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v

董蒙:棉布上的瑶乡

[2023年03月23日 13:30] 来源: 优雅 编辑:小编 点击量:0
导读:  沿樟江南岸道路朝广西的方向前行,樟江就在身边,它是珠江的源头,看上去还没有遭受到人类活动更大的破坏,水源丰沛,清澈舒缓。距离城镇越近,树木越显得稀稀拉拉。梨花和桐花热闹地开着,远山近岭,漫坡雪白。我有大把时间慢下来,敞开肺腑,呼吸大地清新润湿的空气,倾耳风声鸟语,极目水光山色。这是一段幸福的旅程


  沿樟江南岸道路朝广西的方向前行,樟江就在身边,它是珠江的源头,看上去还没有遭受到人类活动更大的破坏,水源丰沛,清澈舒缓。距离城镇越近,树木越显得稀稀拉拉。梨花和桐花热闹地开着,远山近岭,漫坡雪白。我有大把时间慢下来,敞开肺腑,呼吸大地清新润湿的空气,倾耳风声鸟语,极目水光山色。这是一段幸福的旅程。
  汽车驶离樟江河岸不久,就进入了人烟稀少的喀斯特山区。道路两旁不时有古树出现,大地之上,任何一棵大树经历的四季风雨和见证的历史,都比那些正被水泥涂料覆盖的建筑年长。在朝阳区瑶山谷口,突然出现了一棵巨大的皂荚,孤峙于青油油的麦田,一看就知道它有多么的高寿,树冠下铺满细碎的落叶,足有篮球场大小,其间有一种喜阴喜湿的植物,站在阴影里,枝叶丰茂,开着紫色的漏斗形花朵,淡雅迷人。事后,我才知道,这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就是大名鼎鼎的靛蓝原料马蓝草。就是站在那里,我看到了古老的瑶寨——董蒙,在山坡上,干栏式木作建筑依山就势,掩映在桃红李白的春天深处。房前屋后,栽满了青幽幽的马蓝。
  曾记得的世界,原本就该是这个样子
  在瑶山的董蒙,过去时代的村寨居然活了下来!山坡上绿叶纷披,鸟鸣声里,大地欣欣向荣,我记得的世界,原本就该是这个样子:没有公路、汽车、电线杆、红绿灯、垃圾桶、标识牌、抽水马桶和下水道。看来,现代化的图纸还在路上,暂时还没有足够的余暇朱批董蒙,使得这个地方还剩下一群生灵。时间似乎还停留在春秋战国,在坑洼不平的泥石道路上,青衣一袭的屈原或庄子,好像随时都会荷锄披蓑地出现在村口。人们牵手神灵,还在祖先的背影里相依相偎,管它云卷云舒,大有“自备盏酒兮我独酌”的遗世独立风范。
  事实上,古代的时候,女人们除了种植庄稼、生儿育女、持财理家,个个心灵手巧,各种花红活计不在话下,人人行家里手。手艺都是代代相传,并没有什么高深的天赋要求。在众多民族的手工技艺失传以后,瑶族的妇女们还在坚持用棉花纺线、木机织布,用草本蓝靛和木本粘膏蜡染棉布、扎花刺绣,用最原始的材料和手艺,表达和呈现出充满烟火气息的传统生活。
  在当下,我们可以把这些依然会传统手工活计的妇女,看成杰出的艺人。民间技艺一旦成为少数人的特权,其实就已经濒临灭亡的边缘。在董蒙,妇女们的劳动者身份货真价实,用握惯锄头镰刀的双手刺绣或挑花衣装服饰,只是为了穿在身上好看,调节一下枯燥单调的农耕生活而已,其间并没什么了不起的审美元素和艺术主张,然而,当传统技艺被模式化工业化以后,我们别无选择,毫无例外地把那些拥有传统手艺的人视作文物一样的宝贝。
  董蒙的妇女们在春耕或秋收以后,总有一段闲散的时间,可以从事女红针线。她们喜欢群聚在房子之间的空地上,纺线织布,靛染描图,扎花刺绣,一边嘻嘻哈哈说闲话,一边交流比拼缝绣手艺,每个成年妇女的双手都沾满了靛蓝的颜色。孩子们也没有那么多永远也做不完的作业,总是围绕在母亲周围的柴房、阁楼、檐廊,树林、草垛或田野里追逐嬉戏。没有看到网络和电脑这些牢狱现代人的东西在董蒙出现。
  没有高科技的生活
  人们生活在大地的腹部,劳动并繁衍。一切都发肤于大地恩情,加之持久地劳动锻炼,生命在乡村显得尤为健康鲜活。无法判断眼前这位阿婆的年龄。她穿着青布上衣,黑帕裹发盘顶,外扎一根白色条形饰带,脸上皱纹深刻。一件做工精细复杂,图纹朴美简洁,色彩鲜亮明丽闻名世界的瑶族百褶裙,穿在这位年迈的老人身上,太漂亮了,好像一身大唐的稀世羽裳,错误地挂在了木质谷仓。
  谷仓就在阿婆身后,那是瑶乡最古老的建筑之一。瑶族散居在深山,村落依山而建,随物赋形,传统干栏式建筑。所有的生产工具、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源,都源自天地自然。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发明了风篱式谷仓这种了不起的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足以给山西应县木塔、意大利比萨斜塔和巴黎艾菲尔铁塔比肩同座。没有复杂的工艺和雕梁画栋,只有大朴至美的撼人力量。谷仓由四根原木支撑,柱头顶部与仓坊底座结合处,用小口大肚的陶罐倒置相接,可以防止鼠侵蛇入。连排木构居所一旦发生灾害,也不会殃及活命的口粮和种子。瑶家那些来自古代的房子,在诗歌和传说哑口以后,仍在大声嚷嚷,说着让我们十分迷恋的往事。没有栅栏密码猫眼摄像头的董蒙,每家每户的谷仓都远离居所,谷仓建在野外,甚至就在庄稼地边缘,随时可以拿取,没有门锁,说明生活在此处,比高科技保险的彼处更安全。
  最后的篾匠?
  山花烂漫,草青树绿的董蒙,除了老人、妇女和儿童,没有见到青壮年男人。眼下这种现实,一点不稀奇,男人们和中国所有的乡村一样,已经行色匆匆地加入了打工队伍。
  在董蒙村建筑群最高的台地上,遇到了篾匠老米。其实,我并不知道这个站在自家木楼前削竹编筐的篾匠姓什么,我们同样被语言不通分隔在了聋哑世界,即兴给了篾匠“老米”这个符号。置身于竹子、篾条和各式竹编农具、生活用具堆积的现场,就像走进了竹器博物馆。老米可能是董蒙为数不多没有外出打工的男人之一。跟他磨叽了半天,他一点没明白我的外语。给他递烟,他边退缩边摇头,一屁股坐在已经斑驳缺角的门槛上,弯刀和竹簧一直握在手中,跟他一样不知所措。他的局促不安,把我也弄得小心翼翼,只好转移“枪口”,傻乎乎地对着满地的竹编器具按动相机快门,但生怕我的镜头吓跑了老米。只能依靠过去的经验,去感官老米家的生活。无疑,老米家生活得很艰难。吊脚楼年深日久,到处嘘牙咧嘴,已经难敌风雨。室内空荡荡的,除了火塘,几双破线裂口的胶鞋水靴、陈旧的棉絮和几件竹编桌椅,几乎看不到任何像样的家具。
  不知道,老米会不会成为董蒙的最后一个篾匠?离开老米的时候,他僵立在毛石垒砌的石阶上,手里捏着一个入侵者并无恶意的家访费用,不知道是怎样的心思。是心怀感激?还是无可奈何?老米不说话,像大地一样沉默。
  阁楼前的生殖图腾
  阁楼是瑶家人的活动中心,也是瑶族干栏式建筑最重要的部分。火塘正对中门,三脚锅庄上方是矩形的玻璃亮瓦。火塘边的地板,既是一家人决议大事、饮食待客的地方,也是孩子们睡觉的床榻。孩子们行成人礼前,会跟永不熄灭的火塘睡在一起,直至娶妻嫁夫。阁楼里除了必须的锅碗瓢盆,没有家电家具画蛇添足,木板墙壁上也没有珠光宝气的美女、明星的画片装腔作势。墙上地上,壁柱楣梁,全是箩筐、簸箕、筛子、耍把、陶罐、被褥、麻绳和棉线。阁楼门口倒是有石头雕凿的生殖图腾,看上去很粗糙,可以作为整座吊脚楼,唯一能称之为民间艺术的象征主义。那是瑶人古代的图腾,作为女人的陪嫁,一直坚守在居所进门的地方,醒目地说着尊崇自然天道和生命自由的悠久历史。人们相信生命是一个纯然的礼物,是一个奥妙而不是神秘。
  孩子们推挤在狭窄的通往檐廊的门槛上,争相对着相机镜头,满脸笑容。阳光穿过核桃树的枝叶,明亮地照耀着孩子们,所有张大的眼神,都让人感到透心的干净。年轻的母亲阿娜多姿,端庄秀丽,安静地坐在长条木凳上,借助从门洞散射进来的暖黄光亮,踏响了竹木织机。一梭一线,都让人想到了某个守候在窗口后面的女子,正用沾满靛蓝的双手,为远行的旅人图画着返乡的线路。
  棉布上的瑶乡,于我最终只是一束稻穗,挂在瑶家火塘中心梁柱上那束金黄的谷穗,一直就跟时间平起平坐,年年都在更换,天天都在发言,从来就没有离开过瑶乡视线。世代相传的民间手艺和精美服饰,是否也能长远地锦绣瑶山?春天不知道,太阳和星星也不一定清楚。
  孩子们站在高高的石阶上,不停地向我们挥手作别。有一个孩子的手中就握着金黄的稻穗,几分钟前,我刚刚抚摸过它。
  它才是世界的恒远,永远都不会结束。
查看更多: 棉布 梨花 水源
lv

图文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