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佟大为约了专访的那天,他还在拍戏。记者赶到片场时,摄影录音灯光美术场务都在现场忙活着。时间不长,一切就绪。“现场安静!开机!”导演面前的监视器里,佟大为匆匆入画。一个演员的日常生活就这样开始。
这一回,佟大为正在拍的是部家庭剧《我儿是朵奇葩》,他演一个刚过而立之年的“北漂男”,事业和情感都处在不上不下的尴尬期。为了在爸妈面前装得生活美满,他专门借来一位女友一这个角色落在关悦身上。戏外,佟大为和关悦早已做了多年的模范夫妻。拍戏间隙,有电视媒体过来探班,关悦看到佟大为的领带歪了,赶紧过去帮他整理好。接受采访的时候,佟大为也会自然地把关悦拉到身边。结婚多年,两个人早已培养出明星夫妻该有的默契。
《奋斗》之后,佟大为结婚生子。中生代男演员中,他的人生进度算是挺快的。按照中国人的传统观念,30岁本来就是成家立业的正常年纪。戏外,佟大为是已婚人士;戏里,“与青春有关的日子”也离他渐渐远去,《所谓婚姻》《婚姻保卫战》《门·第》《我儿是朵奇葩》……这几年,佟大为和热门家庭剧走得越来越近。如此状态的佟大为,和一个叫王阳的人挺像,而佟大为对王阳的评价是:“他在每一个年龄段干了这个年龄该干的事,就是没有那么较劲。”这个王阳,不是现实中佟大为的某位朋友,却曾和他形影不离地相处了很长时间。那些日子里,佟大为在演一部名为《中国合伙人》的电影,王阳就是他的角色。
同学们好!我是佟老师
《中国合伙人》在华语电影圈内一直备受关注,导演陈可辛坦言,希望这部电影帮他摆脱《甜蜜蜜》的魔咒,“《甜蜜蜜》给人说了16年,《中国先生》《中国合伙人》之前的名字,起码得17年”。这当然是来自创作者和圈内人更私人化的期待,而对于要进电影院的广大观众来说,《中国合伙人》的故事和人物原型让他们更有共鸣。
俞敏洪和他创建新东方的故事,就是让电影《中国合伙人》生长出来的现实土壤。俞敏洪,1960年代生人,1980年代入北大读书,1990年代创办新东方英语学校。及至今日,曾经做过新东方学员的国人已有上千万。《中国合伙人》的英文名是“American Dreams in China”,翻译过来即“美国梦在中国”。俞敏洪和他的新东方给了许多中国人机会,让他们去实现自己的美国梦英国梦法国梦……和俞敏洪相似,以“老罗语录”闻名的罗永浩,让英语“疯狂”起来的李阳,这些英语老师的成功,本身就是一种“中国式梦想”。
《中国合伙人》中,三个毕业于1980年代的大学好友——王阳(佟大为饰)、成东青(黄晓明饰)和孟晓骏(邓超饰),大学里他们一起打架、泡妞,顺便准备留学去美国:毕业后,最终做完美国梦的他们,又聚在一起办英语培训学校,帮着后来人接着做梦。佟大为坦言,他拍片之前对俞敏洪、罗永浩都不了解,电影里的三个主角也和俞敏洪、罗永浩这几个原型没有太多的直接联系。“最早人物素材有讲这几个真人什么样的,后来电影剧本把人物合并了,还有把人物性格拆散,你还真不能对号入座。”但是,英语老师的这个职业肯定没法变。想揽瓷器活儿,必须得有金刚钻!英语好,是佟大为演好王阳的第一关。
近两年,尤其是在“闹太套”事件之后,学英语成为许多明星的日常功课。佟大为原本没打算赶这个潮流,《金陵十三钗》却给了他一个学英语的理由。2011年底,《金陵十三钗》提名第69届金球奖的最佳外语片奖。佟大为接到电影出品方新画面公司的通知,邀请他和出品人张伟平一起参加2012年1月15日举行的金球奖颁奖礼。媒体上的说法是,佟大为成为“首位踏上金球奖红毯的华人男演员”,他忽然变成华语电影的非正式形象大使。佟大为意识到,他应该请一个英文老师了,“到了好莱坞,至少可以和老美简单的交流”。
佟大为说:“我的英文老师是地道的美国人,他跟我说famous和popular的区别,famous是有名的意思,popular是受欢迎的意思,所以有些演员虽然很famous但是并不popular,他们可能很有名,但是他们并不是那么受欢迎。在美国,演电影,你就popular了,拍电视剧,可能是famous。在中国,我的观察觉得好像是反过来的。”那一次,佟大为最终没能登上金球奖舞台,不过,学英语这件事他倒坚持下来了。
最开始,佟大为学起来也感觉挺无聊。“首先没兴趣,第二,自己原来的英语程度不高,觉得挺难的。”慢慢的,他的词汇量上去了,在外面遇到老外,能听懂的句子越来越多,信心就越来越足。时间一久,佟大为也愿意尝试和人家讲英文,说得多了,英文翻译都不需要,他的感觉挺好。2012年5月,佟大为参加第65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他见到几个外国制片人,简单的英语交流都能应付得来。终于能学以致用,佟大为“挺有成就感”,他对英语的兴趣就这么培养起来。
如今学英语已经是佟大为的习惯之一。现在,他出去拍戏,身边工作人员的标准配置中,肯定少不了英语老师。“做演员的,想用整块时间学习,不太现实。”剧组转场的时候,路上的时间都挺长,佟大为就见缝插针,利用这点空闲上英语课。更细碎的时间,佟大为也要利用上。别人在旁边用手机刷微博聊微信,他就翻翻手机里的有道词典,抽空背上一两个单词。
有了这么多铺垫,佟大为拍《中国合伙人》的时候,就不再为做英文老师发愁了。片中有不少老师给学生上课的镜头,佟大为、黄晓明和邓超花了大量时间研究俞敏洪、罗永浩他们讲课和演讲的视频。他们想,虽然没机会真去新东方上课,至少不能在电影里“误人子弟”吧。青春就是一次次的错过
陈可辛谈到他最初对《中国合伙人》这个故事的看法,曾经说过“有梦想、有情怀、有集体回忆,非常适合我”。梦想、情怀和集体回忆,这些词语和许多人的青春都有关。
其实,佟大为自己的青春和《中国合伙人》中王阳的青春有些距离。佟大为在上戏度过的大学岁月,是从香港回归的9?到千禧年的年代,而王阳却是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大学生。两个人惟一相似的地方,是他们上大学的时候都爱好文艺,也都和正常的学校生活保持距离。谈起文艺,佟大为自然不必说,他本来就是艺术院校的学生。而年轻时的王阳是一个文艺青年,喜欢写诗,喜欢弹吉他,“面对生活有自己的理想”。在王阳眼里,和别人不一样才是对的。当年的佟大为也大抵如此。9?年,他刚进上戏表演系,有个学长告诉他:“要多出去实践。”大部分同学还在学校上基础课,佟大为就开始到外面拍广告,接着有电视剧的剧组找到他。而在艺术院校,老师们不太鼓励学生过早出去拍戏,佟大为也因此显得有些叛逆。那时的他,老师说的话不听,学校的活动也经常错过。大学四年,佟大为前后拍了八部电视剧,是班里接戏最多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