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霞 刘崇宇 蓝贵文
摘 要:施行立异教育、培育创造性人才是高等院校的重要使命,在立异实践方面的教育形式研讨是要点和难点。文章在桂林理工大学测绘工程、GIS专业和金属材料专业课程教育实践根底上,探究立异实践型人才导向下的理工类专业课程教育形式,提出一种“三交融”教育形式,即“传统+新式”交融的授课形式,“理论+实践”交融的课程安排形式,“线上+线下”交融的教育活动安排形式,通过“三交融”教育形式的研讨探究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有用途径。
关键词:立异实践型人才;理工类;教育形式
中图分類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8)01-0074-02
立异实践才能的培育和前进一直是高校教育工作的要点,我国中长期教育变革和开展规划大纲更是强调了立异实践才能培育的重要性。怎么培育出常识和才能兼备的高本质人才,是教育工作者重视和要处理的一大难题。要培育出立异实践型人才的中心是课程环节,课程环节的有用履行关键是运用恰当的教育形式。而理工类专业课大多选用传统教育形式。选用传统教育形式只要少量优秀学生获益,不能全面前进教育质量。因而,在教育环节中,以立异实践型人才培育为导向,处理现有教育形式的问题,研讨探究一种促进大多数学生自动学习,用心学习,协作学习,活跃探究的教育形式十分有必要。
笔者在桂林理工大学测绘地舆信息学院和桂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选出2014级地舆信息科学专业、2014级测绘工程专业和2014级金属材料专业作为试点。结合“摄影测量学根底”、“地图制图学”、“GIS二次开发”、“材料成型原理”等多门课程进行教育实践,评论“三交融”这一教育形式对学生立异实践本质的影响。
一、“传统+新式”交融的授课形式
理工类学科根底课,如“摄影测量学根底”、“地舆信息系统原理”、“地图制图学”、“数据结构”、“材料科学根底”、“材料力学”等等,它们专有名词术语多,定理等数字公式及推导多,理论性、笼统性、逻辑性强的特色,一起又具有工程性、实践性和运用性等特色。
在立异实践型人才培育导向下,在教育方针上,既要求学生把握根本概念,了解定理内在,一起,又要求学生具有必定的立异实践才能。
现在这些根底课程的教育现状,具有一起的教育难题:教育内容多,理论笼统,核算冗杂,运用广,但课时少,学生学欠好,不爱学[1]。受课程学时数的约束,传统授课形式,在有限的课时下,首要是解说常识点,疏忽常识点的布景常识,而课程内容笼统、难明,学生难以了解内化、难以吸收运用,在讲堂上不能消化课程的悉数常识,不能很好的把握课程内容的首要思想与办法。在定理的解说时,疏忽过程,解说成果和定论,难以启示学生去考虑定理的因由和构成,难以使学生深化了解常识内容的实践布景含义、根本理论与实践工程的联络,难以培育和激起学生的立异性思想。在实践才能的培育方面,以把握根底操作技能为方针,缺少立异概括型实践项目,更谈不上运用这些常识。
近年来,慕课、微课等新式学习渠道的出现,为处理传统授课形式的窘境,供给了或许,为立异实践型人才培育供给了完结的途径。慕课(MOOCs,即“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是近年来涌现出的一种大规模在线网络敞开课程,以爱好为导向,但凡想学习的,都可以学;学习在网上完结,不受时空约束,它是为增强常识传达而由具有共享和协作精力的个人安排发布的、分布于互联网上的敞开课程[2-4]。微课是指依据教育规划思想,运用多媒体技能在10—15 分钟(乃至更短)就一个常识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解说的一段音频或视频。在教育教育中,微课所教育的内容呈点状、碎片化,这些常识点,可所以教材解读、题型精讲、考点概括,也可所以办法教授、教育经历等技能方面的常识解说和展现[5]。
慕课和微课的授课形式,为全方位剖析和深化剖析各种笼统难明的理论根底常识供给了或许;战胜了以传统课程学时的约束和以单一的讲堂教育为主的常识传达方法的约束讲堂为载体的约束,运用互联网等渠道学生随时随地就可以获取课程常识,且易于运用。不少高等院校创建了校级网络教育渠道,桂林理工大学联合清华大学教育技能研讨所搭建了“桂林理工大学网络教育渠道”。这些高等院校校级网络教育渠道,为慕课、微课新课程授课形式的履行和遍及供给了很好的渠道支撑。
针对理工类专业课程的特色,借用慕课、微课授课形式的长处,将传统授课形式和慕课、微课授课形式进行深度交融。以桂林理工大学为例,首要,在课程规划时,将课程常识点进行细小化、碎片化处理。将传统45分钟一节课的课程规划成5分钟、10分钟、15分钟等细小常识单元,有利于消除学生长期学习的疲劳感,有利于前进学习效能。一起,将每节课45分钟的课程内容,进行横向和纵向扩展,对布景常识内容的弥补和延伸,对公式定理的推导充沛拓宽解说,而这些常识点,作为课程学习的准备常识和复习内容,通过桂林理工大学网络渠道供给给学生,构成完好的常识系统,有利于学生对常识点的了解和把握,有利于学生构成完好的常识链。在讲堂教育环节,教师们可以依据学生预先学习的状况,解说要点和难点部分,一起,讲堂上有充沛的时刻跟学生互动,启示学生的立异性思想。通过“地图制图学”、“摄影测量学根底”和“材料成型原理”课程实践发现,这种“传统+新式”交融的授课形式,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爱好,学习活跃性、自动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灵活性,满意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可以增强教育吸引力,对激起学生的立异性思想有必定的协助。
二、“理论+实践”交融的课程安排形式
课程安排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课程安排的意图是为了使学生的常识系统化、结构化,服务于教育方针的有用到达。课程安排是要完结从内容到经历的转化,彭虹斌提出,课程方针、常识以及学习经历三者在课程安排中存在必定的联系[6]。因而,在课程方针制守时,将立异才能和实践才能培育作为课程方针,将课程常识分解成根底常识、立异性内容、实践性内容,转化成学习经历教授给学生。学生将获取到的经历,通过消化吸收构建成自己的常识系统。
将教育内容转化为环境的学习条件,建构出“经历国际”的环境条件,是完结“从内容到经历”的转化的重要途径。因而,在完结从内容到经历的转化的过程中,结合理工类专业课程的特色,笔者提出一种“理论+实践”相交融的课程安排形式:将课程安排分红“理论”和“实践”两部分,将学习环境创设成“理论”教育环境和“实践”教育环境。“理论”教育环境,是板书、教育模型、多媒体、網络等多种资源,充沛展现常识的布景、常识的头绪与常识的延伸和拓宽;首要是引导、带入和论述常识点并启示学生考虑。“实践”教育环境,是模型、机房、实验室、虚拟实验室、室外试验场等多种场景,多以什物、模型或虚拟什物出现,完结教育内容的形象化、动态化;首要展现、演示常识内容,深化和重构理论常识并训练学生的实践着手才能。咱们将课程方针和教育内容与学习环境相交融,以协助、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学习经历的构建,使他们到达把握根本理论常识、启示立异考虑并具有实践着手才能的方针。实践标明,选用“理论+实践”交融的课程安排形式,依据常识内容特色创设“理论”教育环境和“实践”教育环境,有利于学生的常识构建,训练了学生的实践才能。
三、“线上+线下”交融的教育活动安排形式
为战胜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灌注式教育活动的坏处,精心规划和安排教育活动极为重要。怎样规划和安排教育活动,服务于理工类专业立异实践型人才的培育,是一亟待处理的问题。教育活动根本分为教育、演示、互动、协作及使命作业五大类要素[7]。在有限的讲堂学时下,很难完结教育活动的各类要素的安排、协谐和合作。因而,咱们探究了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线上+线下”相交融的教育活动安排形式。“线上”教育活动是指在网络渠道上进行的教育活动。“线下”教育活动是指在讲堂上进行的教育活动。在课程前期,充沛运用网络资源渠道,发布课程预习材料:视频演示、PPT教育、文档图片等材料,安置相应的考虑习题,培育学生自主学习、独立考虑的才能。在“线下”讲堂环节,首要进行常识点的要点解说,展开互动、评论,启示引导学生考虑,充沛了解和把握课程常识点,依据常识点的特色,恰当展开实践环节,学致使用,培育学生的实践才能。在课程之后,在网络渠道上设定沟通专区,供学生进行反应。 “线上+线下”交融的教育活动安排形式,在有限的单位教育时刻内,让根底常识有差异的学生,都能得到充沛的学习考虑时刻。有利于培育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考虑才能,立异性思想和实践才能。
立异是引领国家开展的榜首动力,是一个民族前进的魂灵。大学教育是立异实践型人才培育的重要环节。在桂林理工大学测绘地舆信息学院和桂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多门理工类专业课程教育中对传统的授课形式进行了必定的变革和实践。实践标明,“传统+新式”交融的授课形式、“理论+实践”交融的课程安排形式、“线上+线下”交融的教育活动安排形式的“三交融”形式,有利于理工类专业立异实践型人才的培育。这对桂林理工大学理工类专业课程教育形式的变革具有参阅效果,对立异实践型人才的培育具有活跃的学习含义。
参阅文献:
[1]黄曲彬,谢小贤,黄哲煌等.浅谈慕课和微课在高校理工
科根底课程教育中的运用[J].福建电脑,2016,(6).
[2]刘和海,李起斌,张舒予.“慕课”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
响——依据高等教育中心价值取向视角[J].安徽师范
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4).
[3]宋专茂.慕课何致使高校教育办法改造[J].复旦教育论
坛,2014,(4).
[4]卫志民.“慕课”本土化开发面对的问题及对策[J].西北
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5]陈智敏,吕巾娇,刘美凤.我国高校教师微课教育规划现
状研讨——对2013年“第十三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
295个微课著作的剖析[J].现代教育技能,2014,(8).
[6]彭虹斌.课程安排研讨——从内容到经历转化[D].广
州:华南师范大学,2004.
[7]王涛,李青.国外高校网络公开课教育活动形式研讨
[J].我国远程教育,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