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v

李文波 扎根南沙岛二十载的老兵

[2025年07月03日 11:21] 来源: 人物周刊 编辑:小编 点击量:0
导读:  20年坚守,你站成了一块礁石,任凭风吹浪打。却只能愧对青丝白发。你也有梦,可更知肩上的责任比天大。你的心中自有一片海,在那里,祖国的旗帜从不曾落下。  李文波,1964年6月出生,1985年7月从中国海洋大学毕业入伍,现任南沙守备部队海洋气象分队工程师,技术6级、大校军衔。守礁二十多年来,李文波累计守礁2900


  20年坚守,你站成了一块礁石,任凭风吹浪打。却只能愧对青丝白发。你也有梦,可更知肩上的责任比天大。你的心中自有一片海,在那里,祖国的旗帜从不曾落下。
  李文波,1964年6月出生,1985年7月从中国海洋大学毕业入伍,现任南沙守备部队海洋气象分队工程师,技术6级、大校军衔。守礁二十多年来,李文波累计守礁2900多天,创造了守礁次数最多、时间最长等多项纪录;他观测的气象数据连续21年无差错,被评为全军先进气象水文工作者;累计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军内外气象部门提供水文气象数据140多万组,无一差错;先后7次被各级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两次荣立三等功,荣获“全军先进气象工作者”等诸多荣誉。
  默默奉献在祖国最南端的守礁人
  每当中央气象台天气预报播出南沙海区未来24小时天气资讯时,坐在电视前的李文波倍感自豪和骄傲。因为这条短短的天气资讯,凝聚着他和战友们的心血和汗水。
  在远离祖国大陆1400多公里的南中国海永暑礁上,常年驻扎着一支英雄的部队,这里常年高温、高湿、高盐,工作生活条件艰苦。李文波就在这里工作——南沙永暑礁海洋气象观测站。这是受联合国委托,我国于1988年修建的第一个国际海洋气象观测站,成为全球海平面联测的一个网点。所得测量数据直接参与国际交换共享,不仅对保障航运安全和南沙海上作业至关重要,也是我国行使南海主权的重要标志之一。
  李文波21岁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当年入伍,三年后赴南沙永暑礁守礁。
  第一次到永暑礁时,观测站缺设备、缺教材、缺骨干,水文气象资料几乎是空白。作为首次上礁的大学生干部,李文波当即立下誓言:“宁可掉皮掉肉,决不让使命欠账!”
  “南沙远离祖国大陆,观测站的建设喊不来也等不来,必须自己动手干出来。”刚到南沙,一切从零开始。李文波感到,作为当代大学生干部,和老一代南沙守礁人相比,既要比奉献,更要比贡献;既要呆得住,更要有作为,一定要发挥自身知识优势,创造南沙建设新辉煌。
  白天,他顶着烈日、暴雨,抡铁锤、扛水泥、搬器材,带领分队官兵搞观测场、预报室等基础设施建设,脸上一次次晒脱皮,肩上一次次磨起泡,手上一次次虎口震裂,多次因过度劳累晕倒在施工现场;晚上,他挑灯夜战,钻研气象水文业务难题,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
  建站之初,气象报表全靠人工抄写。每张报表要抄写3份,每抄一份至少要花2小时。每次抄写气象数据,李文波都格外认真和仔细。当时永暑礁上还没有安装空调。为防止汗水滴在报表上模糊字迹,他在头上、手腕上各缠上一块厚毛巾用来吸汗。因此,李文波额头上、手腕上总是长着一层层痱子。
  一次,上级决定在观测站兴建海气边界层观测系统,时间紧、任务急,正巧碰上海上风浪大,技术专家上不了礁。
  李文波一咬牙:“没有专业人员,我们自己干!”他带领分队官兵硬是靠一张设备说明书和一张其他观测站的照片,把一套高达数十米的观测设备用手工作业的方式安装调试成功。事后,专家来到现场验收时,动情地说:“南沙军人真不简单!”
  从第一个大气波导站,到第一个地面气象自动观测站……20多年寒暑交替,李文波和战友一起创造了南海气象史上十多项第一,并相继完成了十多个观测、预报场点设施、设备的升级改造,还安装了气象数据卫星接收和卫星通信系统等先进设备。
  会写书能带骨干的气象工程师
  南沙海洋气象观测站建站之前,经常有船只在此沉没,这些事故都与天气和海况有关。从进站的第一天起,李文波就把观测数据的精确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都重要。
  海洋气象观测要求每隔2小时,对风向、风速、气温、潮位等十几个要素进行一次观测,每隔3小时向上级气象部门报告一次观测结果,并通过上级气象组织向世界气象组织报告一次观测结果。
  南沙一年季风、台风期长达9个月,雷电、暴雨等极端恶劣天气更是接连不断,这对海洋气象观测十分不利。为了把每一次观测、每一组数据搞精准,李文波数十次冒着生命危险坚守观测岗位。
  2005年12月19日,南沙海域遭遇12级台风袭击,室外狂风大作,海面巨浪滔天,当时值班员请示能不能等风浪小点后再进行室外观测。李文波没有同意。他说:“越是恶劣天气,我们的观测数据就越有价值,再危险也不能漏测一次。”他系上保险带,带领一名班长,顶着狂风匍匐前进到各个观测点,在风雨中苦苦支撑了近1个小时,直到完成所有数据的测量。其间,他几次差点被巨浪卷走,回到室内时,浑身伤痕累累,鲜血直流。像这样身处险境、战风斗浪观测气象数据,对李文波来说早已是家常便饭。
  外人看来琐碎枯燥的工作,在李文波眼里却是使命如山。他说:“这里出去的数据,既关系到过往舰船的安全,又代表中国气象水文工作者的水平。”
  在南沙,李文波在观测数据上太认真、爱较真,是出了名的。20多年来,他坚持对每天的观测数据、每月的数据报表、每年的数据汇编,都反复进行比较核对,哪怕一个标点、疑点和小数点,即使再细微的异常,也绝不放过。
  2009年8月,他发现永暑礁水准点地基出现裂纹,马上意识到这有可能影响到南沙地区所有潮汐表的准确性,于是立即向上级建议进行复测和校准。建议获准后,他带领分队官兵整天泡在海水里,忍受着烈日暴晒、被珊瑚和海胆刺伤的疼痛,在恶劣作业环境连续奋战5天,把水准点的误差校正过来。
  正是凭着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李文波与他的气象分队,累计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军内外气象部门提供水文气象数据140多万组,创造了连续7000多天无差错的记录,观测站上报的数据质量年年被评为优等级。
  李文波在大学里学的是测量专业,与气象水文是两个不同的专业。到观测站后,他从头开始,自学相关专业知识。每次换防,他都放弃休息,到大学、科研院所请教专家教授,或是整天泡在图书馆查找资料;工作之余,他把时间都用在业务研究上。仅用1年时间,李文波就成为南沙水文气象的“活预报”。从1998年开始,他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和心得,用一年多时间编写成《南沙水文气象观测教材》一书,结束了南海海洋气象业务培训没有专业教材的历史。
查看更多: 礁石 青丝 旗帜
lv

图文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