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人说,在成都一定要逛逛锦里古街,去去武侯祠,否则不算了解这座“锦官城”。毕竟锦里与上海的城隍庙、天津的古文化街还有北京的大栅栏齐名,号称“西蜀第一街”,亦被誉飘着“三国味”和“麻辣味”的“清明上河图”。
穿越的古蜀风情
一进锦里,立刻被它的古文化气息包围:青瓦错落有致,青石板路蜿蜒前行,让人恍若时空倒流。川茶、川菜、川酒、川戏和蜀锦等古蜀文化夹着“麻辣火锅”的味道一起扑面而来。
走在锦里的古街巷,感受着川西悠久的古风民情,历史的烙印在脚下的青石中无声无息地被岁月遮盖。但沉积着历史、凹凸不平的青石板犹如历经沧海浮沉的老者,沉入静默,守望着古老的家园。
街上明清时代的建筑比比皆是,无不给人以古朴宁静的感受,如这夏日蔚蓝的天空,深邃得给人无限遐想。浅灰色的青砖堆砌成墙,黛青色的瓦作了顶,栏杆一律漆成红黑色,就连各家的招牌也不甘寂寞,或浓墨重彩,或清新素雅,招摇着成为风景,但都古色古香,透着浓浓古意。锦里亭子很多,在古色古香的店墙和窗格的映衬下,看起来十分别致,透出浓浓的古典气息。
锦里,早在秦汉、三国时期便遐迩闻名。成都除了因五代时期遍种芙蓉而别称“蓉城”外,历史上更早时期就已别称为“锦城”了。早在秦汉三国时期,成都就以蜀锦而名震天下,朝廷在此设置锦官署理,故成都得名“锦官城”,简称“锦城”。那时蜀锦的生产主要集中在成都的锦江南岸与武侯祠紧邻的区域,这片区域就叫“锦里”,以至于到唐宋时期,“锦里”曾成为成都的代称。“里”者,街坊也。锦里始兴于秦汉,是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商贸发达,商贾云集。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州夺郡文学为州学,郡更于夷里桥南岸道东边起文学,有女墙,其道西城,故锦宫也。锦工织锦,濯其中则鲜明,故命曰锦里也”。有李商隐《筹笔驿》诗为证:“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
穿过幽幽的巷子,眼前突然开阔,一个古式的戏台让我停下了脚步。仰望戏台,虽然空空但让人思绪起伏。仿佛回到了古时,戏子长衫拂袖,在戏台上唱起了承载历史的过往,高腔一拔,才子佳人,帝王将相……
倒流的三国记忆
锦里与著名的武侯祠博物馆仅一墙之隔。博大精深的三国文化在锦里随处可以感受到:经营“三国菜”的“三顾园餐厅”,可以听戏的“三国茶园”,还有“蜀涛”、“煮酒坊”、“诸葛庐”、“诸葛井”、“汉肆”、“醉三国”、“诸葛连弩”、“三国茶园”、“张飞牛肉”……让人熏陶在蜀汉三国文化的氛围中。
到了锦里深处,也到了武侯祠。进入武侯祠内,到处古柏葱郁,殿宇宏伟,青瓦红墙,环境幽雅,给人一种深不可测的神秘感。
武侯祠是纪念三国蜀国丞相诸葛亮的祠堂。诸葛亮生前封武乡侯,死后谥号忠武侯,后人便尊称他为武侯。巍峨高大的门额上悬着一块“汉昭烈庙”的巨幅横匾。这不是刘备庙么?怎么成了武侯祠?我像坠入雾中。
听友人介绍,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因为诸葛亮的历史功绩大,他在百姓心中的威望超过了刘备,人们就不顾君尊臣卑的礼仪和这座祠庙本来的名称了。对于历史人物,不管他们是什么人,人们的心里总是有一杆秤的。
置身武侯祠,仿佛让人回到了烽火连天的三国时代,任由思绪在历史的天空里遨游。我很奇怪只有蜀汉的刘备、诸葛亮以及关羽、张飞等人被人极力推崇,并建庙祭祀,而同时代的魏、吴两国的曹操等人却被冷落一旁。在粗略地阅读了武侯祠里那些充满儒学色彩的历代碑碣后,我突然明白了其中的缘由。是啊,孔孟历来主张君必须是正统,臣对君要忠。可是曹操当时身为汉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奸雄”嘴脸暴露无遗。到了明代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更是以超乎寻常的想像和出神入化的艺术,把诸葛亮和刘备等人的形象越拔越高,而把曹操的形象越抹越黑,直至今天,他们这种形象还深深地留在人们的心目中。这也许就是文学艺术的力量吧?
复活的民间“活化石”
锦里是完全草根的,本土的,家常的,也是传统而现代的。沿着小桥流水,倚着石桥和木亭,饶有兴趣地看各种各样的民间绝活,有吹糖的,有画树皮的,有米上刻字的,富有浓郁三国特色和川西民俗的店铺让人目不暇接,你可以选购精美的蜀绣,也可以试一试神奇的诸葛连弩……
成都锦里的皮影戏,同样让我们流连忘返。这种古老的艺术,在现代人的眼里却另有一番风情。皮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元代时,皮影戏曾传到各个国家,这种源于中国的艺术形式,迷恋了多少国外戏迷,人们亲切地称它为“中国影灯”。
在民间绝活日渐消亡的今天,在锦里,这些民间“活化石”神奇“复活”了,真让人欣慰。“锦里”,这个不到400米长的小巷古街,在注重保护有形物质文化的同时,还开发式地“抢救”一些日渐消失的民俗文化遗产,展示了巴蜀大地久远长存的川西民俗文化。其饮食文化、府第客栈文化、蜀锦蜀绣文化和民间艺术文化四大展示区异彩纷呈,“武侯祠——锦里巷”这老祠新街联姻,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探寻出了一条新途径。
一里花街一里花灯,光华流转间,那一扇扇窗棂,在古朴的招牌文化符号下,更显内涵。 现在,在我眼里这个“锦城”的“锦”该是锦上添花了!
安逸的茶馆美食
为了感受成都的安逸,夜晚的锦里,我特意选择在锦里的一家中式庭院风格的“锦里客栈”小住一晚。这里高挂着丝绸灯笼的栈,在灯火中,让人感受到时空变换的奇妙。
锦里一条大街上,最吸引我的还是遍布满街的各式各样的茶馆,简易的几张方桌,两条长椅相对而摆,一盏盏大红灯笼就悬挂在头顶上。茶馆一家挨着一家,人们安逸地享受这难得的风景。
随意地走进一家茶馆,发现“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麻将桌、电视、电脑、掏耳朵的、推拿的应有尽有,有的看书读报,有的在谈情说爱,有的在品茶看戏,有的打扑克搓麻将,还有的在掏耳朵按摩,成都人的生活真是安逸哉!
服务小姐问需要什么茶,朋友想都没想地脱口而出——竹叶青。来四川不喝竹叶青那真的会比较遗憾呢!呈上来的竹叶青是用玻璃茶杯装好的,透亮的茶杯里翠生生的嫩叶打着转儿地在水中欢快地游弋着,映衬着一盈绿波。这竹叶青要数雅安的最好,原生态而无污染,满沾灵气。抿一口,香满四溢。可以说,成都人喝茶喝的不仅是是茶,更是一种随意安闲的生活。
锦里更是美食的天堂,“成都小吃一条街”绝不是浪得虚名:肥肠粉、三大炮、叶儿粑、锅魁、豆花、油果子、牛肉焦饼、张飞牛肉、久久鸭脖……价钱不贵,都只是几块钱一碗,在这里,可以尽尝成都的美味小吃,前提是,你必须有一个足够大的胃。只是这里的位置很少,而顾客太多,所以很多游客是站着的。
走出锦里,门口的投影投下了一幅幅的画,其中有一幅是“锦里是24小时的安逸生活”。好个安逸生活!
每一个地方都有一个代表性的街道,而锦里或许就是成都的代表,那川剧脸谱,那皮影,那蜀绸,那肥肠粉……很古朴很麻辣,却也正是这些,让锦里平添了原汁原味的韵味,让人回味的滋味……
TIPS
气候:成都最佳的旅游时间是3月至6月,9月至11月。成都具有春早、夏热、秋凉、冬暖的特点,年平均气温16℃,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成都气候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多云雾,日照时间短、空气潮湿,夏日闷热,冬天气温平均都在5℃以上。
住宿:锦里客栈以清末民初建筑为主,有客栈、隐庐、芙蓉三座风格各异的建筑群组成。客栈不仅装修经典,服务更是细微体贴,让您享受到安逸、闲适、幽静之感,体验到浓郁的川西民俗文化特色。
交通:距城南领事馆区10分钟车程、机场30分钟车程、火车站20分钟车程。 锦里位于成都市中心一环路以内,公交1路、57路、304路、306路可直达。
美食:张飞牛肉、汤麻饼、久久鸭脖、三大炮、牛肉豆花、三合泥、糖油果子、撒尿牛丸、臭豆腐、油茶、牛肉焦饼、荞麦面、钵钵鸡等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