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v

色力布亚 巴扎的诱惑

[2025年07月17日 04:08] 来源: 旅游 编辑:小编 点击量:0
导读:  新疆的巴扎,囊括了各民族的贸易习俗、生存状态、痛苦欢乐,并将这一切的一切全都沉积在阳光之中,使你行走在巴扎上总能闻到尘土味、禾香味、果香味、烤肉孜然味与阳光味混合而成的巴扎味。  巴扎上的人们,有时像阳光一样明亮,有时又忧郁得像被沙尘暴遮阴了的灰暗茫然。但无论如何,置身巴扎的你,很快就会浸染于那


  新疆的巴扎,囊括了各民族的贸易习俗、生存状态、痛苦欢乐,并将这一切的一切全都沉积在阳光之中,使你行走在巴扎上总能闻到尘土味、禾香味、果香味、烤肉孜然味与阳光味混合而成的巴扎味。
  巴扎上的人们,有时像阳光一样明亮,有时又忧郁得像被沙尘暴遮阴了的灰暗茫然。但无论如何,置身巴扎的你,很快就会浸染于那个群体的质朴率真、诙谐幽默、快活奔放中。
  尽管历史的大书飞速翻动着页码,新疆的巴扎一天天变换着新貌,其独特奇异的魅力却总是吸引着人们追寻的目光。
  浪巴扎 恣意徜徉
  北京最古老、最著名的商业闹市区“大栅栏”,素有“繁华市井何处有,大栅栏内去转游”的美誉。而新疆的巴扎也曾记作“八栅”、“把栅”,至于它是否也与京师的“大栅栏”一样,因街巷道口建有木栅栏而得名,今已无从核查。但来源于维吾尔语“Bazar”之音译的巴扎,往往被译为集市、市场之意。此外,在俄语中,“集市”的发音即为“巴扎”(базар);在英语中,“巴扎”(Baza)则特指东方国家的集市、市场。到底是谁借用谁,只能留待专家学者去考证了。
  毋庸置疑的是,巴扎对于新疆人尤其是当地维吾尔族群众而言,有着比集市、市场更为广泛、更为深远的意义,它与内地的“墟集”、“会市”不是同一个概念。就像“大栅栏”是古都北京重要的人文瑰宝和文化资源一样,遍布新疆城乡的巴扎不仅是商贸活动的场所,更是绿洲文化的缩影,是一部涵盖流通经济、社会交往、技艺展示、美食娱乐的百科全书。
  内地人“赶集”,新疆人“赶巴扎”,尤其维吾尔人更是把“赶巴扎”的活动视为传统习俗予以世代相传。
  内地人“逛街”,新疆人“逛巴扎”,特别是到新疆旅游的中外宾客多爱“逛巴扎”而领略西域风情。
  有趣的是,“赶巴扎”、“逛巴扎”到了新疆人口中,竟然演绎成一种形象、写意的说法:“浪巴扎”。
  浪,原本是指波浪——由于风吹石激而形成的水的涌动。
  浪,依恋着岸边,却总向大海的中心跑去。由此延伸,“浪巴扎”的“浪”,是比喻没有约束、自由随意地到处遛,这里的一个“浪”字,惟妙惟肖地描摹并迎合了巴扎悠哉游哉、尽情尽兴的特性。
  据悉,起初巴扎天的日期源自民间的约定俗成,如:周五或周日作为巴扎天。后来,一个星期的七天天天都是巴扎天,因为巴扎天轮流出现在了不同的绿洲区域——不仅人烟稠密的县城有巴扎天,各乡各镇也各有各的巴扎天,就连荒漠深处的小村庄都有了自己的巴扎天。于是,不同时段在不同片区出现的巴扎天,被人们集结、架构、综合之后,形成了分别出现在每周七天的周一巴扎、周二巴扎、周三巴扎、周四巴扎、周五巴扎、周六巴扎、周日巴扎。于是,分布在不同绿洲区域内的乡村,甚至被人们用巴扎天的日期来命名,如闲拜巴扎(周日巴扎)、聚满巴扎(周五巴扎)等等,这“闲拜巴扎”、“聚满巴扎”就成了村名,即使这个村的巴扎只不过是在碱滩一隅席地铺开的巴扎,也不会影响这个村巴扎的知名度。
  而每个巴扎天的巴扎,都是盛大节日的欢庆会所,于是乎,便有了如此这般的热闹场景:
  仿佛四里八乡的人员全体出动了,赶车的、骑驴的、步行的……一个挨一个,一个挤一个,摩肩接踵,熙熙攘攘,黑压压,密麻麻,潮水般涌向巴扎,将通往巴扎的翻浆土路和巴扎内部拥堵填塞得满满当当、乱乱哄哄。那马车、牛车、驴车装着羊只、木柴、粮食、蔬菜、水果,或者围坐着一家老小;活泼泼的毛驴子驮着东西或者被人骑着;步行的人有光脚的有穿鞋的,男人肩上搭着羊毛捻线编织的褡裢,女人腋下夹着印花布包裹……但见尘土飞扬,但闻人喧畜鸣。
  在上世纪80年代的巴扎上,农民是主角。农民们将自己生产的各种产品拿到巴扎上换回自己需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用品,农民与农民之间进行着最直接的以物易物各取所需的平等交换。巴扎上有专业生意人但主体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农民们售卖自己种植、养殖的农副产品,甚至一堆胡萝卜三把芹菜四个鸡蛋就可以摆一个摊儿。
  由于散布于戈壁大漠的绿洲相对隔绝与封闭,居住绿洲依靠种植庄稼饲养牛羊过活的新疆人尤其是当地维吾尔族农民,对巴扎的感受与需要是极其深切的。外地人也许很难体会和理解这一点。但如果你想要真正走近新疆,就一定要走近绿洲,而要走近绿洲,就必须去“浪巴扎”,因为巴扎是绿洲文明的说明书。虽然时代的发展渐渐改变着绿洲的落后与闭塞,也使巴扎的样貌发生了改变,但巴扎作为绿洲重要的政治、文化、宗教活动中心,始终是解读新疆的最佳切入点。所以,找个时间、找点空闲去“浪巴扎”,是非常值得的。
  新疆的巴扎实在是极富人间气息,可谓无所不包、无奇不有:骡马市、鸡狗场、土产摊交织;车鸣、驴叫、人喊交响;有吼的,有跑的,有斗的,有玩的;有用的,有看的,有穿的,有戴的;有说的,有唱的,有弹的,有敲的,有各种麦西来甫让你跳个够。吃的东西就更多啦:蒸的、煮的、炸的、煎的、烧的、烤的、凉的、热的、荤的、素的,有的你听过,有的你想过,有的你见过,可就是没吃过……
  “浪”这种包罗万象的巴扎,你就好比恣意徜徉在认识新疆的捷径之上。
  只是切记了,“浪巴扎”时你千万别性急,最好“嘿”、“嘿”坐着维吾尔族老乡的驴车去“浪”,或者干脆像阿凡提一样骑着小毛驴去“浪”,那才叫悠然闲适、妙趣横生呢!如果你坐着汽车去,可能会跺着脚发脾气,因为喇叭响破、汽车顶着人屁股也没人给你让路,几百米的巴扎土路,你有可能花费一个多小时还驶不过去。
  汽车适合匹配公路,骏马要在草原奔驰,驴子才是巴扎土路的宠儿。
  乡村大巴扎 原始浪漫
  我曾一次次地走进新疆南部(南疆)最有名的乡村大巴扎——巴楚县色力布亚镇巴扎。这里每逢巴扎天都聚集着来自喀什、和田、克州等地的生意人和附近周边的农民,还吸引着许多慕名而来的国外游客。坐落在省城乌鲁木齐的“新疆大巴扎”与色力布亚巴扎相比,前者更像是一座大型超市或综合商场,后者才是一个真正具有巴扎涵义的巴扎——它通体散发着燥烈的原始浪漫气息,“土”得掉渣,却“土”得原汁原味。
查看更多: 阳光 烤肉 尘土
lv

图文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