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和谐
新加坡大力倡导和促进种族和谐,新加坡的口号是:不同文化,一个国家(different culture,onenation)。
新加坡是一个多种族、多元文化、多种宗教信仰的国家。华人、马来人、印度人是其三大民族,分别约占74.1%、13.4%、9.2%。其他少数民族包括阿拉伯人、苏格兰人、荷兰人、阿富汗人、菲律宾人、缅甸人及欧亚混血人后裔等。因民族众多,且来自于世界各地,各大宗教在这里都有信奉者。除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印度教、天主教和基督教外,耆那教、锡克教、犹太教、拜火教等在新加坡都有组织和活动。由于新加坡空间狭小只有712平方公里(2010年统计),人口密集,妥善处理好不同民族、不同宗教群体之间的关系,达到和谐相处,对于保持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
种族融合体现在国家政策的各个方面。比如,组屋的申请,要求按照一定种族的比例,平均分配给各种族;再比如,选举中的“集选区”的做法,就是要求有不同种族的人参与政治选举。此外,为了保持种族和谐气氛,新加坡法律禁止散布不利于种族和谐的言论。另外,政府还十分重视利用各种方式进行种族团结、和谐相处的教育。关于这点我们在文化与政治部分,还有详细的分析。
全球视野
新加坡的特殊地理、历史与经济状况,决定了它必须面向世界,以全球化的思维进行战略定位。
比如,新加坡国土面积较小,在建国初期,“新加坡是硬生生被推上独立道路的”,因此,“生存、安全与成功”成为李光耀总理当年的执政目标。而为了生存,就必须谋划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就必须有国际眼光。
再比如,新加坡为了保持全球竞争力,不断营造低税负的国家形象。如图1所示,新加坡的个人所得税从2001年28%一路下降到2007年的20%;企业所得税也从1986年的40%,下降到1993年30%,再下降到2005年20%、2009年17%的历史最低水平(见图2)。
新加坡拥有全球最大的集装箱码头,是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和第五大外汇交易中心。新加坡的经济属于外向型经济,对美欧和周边市场的依赖性较大,外贸依存度接近300%。如此高度外向的经济,对国际经济的波动高度敏感。为此,在2001年12月,新加坡成立了经济检讨委员会,总结新加坡的经济发展战略,为经济改革提出建议。近年,经济检讨委员会提出新加坡的经济走向“环球化经济”,其招商引资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双赢思想,积极超前,亲商思想,客户第一。
渐进式经济
我们认为,新加坡的经济遵循了渐进式的发展道路:出口导向——劳动力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如图3所示:
过去的50年,新加坡每个10年跨越了一个阶梯:工业化——资本化——技术化——知识化——全球化。
近年来,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新加坡政府采取的一系列积极的应对措施,推出了振兴配套计划,首次通用国家储备金,提升经济活力,推动经济实现了强劲的复苏,2010年新加坡的制造业回升29.7%,GDP实现了14.5%的高速度增长(见图4),对外贸易总额突破6千亿美元,达到6615.8亿美元,增长20.7%,外汇储备达2258亿美元。人均GDP由独立时的512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43867美元,这样骄人的业绩的确值得各国仰慕。
东方化文化
注重践行有利于多元民族和谐共处、国家发展进步的共同价值观念和“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面对多元民族、多元文化共存的历史和现实,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继承了儒家思想和文化的精华,吸收西方先进价值理念,新加坡政府提出了五大共同价值观: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同舟共济;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这一价值观凝聚了社会各界的共识,规范了国民的价值取向,使社会和谐具备了坚实的价值基础。
我们考察与走访中,在不同的机构总是听到核心价值观,比如,新加坡社会发展、青年及体育部提出的使命是——通过以下建立一个深具凝聚力和坚韧度的社会:
·促进坚强稳固的家庭
·培养对社会有责任感的人民
·促进关怀活跃的社区组织
·鼓励富有献身精神的青年
·培养热爱运动的人民
再比如,新加坡全国职工总会的使命——我们力求取得如下的成果,以协助工友提高收入和改善生活:
·拥有 充满活力、与时俱进工会组织
·建立强大、具有爱心的社会企业
·通过家庭支援,让低薪工友受惠
·确保每个工友获得平等机会
·保障工友权益
·取得全球最高就业率及最低失业率
新加坡的文化主要源自移民文化,但是,新加坡非常重视多元文化和多元宗教塑造了新加坡的社会特色,开发具有多元文化与多元宗教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尽管我们的考察时间非常紧张,但是,新加坡外交部仍然热情利用周末安排了新加坡多元文化之旅。无论是代表甘榜格南回教文化的苏丹回教堂,抑或是小印度文化区,还是反映华族文化的牛车水,都显示出新加坡政府在尊重多元文化,倡导民族平等所做出的努力。
可信的社会
新加坡政府注重建立政府行政和社会自治互补、政府管理和社会调节互动的社会管理网络。新加坡通过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网络,强调公众参与,实现政府与社会在社会管理上的双向互动。例如,成立于1960年的人民协会是全国性、半官方的群众文化团体联合组织,由总理担任董事会主席,在全国84个选区分别设有公民咨询委员会、民众联络所、邻里委员会等2千多个基层组织。这些组织负责向居民传达政府的信息,向政府反映民众的意见与建议,协调举办大型群众性活动,促进邻里和谐,组织并推动社交、文化、教育及康乐活动。
新加坡十分注重社会公众的意见表达与沟通协调,强调社会全面参与。每年的财政预算在国会批准前后都要各搞一次民意调查。在政府发起的“重造新加坡”民意征询活动中,民众提出的74项重大建议有60项被政府采纳。新加坡政府还于1985年设置了民意处理组这个特殊机构,该机构由国会议员及来自私人和民间团体的代表组成,主要任务是征询国人对国家政策的意见。吴作栋曾谈到:“在新加坡面临多方面的挑战时,鼓励人民提出好的建议及踊跃地参与打造新加坡的未来,而使他们感觉在这个国家有拥有权,这是特别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