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v

不悲观,虽然常悲伤

[2025年02月19日 05:35] 来源: 北京青年周刊 编辑:小编 点击量:0
导读:  时隔7年,贾樟柯的现代武侠片终于浮上了水面,在国内外都获得很大的关注。他的武侠不是飘来飘去的浪漫情怀,骨子里仍然是现实的荒凉。而对于现实,贾樟柯的态度却是乐观的,“虽然反反复复的问题特别多,但它确实在往好的方面走。”“不悲观,虽然常悲伤”——是为一个创作人的慈悲心肠。  完事出来一看,都是青春同


  时隔7年,贾樟柯的现代武侠片终于浮上了水面,在国内外都获得很大的关注。他的武侠不是飘来飘去的浪漫情怀,骨子里仍然是现实的荒凉。而对于现实,贾樟柯的态度却是乐观的,“虽然反反复复的问题特别多,但它确实在往好的方面走。”“不悲观,虽然常悲伤”——是为一个创作人的慈悲心肠。
  完事出来一看,都是青春同龄人
  武侠是我的一个情意结。我看的第一个武侠片是《广东好汉》,第二个是《独臂刀》,第三个是《少林三十六坊》,这是我永生磨灭不了的三部武侠片的记忆。《广东好汉》的故事我都忘了,但是《独臂刀》跟《少林三十六坊》的记忆特别深刻。《独臂刀》我喜欢它的摄影棚的那种“假”的感觉。那个年代,少年时代的我感觉到的基本还是一种生理快感,没有太多的思考,都是那种关于正邪、公理、道义的最简单的是非判断。《少林三十六坊》我觉得它很不武侠,但它却勾起了我学武术的冲动,像一个教学片一样。我对现在的动作片、功夫片都不太喜欢,特别是“功夫喜剧”,我喜欢“武侠悲剧”。所以像《醉拳》这一类,它很好看,但是看完也就算了。但像《独臂刀》、《侠女》、《新龙门客栈》、《卧虎藏龙》这种,我感情上更能接受一些。
  当然,这些都是在录像厅看的。在汾阳县城里,青年人要聚合在一起,聚合所在就是录像厅。我觉得电影最大的魅力就是聚众,进而有一种仪式生成感。在黑漆漆的屋子里,大家盯着一个小屏幕,看那么热血的电影,完事出来一看都是青春期的同龄人!电影的公共性就在这里,到现在我也不喜欢用iPad看电影,就是因为少年时代一起看武侠片时大家的鼓掌、喝彩、叹息……尤其是大家都在喝彩,其实就是在价值观上达成了某种共识。这是一种情绪传染,进而变成你的情绪记忆,让你在成年以后还可以回味思考。
  1993年,我已经在北京电影学院读书了。那时候我已经拍过两个短片了,都是常规的叙事方式。刚巧跟我们一墙之隔,正在拍摄电影《方世玉》。我可就天天去看,我就觉得武侠片的制作方法和我理解的电影太不一样了。武侠片有很多的“片场技巧”令我印象深刻,它其实是高度的门类分工和武术指导在其中扮演着创造性支点角色的类型片。拍一个动作的时候,武术指导而不是导演常常亲自掌机,这些都令我很吃惊。因为我之前都是接受学院教育的,那是我很好的一次“片厂教育”。
  轻易不出刀,出刀就毙命
  我曾经和徐克导演聊天,他那时候正在做3D版《龙门飞甲》。他真的是在研究:在3D技术下,怎么让武侠片达到最好的视觉效果,它的利弊各是什么,我们的功夫美学又该做什么变化?他钻研得非常细。有一年去香港电影节,他们搞了一个向功夫片致敬的环节。现场特别像一个庆功宴,或者说武林大会(笑)。包括刘家良先生也来了,他是我少年时代的偶像,我完全就像个粉丝一样和他们合影、聊天。比如武侠片、功夫片就是要动刀动枪的,那么“刀”和“枪”是这类电影最重要的道具,也成了这类电影的意识形态上的一种表征。关于“枪”,如果看过香港警匪片的话——包括吴宇森的、杜琪峰的——都很有美感,很舞蹈化。但我要做,就会配合我习惯的视觉风格,就是很直接的那种。你一枪,啪!那个人横着飞出去了。这其实是很好实现的,拉根钢丝那人就飞出画外了。但我的要求是一枪,人直接倒地,而且不能有手部动作的保护。我就是想让它“实”,就是一个“实”字。“刀”的话,还得胡金铨化,就是轻易不出刀,出刀就毙命,然后瞬间舞蹈化,瞬间还原武术的美感。
  我自己对武侠片的定义是所有的武侠片都是在一个大的变动里边,个人的生存受到巨大的挑战而做出一系列极端的举动,但结局都是悲剧,悲剧在于个人使用暴力对抗这种回应本身就是失败的。我觉得武侠自己也需要反思,就是一直以来崇尚的以暴制暴是有问题的。最大的一个反思还是应该改造社会,让社会变得更合理。在一个社会氛围中,有些事的发生可能是没有原因的。好比一个人突然就发飙了,很可能没有原因诱导,只是一个生存氛围给他带来的一个没有理由的暴力冲动。这些“没有理由”的暴力,我们要思考它的理由,它不是没有理由的。
  没有悲,怎么会有慈?
  我现在已经不吸烟了,改抽雪茄。别的兴趣就是刷微博,我每天早上上班车里看一下,中午看一下,晚上睡前看一下,天天这样老三篇。
  以前我上网就是看新闻和发E-mail,社交网络兴起之后很长时间没有尝试,虽然我的同事,很多人都在用。微博刚兴起的时候,我一直不清楚它是怎么回事,后来因为做《语路计划》跟潘石屹接触,他很喜欢社交网络。他跟我讲:你可以不写,只是看。他觉得如果不接触新的媒介,你就跟不上这个时代了。我说有那么严重吗,不玩儿社交网络的人多着呢,难道都跟不上这个时代了吗。我回来就试着玩儿,一玩儿就玩儿进去了。因为我觉得这的确是一个新的生活方式。以前我接收信息没那么快,那些信息也都是经过过滤的,不像微博这样即时的快速地发过来。这样一来,我觉得我的生活被改变了,我理解跟认识这个社会的方法都不一样了。以前早上出门可能听邻居说一下昨天街上发生的事,范围不会出生活地域的半径,传统的媒介比如电视、报纸的确是有管控,有些事情并不会出现在自己的生活里面。但是有了微博之后你就会发现,其他人经历的很多东西你也在经历,有些东西可能以前不会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边,但它确实是我们生活里的一部分。这几年能震动我的除了观点之外,就是这些突发事件。我开始留意到突发事件里边的个人暴力问题。这是我这几年来越来越强烈的一个感受,为什么很多人对社会对自己的生存采取了一个暴力的反应。
  我刚发了一条微博,“不悲观,虽然常悲伤”。因为我觉得我们现在基本上进入到了一个搞笑的时代。我记得香港之前有一个调查,看电影首先会问什么问题。比如说我要消费一部电影动因是什么?他列了很多选项,观众的首选是“搞笑”,我觉得这个也能理解,但是如果整个社会都回避悲伤的东西,所谓的“慈悲”在哪儿呢?如果你没有“悲”怎么会有“慈”呢?我觉得基本的善良和善意一定是建立在一个感同身受的同病相怜的悲切上面。没有这种内心的触动,整个社会散发不出慈悲来,人也散发不出善意来。我很喜欢悲剧是因为它能触发我的一种善意,这个跟悲观我觉得是不一样的,如果你有一种勇气去面对悲凉的东西,痛苦的东西、其实并不是悲观的。
查看更多: 现实 武侠片 骨子里
lv

图文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