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货——用来请客的29家馆子》是这么一本书:作者是董克平与五岳散人,这两个人作为老饕食客,借助工作的便利穿行于北京大街小巷当中,每天过着“醉生梦死”的日子,很多餐厅以请他们吃饭为荣,也有很多餐厅只要是更换菜单上菜色,就请他们这帮“吃货”过去吃一次,得到其首肯之后,新的菜单才能问世。
这就是味蕾发达、敢吃会吃的好处。有人说“吃”是中国人的宗教信仰,这话至少有部分是真实的,民以食为天嘛,但真的会吃其实很难。宫保鸡丁为什么这么做?葱烧海参的盘子为什么必须是温热的才行?这些问题是细节,也是成败的关键(如果不是公款吃喝的话)。满肚子这样的学问,比满肚子的美食更容易获得饭馆老板们的尊敬。
这本书与其他书不太一样的地方有三点,一个是所推荐的餐厅都是这两位多年吃出来的,完全与广告无关。您看,现在“交口称赞”都几乎成了贬义词,很多电影、书籍出来之后,大家都去“交口”了,根本没有看过也敢说这是划时代的某某,硬生生把千篇一律的溢美之词套向不同的作品。但在北京四万多家馆子里选出这些家,则真是一道道地品味出来、一家家地衡量出来。我与这两位有所交往,这本书出炉之前,他们没有对任何一家将要入选的餐厅提起过这事儿。一个真正的吃货往往就是如此,你平时请我去吃饭我肯定领情,但不会因为一顿或者几顿饭而丧失对自己味蕾以及文字的掌控。
另一个特点是体例与众不同。有吃货前辈说过,这个世界上最难看懂的一本书就是菜单。很多人都有这种感觉,拿着一个餐馆的菜单就像是在押宝,如果没有多次的经验,往往不知道应该点什么,而服务员推荐的也未必靠谱。这本书里有个“散人菜单”附在每家餐厅之后,这都是千吃百试总结出来的。
最后一个特点,即是这些餐厅基本没有所谓“物美价廉”的推荐,几乎全都是比较昂贵的珍品。这事儿其实不奇怪,因为“一分钱一分货”是这个世界上永恒不变的真理,谁也不能做赔本的买卖。在一个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如果想吃好的,就得掏出足够的钱来。虽然有很多高档馆子确实是吃装修、吃排场、味道平平,但真正好吃的馆子也不会便宜,那些菜品原料精挑细选的采购、聘请真正懂行而技艺精湛的厨师,都是构成昂贵成本的一部分。
有了这三个特点,这书大概就值得一读了。当然,拿着书按图索骥去吃未免有些夸张,但要是有个这样的参考,然后再去餐馆里自己冒险一番,多少也是一件赏心乐事。这段时间有人用中国人喜欢“吃”,来证明我们的精力都投入在了错误的地方,这话说得有几分道理,但也未必是真理,毕竟这个世界上喜欢吃的民族不是我们一个嘛,我们也贡献给了世界很多东西,比如满世界都是冠以中餐厅之名的各种餐厅。
另外说一句,这本书还附赠了一个小册子,特选了三家创意菜、意境菜餐厅,特殊推荐的往往是作者最喜欢的,这点,不可不查、不可不吃、不可不多带点儿钱去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