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银河的家,位于南六环外大兴最早的一处别墅区里,她说退休后,大部分的时间都在这里度过,每天上午写一篇千字文,下午则是阅读,到了吃饭的时候,她的小狗妞妞会去房间叫她,阅读与写作全凭自己的喜好和兴趣,生活规律、舒服。
几乎每个房间都有书架
我们本以为李银河有一个独立的书房,所有的书聚集在里面,实际则是,她的书几乎是每个房间的必需品。一层的客厅里,有一面墙都是书架,多为中外文学的书籍;二层的两个套间里,又分别有三大组书架,包括政治、哲学、社会学,以及她个人和王小波的一些作品。她说,城里的家里还有好几组书架,“读书就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工作,以前做研究,要看所有相关的资料,家里这些储备也是远远不够的。北图是我常常会去的地方。”
从1972年开始疯狂读书
李银河说自己的阅读还是以文学和哲学居多,阅读习惯从20岁形成,她上完初中就下乡了,下乡回城后有挺长时间是失学在家的状态,“也就是1972年,我20岁,还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失学,我就把那个时候能找到的所有书都拿来看,主要是文学史上的大家的作品。因为父母在人民日报工作,他们有些同事家里有藏书,我也找他们借,那时北京的圈子里还流行灰皮书、黄皮书,他们都是内部发行的政治类的经典,《一九八四》就是那个时候看的。还有萨特,所谓存在主义也是一种人道主义,当时看这些书,让我觉得振聋发聩。”
别糟蹋了“处女读”
李银河建议青年们在大学阶段,看所有的世界名著,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等,“这些书如果不看,你的审美,还有人生观都走不上正道儿”,为什么是大学开始?她说:“在理解力不够的年龄读那些书,容易糟蹋了「处女读」的感觉。有一次托尔斯泰讲,不愿意他的儿女在太小的年龄读那些名著,因为理解力较差,而首次阅读一部好书的感觉是不可重复的。半懂不懂的囫囵吞枣,没有看出其中妙处,等理解力强的时候再看,新奇的感受又不会再有了。”20岁左右正是寻找人生观、世界观的年龄,阅读更显得意义重大,“我为什么喜欢浪漫爱情,也是那时看书受到了影响”。
“我是王小波的第一读者,他也在我的书里留下笔墨”
提起王小波,她说:“我是他的第一读者”,而众多小波的作品,李银河最喜欢的是《红拂夜奔》,没什么特别的原因,“就是喜欢,写得好呗”,最早的《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的封面她还参与了设计。说道王小波,李银河还特意找出一件装饰品,她说:“你看,这个造型多像革命时期的爱情?”于是,我们特别把它和收录同名作品的黄金时代摆在了一起拍摄,记者说,“这个人物的感觉还有点像小波老师。”李银河听罢,认同地笑起来。
作家冯唐视王小波为自己心中的文字英雄,说到他,李银河说:“那冯唐干嘛还批评王小波的文字?”说罢,她又笑着解释,其实自己和冯唐是私下很好的朋友,他对小波的评价已然是非常高的。“小波的目标非常质朴,那就是创造出一点点美,一点点无中生有的美。他的文学既没有政治功能,也没有商业目的,甚至没有一般的娱乐功能,是纯到不能再纯的纯文学。当然,在他的写作中,时代和现实社会是他的人物和故事的背景,但也仅仅是背景而已,既不是他的批评对象,更不是他小说的主题。如果大家想知道王小波是怎么炼成的,可以看看《我的兄弟王小波》这本书,这里有很多他成长中有趣的故事。”
李银河自己最知名的作品是《同性恋亚文化》和《虐恋亚文化》,不过她特意提到是《生育与中国村落文化》这本书,这本书是她学术作品中评价最高的。不过她要讲给记者的是另外的故事:“王小波当时看我的书稿,看着看着,他说「我给你来一段吧」,我的一个学生,在看这本书后,还对我说「怎么有几段像王小波写的啊?」还真是。中华民族的兔子文化那一段就是王小波的手笔。”
李银河的读书笔记 读书·有态度
○ 雨果的《九三年》
这是一本关于“伟大”的书,是一本关于法国大革命的震撼人心的书,从来没有任何一本书让我像读这本书时那么感动过。书中所涉及的是伟大的爱、伟大的情感,它是崇高的,不计利害的。在我看来,好的文艺作品就应当写这种伟大的、史诗般的、强烈的痛苦和快乐。我喜欢这样强烈的东西。
与《双城记》不同,作者对法国大革命持肯定态度,认为革命推动社会进步,向过去宣战。这本书的超凡脱俗之处在于,除了写地上的实际斗争(阶级斗争),还写了天上的斗争(善与恶的斗争)。在革命与反革命的殊死斗争中,有一个超人,空想的社会主义者,他做出了超越阶级的善行(在火中救一个孩子,自己因而被捕获),写了魔鬼身上的上帝。
——悲剧由巨人开始,被侏儒结束。
世间有多少伟大的事业都是这样,开创它的是理想主义的巨人、勇敢、高尚、自我牺牲;可是继任者却是实用主义的侏儒,贪婪、猥琐、自私自利。正如马克思有一次所说:我播种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
——这个史诗的时代是残酷的,每个人都疯狂了。
让人想起“文化大革命”的疯狂,但是还真说不上是“史诗”。如果说“法国大革命”是史诗,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只是一副哈哈镜里的“法国大革命”。残酷则残酷矣,疯狂则疯狂矣,却毫无诗意。
○ 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
——葛里高利:不论为谁我都不想干啦,精神上苦恼死啦。不论是革命还是反革命我都讨厌了。我总是很羡慕他们那样的人,他们从一开头就什么都清清楚楚。但是我到如今还是什么都糊糊涂涂。他们都有自己的阳关大道,有自己的目的地,可我就像冰窟里的粪球一样漂来漂去。
头脑简单的人容易觉得什么都清楚,而复杂的有自己思想的人往往看不清世事,无所适从。
这是我阅读感觉最好的一部小说。非常享受。作者将众多的人物都塑造出独特的特点、面貌和性格,不同的生活史和命运,使人绝不会将任何两个人混淆。小说忠实地描绘了生活的真实,生活的本来面目。小说写一位哥萨克人在革命和战争时代的种种遭遇,是顿河地区瑰丽的生活画卷,引人入胜。
○ 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
这部七卷本的大书必须要有一定岁数才能读。心要相对沉静下来,才能读出其中妙处。普鲁斯特写的爱情很好看,对法国社会各个阶层人物的“风雅”标准的细致描写引人入胜,让人感同身受。他的作品像涓涓流水,不倦地述说着生活和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
相比之下,会觉得中国没有任何一个阶层的人是风雅的(或说是优雅体面的)。中国人活得轻松,平等。两个社会是很不同的,倒让人觉得中国这样也蛮好的,在法国那种有等级的社会中生活太过费神了。至于中国做派的原因,恐怕是因为革命把所有的贵族全都摧毁了,所有的体面都仅仅与后天获得的地位联系在一起,而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从儿时熏陶出来的。地位一旦失去,体面就没有了,不像世袭贵族,即使地位失去,体面犹存。相比之下,中国人也较少附庸风雅,盖因真正风雅之士的缺如,无处可附也。在这个社会中生活虽然轻松愉快,但是个人尊严是个问题,人们往往意识不到这件事。
——理想的东西总是无法得到,而现实的幸福总是平庸不足道的。
所有现实的幸福都是平庸的,微不足道的。真正的美和幸福是无法得到的。
——通常,别人跟我们是如何无关,以至当其中有一个人能主宰我们的哀乐时,我们就会觉得他仿佛是属于另一个世界,满身都是诗情画意,能把我们的生活化为一片我们与之同在的感情的海洋。
爱情的感觉:对方能主宰我们的喜怒哀乐,满身都是诗情画意。
——人的想象力、人的幻想具有伟大的力量,爱情的痛苦就是人的幻想造成的。
爱情的痛苦是幻想造成的,如果能这样看待爱情,应当比较容易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