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种迹象表明,随着国家新老领导班子交接完成,政府廉政节俭之风劲起,似乎给自主品牌大规模进入公务车采购单带来曙光。特别是领导人在关于领导干部配车问题的内部讲话中表示:“我们逐渐要坐自主品牌的车,现在也有了这个设计和生产,老坐外国车观感也不好。很多外国领导人都坐自己国家生产的车,除非没有生产。”显然这句话被许多人解读为 “新公务车时代”真正要开始了。中国官员的示范作用天大,上峰的一句话往往是决定性的,中国的政治体制决定改革最终能否推行的力量来自上层,这也是制度优越,执行效率奇高。
以往自主品牌难于进入主流行列原因之一是:上行下效,大官不坐国产车,你怎么让小官坐自主品牌呢?另一个也许是更主要的问题,自主品牌车的质量、技术、舒适性、以致面子等等各处均无法满足官车需求,与国际品牌水平相差太远。事实上,官车的面子许多时候不是个人的事儿,关乎着国家形象和尊严,不长脸,至少不能给国人丢脸。曾有著名自主品牌一度进入官车边缘,最终还是“麻绳提豆腐,提不起来”,换句话是哪哪都不行,就不怪人家不提携你了。“打铁还须自身硬”特别适合老抱怨国家不给政策,而自己腰杆儿不硬的企业。
汽车工业这20多年的发展壮大了自主品牌,在与外国人的合作、竞争中学到了很多东西,今天的自主品牌的确今非昔比。用“新公务车时代”作为一个中国公务车代际划分确实比较贴切。从吉斯、吉姆、伏尔加、华沙/胜利,到大小红旗、吉姆、上海;文革后期至改革开放时的大小红旗、250E、达特桑、皇冠、公爵及500SEL;今天的奥迪A6、帕萨特等等,洋为中用主导了公务车市场,特别是高官用车。毫无疑问,“新公务车时代”意味着自主品牌轿车将占据主流公务车的一部分,示范效应极强的目前奥迪A6那一级别的官员用车是否会替代,将是标志性的事件。
也许有人说自主品牌早就在公务车之列,确有些品牌断断续续用于公务,但大多是出于保护本地企业,地域性的。据传正在修订中的公务车采购标准将现有的公务车从排量到采购价都降低了,这将大大有利于自主品牌进入采购清单,而采购比例将是一种对自主品牌的支持和保护,即使这个比例是内定标准。
国家给政策了,能不能抓住又是一回事。刚刚在华泰看到下半年将投产的、他们从德国ZF引进的先进的6速自动变速器,已经受到国内自主品牌的青睐,甚至合资企业也关注,未来华泰将向可能的这些企业供货。而吉利的6速变速箱也已经开始装车销售。这两款变速器的出现是自主品牌在核心技术上的一大突破,拉近了与国际水平的差距,为自主品牌轿车进入中级公务车市场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这里总是说自主品牌,合资自主是不是同样的?对此的定义一直不甚清晰。据有关报道,中汽协秘书长董扬表示,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被业内人士和国内媒体称呼了多年的“自主品牌”概念已变得不够清晰,今后,中汽协将把以奇瑞、吉利、比亚迪等为代表的我国民营企业称为“中国品牌”。这是个不错的称呼,至少可以明确区别汽车品牌的所有权和注册地,让我们不再为不伦不类的“合资自主”文字游戏困扰了。
可能的新公务车采购标准仅仅是为自主品牌提供了一个机会,对个人消费市场影响未知,但肯定是利好的,但愿自主品牌抓住机会争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