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v

林俊德 生命不息 工作不止的核专家

[2025年07月04日 01:28] 来源: 人物周刊 编辑:小编 点击量:0
导读:  作为我国核试验事业第一代创业者,林俊德参加了全部核试验任务,成功突破核爆炸冲击波测量等关键课题,参与研制的钟表式压力自记仪在首次原子弹爆炸试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带领科研团队自主创新,丰富拓展了我国爆炸力学与核试验工程学科体系。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奖27项,先后被


  作为我国核试验事业第一代创业者,林俊德参加了全部核试验任务,成功突破核爆炸冲击波测量等关键课题,参与研制的钟表式压力自记仪在首次原子弹爆炸试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带领科研团队自主创新,丰富拓展了我国爆炸力学与核试验工程学科体系。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奖27项,先后被评为“先进科技工作者标兵”、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并荣立一等功、二等功各1次,三等功2次。2012年5月被查出患癌症后,他坚持与病魔顽强斗争,争分夺秒工作到生命最后一刻,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的国防科技事业。
  勤勤恳恳五十载
  1938年3月,林俊德出生于闽南山乡永春县偏僻的介福乡紫美村,新中国成立时他刚小学毕业,是靠政府的助学金上完中学和大学的。1960年林俊德从浙江大学机械系毕业,被分配到嘉兴市工学院任教。但他没想到,一纸电报改变了他的人生方向。他被告知,将和其他一些有志青年一起去搞核试验。由于林俊德的专业是机械制造,要搞核试验还得学习许多新的知识,组织派他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进修两年,他学得很用功,两年中听了10多门课,门门都学有所获。那段时间的学习生活,给他后来的研究工作打下一个好的底子。
  1963年5月,林俊德接受了研制测量核爆炸冲击波压力自记仪的任务,担任组长。当时,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技术封锁,苏联撤走了核专家并带走一切资料,中国人开始独立自主发展核试验事业,以打破西方大国的核垄断。林俊德说,他上了7年大学,就是为了学点本领干点事。这项研制工作只允许有一年多的时间完成,工作条件又有限,林俊德就带领小组研究成员日夜加班设计,加工时下车间跟班,实验也只能因陋就简。
  由于核爆炸具有极大的破坏性,测量仪器极可能因为受到核爆炸自身的干扰而测不到数据,因此仪器研制难度很大。当时,中国人没有见过核爆炸,谁也不知道核爆炸的冲击波该怎么去测量。林俊德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决定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研制适合当时国情的新型仪器。在仪器调研中林俊德发现,常规气象自动记录仪是采用钟表机构传动的,它在极大的冲击波干扰下仍能准确计时。于是,一个大胆的设想在他心中萌发了:他决心尝试用钟表机构作动力,搞中国自己的冲击波压力测试仪。经过一年夜以继日地努力工作,中国第一批测量核爆炸冲击波的钟表式压力自记仪诞生了。在后来的一系列核试验中,到处留下这种轻便可靠的仪器的足迹。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点,我国第一次核试验成功了,爆炸时林俊德和研究小组的成员在离爆心60公里的高坡上等待,爆前,人背对爆心戴上减光一万倍的墨镜等着,他们觉得能看到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就是瞎了一只眼也值得。蘑菇云升起后大家又跳又叫,帽子满天飞,激动的心情久久平息不下来。在这次试验中,林俊德小组研制出的仪器第一时间准确测得了核爆炸的冲击波参数。证明了此次爆炸是核爆炸,为我国首次核试验提供了重要数据。组织上给林俊德研究小组记了集体二等功,还给他记了个人二等功。这套测量仪器经过改进和完善后,比美国的同类仪器更可靠更准确,重量只有它们的1/5至1/10,造价也低多了,很快就被推广到所有参试单位,后来还获得了国家发明三等奖。
  上世纪90年代初,林俊德把目光转向研究发展核试验核查技术,全面收集分析全球地震数据,开展了核试验地震、余震探测及其传播规律研究。1969年以后,他还负责了空中冲击波测量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74年起负责的强冲击波测量项目,达到了美国同期的水平,获得了全军科技成果二等奖。1978年后,他担任了研究室的领导职务,转到地下核试验和核爆炸力学模拟设备研制工作,担任基地总工程师,多次出席全国性爆炸力学、空气动力学等学术会议。1986年、1992年,他先后参加国际强动载学术会议。1991年,他作为中国专家代表团成员赴瑞士日内瓦参加联合国裁军组的地震事件核查专家组会议。
  在五十多年的科研旅途中,林俊德和同伴先后获得30多项科技成果奖,并获国家人事部颁发的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证书和国务院政府特殊津帖。1978年4月,他被国防科委授予先进科技工作者标兵,荣获国防科委首届“学习雷锋、‘硬骨头六连’先进代表大会”科学大会奖。1987年8月1日,他被总参、总政、总后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英雄模范”称号,光荣地出席全军建军60周年英模代表大会。1990年3月,共青团中央、共青团北京市委、中央国家机关团委在北京举行“奋斗者的足迹”首场报告会,作为全国由老中青三代优秀科学家代表组成的12名报告团成员之一,林俊德应邀作报告。1999年9月18日,林俊德应邀出席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受到江泽民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2001年12月12日,林俊德光荣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部院士。
  兢兢业业不眠休
  从原子弹到氢弹、从大气层到地下,每一次试验转型,对林俊德来说都是全新的课题,他总是把挑战当机遇,不断向核爆炸力学领域发起冲锋。暂停核试验后,林俊德带领他的团队继续向新的技术高峰攀登,创造出一大批科研成果,成绩的背后是他对工作一心一意的热爱。凡是和林俊德有过接触的人都知道他的做事原则,参加学术评审会,从来不收评审费,不让参评人员上门拜访,只看材料不认人,更不接收礼物;科研成果报奖时,不是自己主持的项目坚决不挂名。林俊德生前留下的笔记本上,一页页详细记录着归档科研资料、完善技术方案、审改学生论文等急需处理的事项。
  新世纪以来,面对武器装备试验的迫切需要,已经年愈七旬的林俊德组织开展某大型实验装备研究。他带领的攻关小组最终取得了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作为我国核试验事业第一代创建者,他参加了全部核试验任务,成功突破核爆炸冲击波测量等关键课题,研制的钟表式压力自记仪在首次原子弹爆炸试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带领科研团队自主创新,丰富拓展了我国爆炸力学与核试验工程学科体系。2012年5月被查出患癌症,在得知手术后将不能下床工作,林院士拒绝了手术治疗。他坚持与病魔顽强斗争,将极为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全部投入到重要资料的整理、课题研究的指导、批阅学生毕业论文之中,争分夺秒工作到生命最后一刻。
lv

图文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