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17日,美国深夜节目收视率冠军“大卫·莱特曼秀”破天荒邀请中国口音极重的黄西亮相,以英语讲美式笑话,近六分钟的演出,观众反应热烈,黄西一炮而红。
扶得起的“阿斗”
黄西,1970年生,吉林人,24岁留学美国,取得德克萨斯州莱斯大学生化博士学位,在美国结婚生子并获得美国国籍。黄西的父亲在厂矿工作,母亲是一位医生,父母都是大学生。但黄西从小就不喜欢学校的氛围,对学校老师的教导爱理不理,上课经常做小动作,喜欢旷课,连续旷课一周也是家常便饭,对于未来的人生规划他从来没有想得太多。他的成绩在当时年级300人中仅能混个180名左右。“小学的时候,我偷喝父亲的酒,喝完了晕晕乎乎的,在学校迷瞪了一整天。”黄西说。
从小到大,父亲一直给予黄西鼓励。“老师告诉我爸爸:‘你儿子特别笨,动作慢得很。’但我爸从来不这样说我,他总和我说:‘你其实很聪明的,如果下功夫的话一定能赶上。’”直到黄西上了大学以后,他父亲才告诉他,其实在高考前,老师早就预计黄西上不了大学,爸爸就背着黄西在板石铁矿偷偷给他找了一份工作,具体任务就是用铁铲把煤送进锅子。“我听了以后心里想,哇,我爸后门挺硬啊!”说的时候黄西还挺淡定,现场的听众们却“淡定”不了,全都憋不住笑出来了。
高二那年是黄西人生中的一个转折。一个对黄西关怀备至的老师做了他的班主任,黄西在他的书中写道:“我一开始还是旷课,后来杨老师让我‘罚站’,平时觉得没什么,但这次面对的是一直对我很好的杨老师,我很内疚。”他开始奋发图强,上课的次数也多了,年级排名直线上升。“从前一直吊儿郎当的,但从那时候起,我就想以后成为一名教授。”黄西一年后考入吉林大学,毕业后又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中科院。“当时很多高年级的学生专门摸到我的宿舍来,就是想看看这个考全国第一名的人长什么样子。”黄西笑着说。
在美国,迷上单口相声
细黑框的眼镜,削瘦的脸庞,牙齿略微外凸,紫色短袖T恤配上牛仔裤,黄西的装扮看起来随意自在。当黄西安静地坐在那里,脸上还稍显木讷,怎么都让人想不到这个理工科男生就是美国深夜收视率冠军电视节目里表演单口相声的明星。
1994年,黄西赴美留学,取得生化博士学位。他在基因模型公司工作,获得过抑制癌症基因的专利。在美国的第六年,一个同事带他去美国相声馆看脱口秀。他看了第一眼就再也移不开视线。就这样,在平静的生活中的黄西迷上了单口相声。当时,白天他在实验室做研究员,晚上摇身一变,辗转酒吧、夜总会和大学礼堂表演单口相声,非常辛苦。
其实,早在吉林大学读书期间,黄西就喜欢写笑话和讲笑话。英文课念到《读者文摘》时,他对其中的笑话集锦特别有兴趣。在德州念书时,为了排遣学生生活的艰苦无聊,除了阅读《读者文摘》,黄西开始读其他的幽默或笑话书。作家马克·吐温与导演伍迪·艾伦的作品对他有很大启发,让他了解美式幽默,但他在莱斯大学想参加写作创作班却被拒绝,原因是文笔不够好。
美国的脱口秀圈子对新人一向很冷淡,要登台的新人必须“自带两名观众”才能进场。黄西就在大街上拉路人,和他们说有脱口秀看,前提是和里面的人说他们是来看自己表演的,费了很大的劲才拉到两个。
2002年冬天,32岁的黄西在波士顿一个叫汉纳的体育酒吧第一次表演单口相声,人们一边喝酒,一边看电视,有人打桌球,有人打保龄球。黄西就在这样嘈杂的环境里讲了5分钟,几乎没观众笑。一个生活在波士顿的相声演员上来对黄西说:“我觉得你可能很有意思,但是我们听不明白你说什么。”
后来,黄西才明白是自己的笑料不符合美国人的文化语境。他努力在笑话题材上不断创作,有时写100则笑话只有1则好笑。他抓住各种机会参加比赛,试镜。这样,他的移民题材配上货真价实的外国口音,很快受到欢迎。2003年,黄西打入了波士顿国际喜剧节决赛。
2010年,黄西在全美喜剧节比赛中获得了冠军。那一天比赛结束,黄西冒着漫天风雪开车回家,一路上回想着自己的历程。“这件事情挺有趣的,我来自万里以外的中国,在美国中心的一个城市赢了全美相声比赛,而这个城市几乎看不到亚洲人。”今天,标着黄西名字的照片已经陈列在这个城市的一个博物馆里。
当会计师的金妍作为黄西的太太是他的第一个听众。每次演出之前,黄西都要把笑话讲给太太听。黄西发现妻子的笑点和别人不一样,他刚讲了一个铺垫,妻子已经笑了。妻子看到黄西的表情就猜到他要抖包袱。“只要在不匹配的环境里说话,比如本来在聊水果,马上开始说宇宙飞船,就会引她发笑。但是对外面的观众,在舞台上,就没有这样的效果。这就是日常生活中的幽默和舞台上的幽默不太一样的地方。太太现在的笑点很高了,她打开电视,大部分的单口相声已经笑不起来了。”
以己之短 攻人之长
“要让车撞死,那我希望是水泥搅拌车撞的。我一死,立马就有雕像了。”
没错,这就是黄西式幽默。
黄西的笑话大都是美国人日常生活中的普通话题,涉及家庭、教育、医疗等等,其中也不乏美国人对中国移民的揶揄讽刺。但他的脱口秀完全不同于美国黑人或是白人的滔滔不绝,而是另外的一种魅力——最简单的字词,配合木讷的表情、僵硬的动作,嘴上讲的都是那些需要动脑筋才能理解的冷幽默。听黄西讲美式段子,总能让人感受到一种东北口音在碰撞你的耳膜,这显然不能和操着纯正美音的艺人相比。黄西笑称,在美国用他的蹩脚英语来讲脱口秀是“以己之短,攻人之长。”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黄西的笑话并没有因为口音而减分。有人认为,正是这种夹带异域风情的发音吸引了美国人,而黄西本人并不认同这个观点。“在美国,有人嘲笑你的英语发音吗?”黄西微微一笑,说“一般嘲笑我发音的只有中国人”。黄西说自己的口音难改,他认为自信最重要。
黄西对自己的表演风格有了自信以后,开始加入一些美国人不曾经历过的内容。最初,黄西还担心自己小时候的经历美国人不感兴趣,后来发现只要内容写得好,风格一致,大家一样会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