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生态度
如果你是一枚movie?buff,想必会记得电影《American?Gigolo》里面的桥段:李察·基尔扮演的男主角从浴室走出来,对着卧室床上铺得满满的阿玛尼西服为最后选择穿哪一件而备感苦恼。而副线品牌的概念也正是Giorgio?Armani首先提出和执行的。Giorgio?Armani在1981年为更年轻的消费群体创立副牌Emporio?Armani。众所周知,Armani西装是品牌的招牌货,Emporio?Armani也与main?line一样以西装为主打,在设计上仍然传承了Giorgio?Armani的设计精髓,裁剪明快流利,散发Giorgio? Armani潇洒的设计神韵,同样习惯用黑灰等深沉颜色来凸显男士的优雅,不过Emporio?Armani要比Giorgio?Armani多几分休闲与灵动,例如在衬衫和西装的设计上增加了丝绒或皮毛元素,在细节上少了一份严肃感,其中透露的轻松与雅致俘获了不少年轻潮男的心。
继Giorgio Armani首诞副牌后,众多大牌也先后推出自己的副线产品。例如散发着纽约都市现代节奏和蓬勃气息的D.K.N.Y,正是Donna Karan New York的缩写,它是设计师Donna Karan为了她日渐成熟的女儿Gabby所创作出的年轻副牌。而另一位著名设计师Marc Jacobs说过:“我没有兴趣售卖所谓的生活方式,我只是想做点衣服,这是让我感觉最幸福的事。”实际上无论想多做衣服或是多售出衣服在副牌Marc by Marc Jacobs诞生后都得完全得到实现。去年初,Marc by Marc Jacobs在香港的新店开业,陈慧琳、熊黛林,Angela baby等明星齐穿Marc?by?Marc?Jacobs来捧场为新店吸引了不少人气。
副牌之殇
2012年春夏米兰时装周,Dolce&Gabbana宣布关闭其副线品牌D&G,这无疑是让人惊讶且遗憾的消息。对D&G的粉丝而言,D&G除了代表更年轻随性的风格外更代表了一种自然舒适的西西里生活方式,无论面料和设计都不拘泥于形式,以完全的自由与放松为设计乐趣,这种设计上的开阔没有明确的地理概念,每一个背景后的都市都是刺激灵感的源泉,在D&G面世的18年里积累一大批死忠粉丝。然而D&G如此给力的表现对于主线品牌Dolce&Gabbana来说却并不是什么好事。D&G自创立以来销量一路攀升,一度达到公司总销售额的一半,着实抢了Dolce&Gabbana不少风头,不仅仅是影响力直逼主牌,在外观显现上面更是让普通消费群体把这两个主副关系的牌子混淆,傻傻分不清楚。因此Dolce&Gabbana有意将D&G淡化,拒绝喧宾夺主的暧昧,同时拓宽主牌的产品线,达到主牌的全面覆盖。在D&G最后一次亮相时装周时,同志恋人设计师杜梅尼科·多尔奇?(Domenico?Dolce)?和斯蒂芬诺·嘉班纳?(Stefano?Gabbana)?用带有经典方巾印花的丝绸面料、缤纷的色彩、华美的配饰,为D&G谱写了最后一篇绝美乐章,或许,他们正是想让大家D&G最美好的时代吧。
被赋予的独立灵魂
象征疯狂创意与大胆设计的副牌也经历过尴尬时期。曾几何时人们对副线品牌的印象还是简单化的主线产品,很多副牌都经历过“大logo时代”,也就是把直接把品牌logo印在基本款的T恤上,缺乏设计感的副牌们也因此受到追求标新立异的年轻人的冷落,相对绣着大logo的大牌简款衣服来说,充满个性的北欧以及日韩品牌更对他们口味。对副牌的重新定义急不可待。不少品牌开始重新审视副牌的设计,开始努力使副牌脱开简单的印logo阶段。比利时时尚先锋拉夫西蒙在介绍自己的副线品牌Raf?by?Raf?Simons时就宣称:“那绝不是些只印有logo的T恤!”事实证明经过整改的副线品牌风头重袭,再次进入年轻达人的视线。?
值得一提的是,主牌与副牌同属一个服装集团,但并不意味着一个集团主牌外的品牌都是其副线产品。最典型的例子要属Prada与Miu?Miu了。Miu?Miu与Prada同属Prada集团,用设计师Miuccia?Prada的昵称“Miu?Miu”命名,是Prada集团旗下的独立品牌,与Prada之间并没有明显的“主副”关系,把Miu?Miu作为“独立品牌”发布也是Prada集团高调的宣称,近年来的Miu?Miu与Prada也分战米兰与巴黎时装周,在秀场上大放异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