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v

到底是谁的面子?

[2022年07月20日 11:10] 来源: 北京青年 编辑:小编 点击量:0
导读:  《蒋公的面子》和《喜剧的忧伤》也确实有些渊源——《喜剧的忧伤》在南京演出时,陈道明、何冰、濮存昕观看了《蒋公的面子》,把在南京的全部演出收入200万元捐赠给南大艺术硕士剧团,鼓励学生戏剧创作。  2012年5月,《蒋公的面子》在南大礼堂首演,年底又在南京演出30余场,场场爆满,今年3月,《蒋公的面子》开始


  《蒋公的面子》和《喜剧的忧伤》也确实有些渊源——《喜剧的忧伤》在南京演出时,陈道明、何冰、濮存昕观看了《蒋公的面子》,把在南京的全部演出收入200万元捐赠给南大艺术硕士剧团,鼓励学生戏剧创作。
  2012年5月,《蒋公的面子》在南大礼堂首演,年底又在南京演出30余场,场场爆满,今年3月,《蒋公的面子》开始全国巡演,其影响力从南京的校园扩大到全国。《蒋公的面子》的创作团队全部是南大师生,当称为一部校园戏剧,但它有别于一般的校园戏剧。“我们是专业的、学院的、职业的。”导演吕效平说,“我们的演出都是卖票的,只有买票才能养成职业精神,南京没有戏剧市场,我们想在这方面做一点尝试,做出一点真正的戏剧票房”。
  戏的灵感来自南大中文系流传已久的一则轶事——1943年,蒋介石初任国立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前身)校长,为笼络人心,请中文系的三位知名教授吃年夜饭,到底给不给蒋介石这个面子,三人犯了难……
  这三位教授在《蒋公的面子》中性格鲜明、政治立场各异,他们为是否赴宴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讨论,各持己见,也各怀私心——时任道追求民主自由,痛恨独裁,但因藏书在战乱中难保欲求助于蒋,自己不赴宴却为别人赴宴做说客;卞从周拥护当局,却难放下文人的面子,想拉两个垫背的一同赴宴;而夏小山潜心学问不谈政治,但好美食,一直挂念宴会上的一道菜,希望蒋改以委员长身份发出邀请,好给自己个台阶下。争执不下时,舞台转换到另一空间,二十年后的“文革”期间,他们必须在牛棚中交代此事,回忆起当时赴没赴宴,三人仍各执一词,谁也说服不了谁……
  《蒋公的面子》原是为南大校庆献礼而作,它的编剧是南大戏剧专业的大三学生温方伊,导演是南大戏剧影视艺术系主任吕效平,演员均是南大艺术硕士。当初,吕效平答应为校庆创作一部戏,他把心仪已久的创意抛给了跟着他做学年论文的温方伊。“南京大学比较清醒地意识到我们背离了现代化,近年来这个传说常常在中文系老师间提起,我们期待着变革。”吕效平不无自豪地说,“做这个戏没遇到任何审查,连校长看戏都是自己买票”。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这幅对联高高悬挂于舞台,挂在左派教授时任道的家里。杜甫描写恬适的田园生活的诗句,在这里却是知识分子们追求的理想精神状态,“自去自来”是思想的独立自由,“相亲相近”是知识分子间的惺惺相惜。
  戏中的辩论看似是给不给蒋公面子,本质却是文人为了自己的面子而纠结。“面对权力,知识分子的这份忸怩十分可贵,但更可贵的,是那时的知识分子仍然拥有可以忸怩的空间和徘徊的余地。如今,权力占有一切资源牵着人的鼻子走,知识分子的精神空间被挤压得无法安放。”吕效平说。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面对钱学森先生的忧虑,吕效平说,《蒋公的面子》就是要对此做一个回应,这是一部探讨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的戏剧,是与中国当代大学制度和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的一次对话。“中国大学是现代化大学,现代化知识分子应该拥有独立思想而不依附于权力。戏中虽然调侃三个现代化知识分子,但当与他们比较时,却发现现在知识分子的处境和精神状态与他们有着很大区别,权力占有的资源太多。”吕效平说,“你跪下匍匐在地时,怎么看得见天上的光辉?你不是傲视一切、天马行空、充满想象力的精神状态,你做什么学问?”
  理想与现实之间
  《蒋公的面子》为什么火?因为它是一部真正的喜剧。它把卑微的知识分子徘徊于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间的尴尬状态淋漓尽致地描绘出来,没有一处挠痒式的包袱,观众却从头笑到尾,而后又免不了一番辛酸。它的喜剧性来自文学性,源于人物的性格。深陷在现实泥潭中的教授,虽得到现实的无穷好处,但是他恨,恨被人瞧不起,恨理想主义的光辉没有照亮自己,祈求理想的世界能够体谅并接受他,所以千方百计靠近那些高风亮节的教授。同时,理想主义的教授,一面陶醉于自己的气宇和好名声,一面双眼盯住现实的泥潭,希望现实能够给他点儿实惠。“我们把教授描写成徘徊于理想和现实中的像驴一样愚蠢地生存着,将那些潸然泪下的人性的无奈当做喜剧的调料,把悲剧和喜剧做通,在达到诗意的前提下,达到真正的喜剧。”吕效平说,“每个人都有为自己辩护的理由,但每个人又都会找一个阴暗的角落抽自己耳光,你很难看出我们宣扬理想主义还是现实主义,这是一种对话的状态。”
  中国戏剧“学前班”
  校园戏剧,能进入商业演出领域的并不多。除了在校园间交流之外,大学生戏剧节是另外一个展示的舞台。大学生戏剧节雏形出现于2001年,最初只是北京高校原创戏剧的一个研讨会。很快地,这一活动发展为“北京大学生戏剧节”,进而在上海设立分会场。2004年,“北京大学生戏剧节”更名为“中国大学生戏剧节”,成为一个全国范围内的活动,广州成为华南地区的分会场。直到这时,参加大学生戏剧节的,都是各大高校的剧社和学生。2005年,黄盈、赵淼、邵泽辉、顾雷、孙小杭等这批从大学生戏剧节成长起来的导演,不少已经完成了本科或是研究生的学习,无法再以学生身份参加。因此,2005年第五届大学生戏剧节特设了“青年戏剧单元”,为的是鼓励离开校园剧社的创作者继续推出新作,同时欢迎非校园的青年戏剧团体报名参加。如今如火如荼的“国际青年戏剧节”由此诞生。如果说大学生戏剧节是青年戏剧节的“孵化器”,那么,或许我们可以说,当今的校园戏剧是中国戏剧的“学前班”。
  目前,活跃在戏剧圈的校园剧社有:
  北京大学戏剧社
  复旦大学麦田剧社
  人民大学话剧团
  清华饭剧团
  北京师范大学北国剧社
  厦门大学南强话剧社
  四川大学雷雨话剧社
  ……
查看更多: 面子 喜剧 演出
lv

图文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