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是阿根廷葡萄酒行业值得铭记的日子。
1853年4月17日,法国农艺师米歇尔·艾梅·普杰(Michel AiméPouget)向阿根廷门多萨省议会提交了一份议案,这份议案为推广马尔贝克的种植作出了重大贡献。158年后的2011年,随着马尔贝克在全球范围内的声名鹊起,阿根廷葡萄酒协会决定将4月17日确定为“马尔贝克世界日”。
中国行
2011年的第一个“马尔贝克世界日”在36个国家的45个城市举办了72场庆祝活动;2012年的第二个“马尔贝克世界日”,这数字高达68个;2013年,包括北京在内全球70多个知名城市在4月17日这一天举办了庆祝活动。
阿根廷驻华大使古斯塔沃·马蒂诺在庆典活动中表示,近年来,中阿两国的战略合作关系达到了新的高度,葡萄酒贸易也取得了长足发展。“马尔贝克世界日”在全球多个城市举行,旨在推广阿根廷的葡萄酒文化,加深世界对阿根廷葡萄种植重要性的认识,普及马尔贝克葡萄酒的特点。
阿根廷葡萄酒协会主席阿尔贝尔托·阿里苏在致辞中说,阿根廷的葡萄种类丰富、品质优良,在世界上获得了广泛认可,因此,特别希望通过推广活动带动中国的消费者,获得中国人民的首肯。
命运多舛
虽然今天看上去风光无限,但马尔贝克这个葡萄品种源自西南地区内陆产区卡奥尔(Cahors),在根瘤蚜病害席卷欧洲大陆以前,马尔贝克在法国也曾有过短暂辉煌,不仅被广泛种植,而且一度受到部分达官贵人的青睐,在1152年亨利二世的婚礼上,马尔贝克就是婚宴用酒的主角。根瘤蚜病害发生后,从美国嫁接后的马尔贝克的地位开始下降,后来慢慢沦为增加酒中的颜色与结构感的调配用酒——深紫色的马尔贝克品种酿造出的葡萄酒色泽深黑,在中世纪英国人曾一度称其为“黑酒”。
马尔贝克逐渐成了典型的“二等公民”。
在南美的马尔贝克躲过了根瘤蚜病害的侵袭,但并没有在当时就引起阿根廷人的重视:当时酿造的马尔贝克葡萄酒品质也非常一般。20世纪80年代,阿根廷的种植者们大部分都开始放弃马尔贝克,开始种植赤霞珠等国际流行品种。真正改变马尔贝克的是阿根廷知名酒庄Catena。其酿酒团队说服了首席酿酒师Nicolas Catena,并尝试在各种海拔地区种植了不同的克隆品种,降低产量并采用现代化的酿酒技术。最终成就了今天带有现代风格的马尔贝克。
Nicolas Catena对于马尔贝克的另一个重大贡献是其将马尔贝克推向了美国市场。
美国市场大受欢迎
Nicolas Catena早年在加州学习和生活过的,当现代风格的马尔贝克在阿根廷成型后,他在上世纪末将马尔贝克推向了美国市场。受到了不少美国酒评家的好评,其中就有罗伯特·帕克——现在马尔贝克的成功不仅要归功于阿根廷,也要感谢罗伯特·帕克,帕克在2004年做的关于葡萄酒的12条预言中,就有一条给了马尔贝克:“到2015年,这个被长期忽视的葡萄品种将稳固地列位于优质葡萄酒的圣殿之上。”
帕克在美国市场的影响力毋庸赘述。从2003年开始后的十年内,马尔贝克在美国每年的销售从不到40万箱逐步上升至每年400万箱。2012年的增长率更是超过了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