育与活动辅导”“心思健康与道德教育”“工作道德与专业展开”5个范畴和“儿童展开”“小学生认知与学习”“课程规划与点评”等若干主张模块课程。可是关于实践课程,《课程规范》却没有进一步的模块区分,只是侧重要保证实习的学时和学分。在这以后的相关研讨中,学者们根本上沿用了《课程规范》的构建范式——对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的理论课程体系进行区分和模块化内在研讨,而对实践课程的注重力度显着不行。这与教师教育的实践实质相悖。
马健生、张弛、孙富足(2013)对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研讨生教育概括变革试点工作经历进行了体系总结,他们将根底教育杰出教师的本质结构概括为根底本质、学科本质、教育本质、办理本质、研讨本质和信息本质6大部分。与之相对应,教师教育课程体系能够区分为文理学科常识模块、学科常识与才能模块、教育常识与才能模块、办理与辅导教育活动的常识与才能模块、研讨与反思教育活动的常识与才能模块、运用信息技术的常识与才能模块等6大模块[2]。邱芳婷、燕慧(2014)在解读《专业规范》的根底上,将模块化课程体系区分为教育理论课程、教育教育才能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3个部分,但对变革后的教育实践课程,她们的研讨并未提出更进一步的模块化结构设置[3]。余国江(2014)侧重对模块化课程内在特征进行了分析。他以为,模块化课程具有以下特征:在才能本位课程观辅导下重构的一种新课程体系;侧重内容优化整合;瞄准工作展开最新动态,侧重理论与实践的高度交融,具有开放性和习惯性;“积木式”组合方法突出了模块课程的独立性、灵活性与选择性[4]。袁强(2015)在回忆教育部下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类课程开设结构的根底上,侧重提出了教师教育“范畴—模块—专题”的三级模块化课程体系结构,并依照“必修/选修”“教育理论与师德/教育常识/教育技术”两个维度区分模块化课程。他以为,教育实践类课程首要能够分为教育见习、视频研修、教育实习、顶岗支教和部分选修课程模块(如概括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教师专业展开实践等)[5]。罗英(2016)从影响教师教育模块课程教育有效性5个维度(教育内容、课程设置、教育方法、教育点评、学生学习投入度)对河北师范大学师范生进行了查询问卷,成果显现:师范生对教育内容、课程设置、教育方法三个变量点评愈加活跃,而对教育点评、学生学习投入度两个变量点评较为一般,师范生学科类型、年级、专业等控制变量对模块化课程教育的有效性有着明显影响[6]。
在相关研讨中,仅有极少数学者针对师范生培育职前课程体系进行了模块化规划,比如冯茹(2016)以为,职前教师教育(师范生培育)应学习职后教师教育模块化课程体系和高中课程模块化的成功经历,构建以“根底性实践+展开性实践”为根本结构的、集“根底理论、根本技术、文本研析、教育实践、事例研讨、教育技巧”6个主模块及其14个子模块为一体的师范生培育实践课程体系。其动态构建应表现实践才智的课程内容、遵从学生思维和课程本身特征的螺旋式课程安排方法以及充分发挥师范生主体性的“三主三辅”(必修模块为主,选修模块为辅;学生自修为主,教师辅导为辅;小组协作为主,单个练习为辅)施行形式[7]。
二、师范生实践课程CSC模块体系的立异探究
2014年3月30日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变革 执行立德树人根本使命的定见》中清晰引进中心本质体系,提出了展开对各学段学生展开中心本质的研讨;而早在2004年,闻名学者叶澜教授即提出教师本质的“三分法”,将教师有必要培育的悉数本质区分为“师德与教育理念”“常识结构”和“技术结构”[8],尔后“三分法”被顾一鸣、陈啸、张炜等学者演化为“师德与专业质量”“专业常识”和“专业才能”。
课程体系与高等教育运作体系相相似,高等教育运作体系尽管杂乱,可是能够依据其相对功能和功用特征区分为中心层、支撑层和特征层三个结构层面[9]。结合我国工作教育和高中教育关于“层次—模块”模块化课程及其整合的相关经历[10],研讨者在实践经历的根底上以为:教师教育实践课程体系应当学习相关理论和实践进程中的成功经历,依照其相对功能和功用特征区分为中心层、支撑层和特征层三个层面。
为了习惯师范生培育变革和实践课程模块化展开的专业趋向,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结合本校历史文化和办学特征,活跃展开了本科人才培育计划的修订和师范生实践课程體系变革,不只大幅度紧缩了课内学时,增加了课外实践的学时和学分,而且结合信息化布景,开始构成了赋有特征的师范生培育“CSC”实践课程模块体系(以下简称“CSC”形式)。
“CSC”形式对教师教育实践课程体系进行了依据“课程体系层面三分结构”“师范生教师本质三分结构”纵横两个维度的区分。“CSC”形式将师范生培育实践课程模块体系纵向区分为“层面—模块—专题”三个层次,横向区分为“实践常识”“师德与专业质量”“实践技术”三大内容。在其纵横切割中,专题是其最根底的单位,若干专题组成一个课程模块,课程模块首要以纵向层面区分其体系,有的课程模块在师范生教师本质培育内容上横跨了“实践常识”“师德与专业质量”“实践技术”三个维度,有些课程则在三个维度内容中跨过了两个维度。
1.中心层模块
中心层是指对师范生培育教师本质起到最中心功能的实践课程簇层面,包含《课程规范》中规则的见习、实习以及教育教育中的教育法实践——这些模块化课程具有进步教师教育中心本质和教育中心才能的功用特征。中心层中的典型课程模块有一线讲堂、教育调查与教育实战、班级办理与概括活动、教育法实践等。
一线讲堂是师范生实践课程敞开之旅的重要模块。与传统的大学教师教授教师实践经历不同,一线讲堂给师范生授课的教师均来自中小学一线,而且该课程模块能够附加在其他专业课程教育安排之中。比如研讨者在“班级办理”专业课程的教育设置中,就安排了1/3学时的一线讲堂实践课程模块。在实践授课进程中,依照教育计划的进展,将面向“8+1”专业展开校园在班级办理方面具有一线经历的中小学教师与大学一二年级的师范生一起完成(一线教师与师范生实践互动为主)该课程。这样设置该课程,使得师范生的理论学习与专业实践在课程范畴进行了高度统合,强化了专业课程的实践特点。
此外,研讨者将见习和实习活动进行了模块化重构,分化到了教育调查与教育实战、班级办理与概括活动、教育法实践三个模块化课程之中。这三个模块化课程都能够依照课程方针进行专题化细分,比如教育法实践能够依照教育学科和学年段进行子模块区分,然后能够依据教育环节分化为不同专题,如导入、办理、概念、点评等。
教育调查与教育实战的课程模块是对传统见习和实习课程的部分优化、分化与重组。在传统的见习和实习课程中,需求体系学习和实践的内容十分杂乱,简单构成教育才能培育的弱化。教育调查与教育实战的课程模块的提出,正是为了强化师范生教育才能培育在专业展开校园生态中的中心位置。经过大学与中小学教师一起规划的课程模块方针、计划来保证师范生大三、大四见习和实习的首要时刻(不少于18周)用于教案规划、学生调查、讲堂调查、教育实战、教育研讨与教育反思等教育专题。
班级办理与概括活动的课程模块是在专业调查子模块的根底上,侧重强化师范生对中小学班级办理与概括活动展开的实践经历堆集、专业办理和规划的才能。在专业展开校园生态体系中设置为大三展开该课程模块,其学时占原见习环节的首要部分(不少于6周),期间可经过班干部办理、班级日常活动、班队活动、课间活动、爱好活动等专题进行实践教育。
学科教育法—学科专业教育技术练习课程模块与教育调查与教育实战课程模块联络严密。从实践方针和内容来看,两者都是针对师范生教育经历的堆集和教育才能的培育,可是学科教育法—学科专业教育技术练习课程模块愈加朴实、详细,就是针对某一学年段某一学科课程教育方法的实践与反思。学科教育法—学科专业教育技术练习课程模块在专业展开校园生态体系中设置为大四实习环节展开该课程模块,其学时不少于6周,经过大学与一线辅导教师一起研发课程计划,经过区分教与学环节的专题进行实践教育。学科教育法—学科专业教育技术练习课程模块是中心层中典型的贯穿师范生教师本质培育进程中的“专业常识”“师德与专业质量”“专业才能”的课程模块,需求大学与一线辅导教师相互配合、一起辅导,以保证其实践质量。
2.支撑层模块
支撑层是指对师范生培育教师本质中心层面起到支撑功用的实践课程簇,包含教师根本本质实践课程簇和专项技术练习实践课程簇。支撑层中的典型课程模块有心思与咨询讲座、教师本质(礼仪、外交、道德等)、信息技术与信息化课程、教育研讨等。
心思与咨询讲座是师范生实践课程在入学教育后即发动的榜首个模块。心思与咨询讲座实践课程模块不同于传统的讲座,这个模块的授课教师既有大学辅导员、班主任,也有高年级的学生导师。而且,该课程不以教育常识理论为主,而是相似于第二讲堂的班级活动,在大学一年级期间每个月展开一次,在班级会议和课间展开不同的专题教育,如生命教育、爱情教育、心思调适教育、专业展开教育、大学习惯性教育等。
教师本质是师范生实践课程支撑层面的一个中心模块,它关于后边的中心层、特征层的许多关于教师本质和才能的模块具有支撑、支撑的重要作用。教师本质模块有校园专门的教师本质练习中心与各二级学院一起展开。其间,校级教师本质练习渠道展开相似微课程的礼仪专题、外交专题、道德专题、教师根底本质(如书写、普通话、白话等)专题教育,各院系量体裁衣,使用学生导师进行查验和强化。
与教师本质模块相似,信息技术及信息化课程模块在支撑层面也扮演了重要人物,尤其在教育信息化布景下,信息技术在师范生培育中的价值越来越明显。这儿,信息技术的实践课程首要环绕一线教师信息化教育应具有的根底本质和首要使用内容进行专题分化,由PPT制造、课件制造、教育计算开始、SPSS软件开始、信息化课程(MOOC与SPOC等)规划开始等专题构成,其学时首要散布在大学二、三年级。相同经过校院两级信息化实践教育渠道(教育信息部、各二级学院)给予教育和展现。
教育研讨—教育研讨实践课程模块是依据当下关于现代中小学教师本质要求而从头整合的课程模块。现代教育理论以为,中小学教师进步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展开自我学习和自我反思,这就需求在师范生阶段开设专门课程,进行教育研讨本质的练习。依据课程模块实践方针和内容,能够将其区分为教育研讨和举动研讨两个子模块,别离设置在大二、大三阶段,由研讨规划专题、质性研讨专题、查询研讨专题、研讨写作专题构成。教育研讨实践课程模块是支撑层中典型的贯穿师范生教师本质三大结构内容的课程模块,承担着培育师范生现代教师教育研讨常识、才能和科学态度等专业质量培育的概括使命,需求调集和发挥师范生自主学习以及一线导师、大学导师研讨辅导的活跃性。
3.特征层模块
特征层是指在师范生培育教师本质中心层面根底上开发的具有校本特征功能,具有紧扣年代需求和显示特性的特征化功用特征的实践课程簇。特征层中的典型課程模块有同课异构、本质修炼与才能认证、艺术本质及其拓宽、社会习惯等。
社会习惯课程模块针对师范生工作的社会习惯才能培育。依据师范生培育与用人单位要求的动态改变,该特征模块课程能够区分为社会习惯根本本质、校园习惯根本本质两个子模块,别离在大三、大四开设子模块课程和专题实践活动。
本质修炼与才能认证是师范生实践课程特征层面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模块。依据教师自主生长的理念,师范生教师本质的培育除了依托榜首讲堂的课程和考试之外,更需求依托自主学习,尤其是对往后成为现代一线教师中心本质的重复修炼。在这一理念辅导下,该特征模块课程首要由学生导师安排。大学导师经过拟定《本质修炼攻略》和《教师专业才能认证攻略》,引导学生进行专题修炼。模块专题包含片段教育、书写与普通话、朗读与讲演以及艺术本质、特性专长、专业阅览、写作技术、信息化规划、简笔画等必修和选修内容。该模块课程针对大二、大三师范生,每个学期末展开一次专家认证,经过认证的师范大学生取得专业认证证书和相应的二类或立异学分。
与本质修炼与才能认证模块课程相似,艺术本质模块课程首要针对艺术学科师范生培育或师范生特性化展开,对师范生单个艺术本质的根底有必定要求。因而,该模块课程的开设首要结合师范生和校园师资的实践情况,区分为体育、音乐、美术、艺术欣赏等子模块,每个子模块又依据各科教育和师资详细安排分化为大二、大三艺术本质实践课程的若干专题。
同课异构——同课异构教育是师范生实践课程在大三各科教育法理论课程学习后发动的配套实践模块。同课异构实践课程模块归于教师专业展开校园的活动生态,从大三第五学期一向继续到大四第七学期。同课异构实践一起也是中心层的一线讲堂实践课程的逆向拓宽,变一线教师来大学授课为师范大学生下到一线校园,与一线新教师教育同一节新课。经过备课、授课各个环节的比较和学习,该模块课程强化师范大学生的教育中心技术。这一特征实践课程在施行进程遭到了各展开校园的热烈欢迎,完成了训练师范生和一线新教师的互利协作方针。同课异构—同课异构教育是特征层中典型的贯穿师范生教师本质三大结构内容的课程模块,经过教材研讨专题、教案规划专题、教法学法专题、成为新教师专题,促进师范大学生进步习惯教育岗位和新教师工作的概括本质。
参考文献:
[1] 赵昌木. 教师生长:实践常识和才智的构成与展开[J].教育研讨,2004(5).
[2] 马健生,张弛,孙富足. 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造就杰出教师[J]. 学位与研讨生教育,2013(10):1-6.
[3] 邱芳婷,燕慧. 模块化的教师教育课程建构——依据《教师教育课程规范(试行)》的当地高师院校课程变革[J]. 高教探究,2014(1):83-84.
[4] 余国江.课程模块化:当地本科院校课程转型的途径探究[J].我国高教研讨,2014(11):99-102.
[5] 袁强. 教师教育类课程模块化规划与施行——依据杰出教师培育的视角[J]. 课程·教材·教法,2015(6):109-115.
[6] 罗英. 高师教师教育模块课程教育有效性查询研讨[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6(1):157-160.
[7] 冯茹. 职前教师教育模块化实践课程体系的动态构建[J]. 现代教育科学,2016(2):104-107.
[8] 叶澜.教师人物与教师展开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9] 张炜.教师职前培育质量点评的现代模型[M].北京:我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10] 王强,郑佳荣.“层次—模块”课程整合计划[J]. 北京工业工作技术学院学报,2008(7):110-113.
[责任编辑:夏鲁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