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底,一场H7N9禽流感疫情悄然来袭。此次疫情并没有像之前零散发现的禽流感一样一闪而过,而是在不到1个月时间内,便从上海、安徽扩散至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北京、河南等10个省市的30多个地市级区域。各地居民纷纷陷入谈“鸡”色变的恐慌中。
面对疫情,国家和各地卫生、农业、食品等相关部门迅速启动了防控应急预案,一方面实时通报新增感染病例,另一方面对禽类养殖户和禽类交易市场进行全面监控,严格禁止活禽交易。一时间,农贸市场上、大小餐桌间,禽类销声匿迹。2013年,对于禽类养殖、加工和烹制的企业商户,甚至是钟爱禽类菜肴的人们来说,这个春天寂静无比。
解读H7N9禽流感
禽流感,是由甲型流感病毒的一种亚型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疾病,主要在鸟类间传播,少见情况下会感染人、猪等。禽流感病毒中,H5、H7、H9型可以传染给人,目前确定的是H5型为高致病性。
此次流行的H7N9是H7的一个亚型。虽然偶尔有关于H7病毒(H7N2、H7N3、H7N7)感染人类的报告,但过去没有人类感染H7N9病毒的报告,直到此次我国报告出现的人感染H7N9的病例,尚未有确凿证据表明H7N9存在人传人的可能性。
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指出,H7N9与我们熟悉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和H5N1禽流感病毒,都属于甲型流感病毒,但他们之间有明显的区别,H7N9和H5N1被认为是动物流感病毒,只是偶尔会感染人类,其中H5N1禽流感病毒对禽类是高致病性的,易被发现,而H7N9禽流感病毒是低致病性的,不易被发现。甲型H1N1流感病毒是造成2009年全球流行的流感病毒亚型,通常分为感染人类与感染动物两种。
高温加热后可安全食用
2013年4月8日,在国家卫计委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召开的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我国疾控中心应急办主任冯子健表示,虽然H7N9感染人疾病谱尚不清晰,但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携带病毒的家禽及其排泄物、分泌物,可能是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的传染来源。
世界卫生组织在回答H7N9禽流感疫情常见问题时也表明,吃正常处理和烹调的肉是安全的,在食物的整体达到70摄氏度的状态下流感病毒将被杀死。在疫情爆发地区,肉制品在经过适当处理及烹调的情况是可以安全食用的,但病死动物或发现时已死的动物不可食用。
世卫组织同时还指出,此次H7N9甲型流感病毒是否会造成更大流行还是一个未知数。其它源自动物的流感病毒偶尔曾感染过人类,但未造成大流行。在没有证据说明目前的病例与中国产品有关联之前,世卫组织建议不要采取任何贸易限制措施。
禽流感病毒怕夏天?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在5月10日发言中指出,进入5月以来,中国新增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数量出现下降趋势,可能与两个因素有关:一是中国采取了关闭活禽市场等防控措施;二是气温升高,H7N9禽流感疫情或许具有与其他禽流感疫情相似的季节性特征。
公报中提到,一些研究表明禽流感疫情具有季节性特征,例如10多年来对H5N1禽流感病毒的观察显示,冬季该病毒在禽类中的活跃程度增加,而夏季来临后则会减弱。从历次禽流感流行的时间脉络上可以明显看出,禽流感一般在冬季开始流行,从头一年11、12月份到第二年3、4月份间传播势头较猛,进入夏季后疫情便得到明显缓解。
既往研究也显示,禽流感病毒在较低温度的粪便中可存活一周,在4℃水中可存活一个月,随着气温逐渐升高,病毒逐渐失去生存环境,这也是为什么禽流感容易在春秋季传播流行的原因。夏天过高的气温会加速病毒死亡,大大减少继续传播的可能性。
加强市场监管才是长远之计
在疫情来临之际,正确引导、积极行动、科学防控以及多方配合等,都是有效防止疫情进一步扩大的关键之举。当疫情接近尾声,我们也应该及时回顾与总结,为今后应对此类疫情总结经验,打下基础,做足准备。
首先,应进一步加强我国禽类交易市场的监管和检疫,实行活禽宰杀、销售分离制度,定期进行清洗消毒工作。其次,餐饮企业应对进货渠道严格把关,加强对禽类检验检疫证明、卫生许可证的核查,在运输、加工、烹制等环节严格按卫生标准执行,保证禽类菜肴的烹饪时间,严防疾病隐患的禽类制品流入餐桌。最后,在考虑居民生活习惯的同时,也要积极引导消费者兼顾社会的卫生健康,适当转变宰杀活禽的饮食习惯,尽量食用冰鲜禽肉,降低活禽消费比例,这样才能真正安全地享受到禽类带给我们的佳肴美味,也只要这样,才会让禽类市场找到自己的春天,再次焕发新活力。
编辑 赵晓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