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v

红石滩 藻类的激情演绎

[2025年03月28日 11:10] 来源: 旅游 编辑:小编 点击量:0
导读:  初识红石滩  最早知道红石滩是在一本杂志上。我是从事藻类分类研究的,当时一眼就认出这是一种橘色藻(原文只说是一种植物,藻类是一类低等植物的总称)。后来又在网络上找了更多关于红石滩的资料和照片,觉得远比该期杂志上的图片要惊艳和震撼!但那时橘色藻并不是我的研究重点,山高路险,没有想到去实地考察。2008


  初识红石滩
  最早知道红石滩是在一本杂志上。我是从事藻类分类研究的,当时一眼就认出这是一种橘色藻(原文只说是一种植物,藻类是一类低等植物的总称)。后来又在网络上找了更多关于红石滩的资料和照片,觉得远比该期杂志上的图片要惊艳和震撼!但那时橘色藻并不是我的研究重点,山高路险,没有想到去实地考察。2008年我在国家自然基金委项目的资助下进行橘色藻科的分类研究后,便开始筹划贡嘎山之行,直到2010年10月才得以成行。由于燕子沟屡遭洪水,我的重点便定在康定和泸定之间的雅家埂,事实上雅加埂的场面也的确更宏大和更漂亮。
  从成都到雅加埂有两条路:一条经泸定走国道到康定,再走榆磨公路到雅加埂;另一条线是先到泸定的磨西,再走磨榆公路。我们是选择了后者,直接租车。尔金师傅是康巴汉子,常年跑川藏线。一路上最大的看点是二郎山隧道。二郎山是著名的阴阳两界山,靠雅安天全方向的是阴山,山上植物茂盛,终年云遮雾罩,郁郁葱葱。雅安是著名的雨城,雨水多的原因是雅安地处四川盆地边缘,二郎山脚下,盆地内潮湿空气翻不过3000多米的高山便在半空中形成雨雾,稍微遇点冷就下雨。过了二郎山隧道便进入了甘孜州的川西高原地区,山也变成了阳山,这里气候干燥,植被矮小稀疏,常年都是蓝天白云。川西高原位于青藏高原东侧,冬季主要受冷高压影响,天气晴朗,气候干燥,降雨量小,日照丰富。
  到磨西的人,多半是去看蜀山之王——贡嘎山的冰川,但我们在磨西宿夜后早上直接去了雅加埂。清早从磨西出发时天就不太好,雾很大。磨西镇的海拔是1600米左右,这里气候比较特殊,年平均气温在15℃左右,冬暖夏凉,云雾多、日照少,年降水量2000毫米。去雅加埂是上坡,沿途路况很好,当到海拔1900米左右时,路边的一些裸露岩石上就开始有这种红色的橘色藻零星生长,但不成片,每个岩石上的覆盖度也不大。再往前走,过南门关桥,在公路右边的雅加埂河谷中就有小规模的成片红石出现,有些巨石有几吨重,裸露面全部铺满红色的藻类。最壮观的红石滩是接近雅加埂的河滩中,海拔约3000米,雅加埂河从大黑沟中呈90度大拐弯急转而出,这里地势较为平坦,整个河川像铺上了红地毯。河谷中湿度大,经常云雾缭绕,但一阵云雾过后马上就是艳阳高照,阴晴转换极快,甚至还等不及你拿起相机进行构图,一阵云雾就把你的美景带走。一天之中能够观察整个红石滩壮观全景的时间段只有中午前后很短的时间。
  过了红石滩,路也变得陡峭起来,翻过海拔3830米的雅加埂垭口,便到了另一个世界。刚才南坡还在下冰雹,这里却是阳光明媚,典型的川西高原风光,远望便是跑马溜溜的康定城。在分界的北坡也有零星的红石出现,但石头上橘色藻的覆盖度较低,可能是有少量冰川河谷的雾气逃逸至此,不过丝状体更短,一点也没有“红毯”的感觉。再下,红石便完全绝迹。在榆磨路未通之前,走相应小路往来榆磨两地的行为被称作翻雅加埂。
  红石头上的生物
  关于红石上的生物究竟是什么,有多种版本:地衣、真菌、苔藓、微生物、藻类。根据我们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研究结果,这是一个新的物种,一种气生丝状绿藻---约利橘色藻雅加埂变种(Trentepohlia jolithus var. yajiagengsis)。为了纪念茶马古道上这个特殊的地方,我们以“雅加埂变种”命名这个中国特有的藻。在显微镜下观察,这种藻呈现地毯状,分枝的丝状体较短,最多只有三四十来个细胞,两三毫米长。
  石头上鲜艳的血红色是因为这种藻的细胞内含有大量类胡萝卜素,比如虾青素(astaxanthin)和β-胡萝卜素等,这些类胡萝卜素能帮助橘色藻抵抗高海拔地区强烈的紫外线损伤等,这是生物特有的保护性措施,许多植物叶片在秋天变红也是同样道理。这些红石头在雨后或雪后晴天更鲜艳,而雨天或潮湿的雾天由于藻体吸水,颜色比较暗,甚至偏黄。所以你想看雅加埂惊艳的红石滩,还需要老天给你一点运气。
  这种藻类分布比较广,在欧洲、北美和亚洲一些较寒冷地带的山区石头上均有发现,在贡嘎山及周边地区也应该早有生长,一些冰川学家证实了这点。他们在海螺沟景区的许多冰川河谷中均有发现,规模大小不一,比如叫出名的还有燕子沟的红石滩。但为什么雅加埂只在最近形成大规模的景观呢?当地老养路工告诉我们,雅加埂红石滩成为一个景观是2006年之后的事。回来后查过去的相关新闻报道,在2005年8月11日海螺沟地区发生了一次特大泥石流。这种藻类只生长在原生岩上,而不喜欢石灰岩和水泥、木头等其它基质。破坏性泥石流和修路造成了大量原生岩裸露,给橘色藻提供了良好基质。加上有贡嘎山冰川提供局部潮湿小环境,结果形成雅加埂这个以藻类为唯一特色和唯一以藻类为亮点的风景点。在《康定情歌》的感染下又给了它一个浪漫的名字---情石!
  我们在实验室成功地养活了这种生物,最佳温度在20度以下。室内条件下细胞开始变得圆鼓,但生长非常慢,一个月也长不了几个细胞。野外条件下,它应该生长也很慢,我们看到的大规模“红毯”应该是一年或好几年长期生物量累积的结果。而且橘色藻长成红毯后,为其它生物如苔藓、地衣等提供了良好的基质和营养,底层也逐渐死亡腐烂,最终会像蜕皮一样很容易从岩石上脱落。我一个朋友2012年去这里游玩时就发现有这个现象出现了。也许将来某一天,下一次泥石流会将这些红毯全部收走。当然,只要条件合适,它们还会再重新铺满整个山谷。
  不过根据在网络的搜索,四川贡嘎山地区还有其它小规模的红石滩存在,如石棉县和丹巴县等。共同的形成原因应该都是高海拔加局部潮湿小环境。根据我们的研究,这种橘色藻还同时富含油脂,能帮助它抵抗冬季高寒气生环境。
  红石头以外
  我们在磨榆公路沿途还看到许多红色的小尼玛堆,不知道是当地藏民有意挑的红石堆成,还是这些原本暗淡无光的顽石成堆后长成红色的。我倾向认为是后者,因为藏民认为它们是神石,一般不会去随意挪动,这就给橘色藻生长上去创造了一个稳定的环境。尼玛堆是藏民用大小不等石块、石板和卵石垒成的“祭坛”,也被称为“神堆”。
  网上传说红石滩的红石对环境非常敏感,离开当地环境就褪色死亡!这倒可能是真的。但如果你能有良好的装备能使石头迅速干燥并得到维持,它也能保持红色相当长时间,不过色彩会变得稍暗。我就在实验室干燥器内保存了几块小石头,几年过去了,风采依然!
  对于红石的神奇,在藏传佛教的传说中也有一些解释。在印度的胜乐金刚道场,信徒们自古以来用一种红色物质来供奉胜乐金刚的佛母——金刚瑜伽母。这种红色物质梵文音译为“圣德拉”,意译为“黄丹”。农历每月二十五日,“空行大海”(意为“无数的菩萨集会”)的这一天,如大海量的空行勇父和空行母将在胜乐金刚的道场上空撒“圣德拉”,圣德拉像阳光一样落地,给胜乐金刚献贡,来供养胜乐金刚。同样作为胜乐金刚的道场,贡嘎山周围落了很多“圣德拉”,由此形成了神秘的红石。海螺沟是胜乐金刚道场的主坛城所在,撒落的“圣德拉”最多,因而红石的规模最大。
查看更多: 藻类 低等植物 总称
lv

图文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