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v

十年之后 你会为了谁看电影?

[2024年05月27日 03:55] 来源: 北京青年周刊 编辑:小编 点击量:0
导读:  《小时代》  导演:郭敬明  杜天皓/商侃/王琳/杨洋/丁巧唯  编剧:郭敬明  类型:剧情/喜剧/爱情  主演:杨幂/柯震东/郭采洁/郭碧婷/  制片国家/地区:中国内地/台湾  谢依霖/凤小岳/李悦铭/陈学冬/姜潮/  2013年6月27日,郭敬明亲自操刀编剧导演的《小时代》登上银幕。这部根据郭敬明同名原著改编的电


  《小时代》
  导演: 郭敬明
  杜天皓 / 商侃 / 王琳 / 杨洋 / 丁巧唯
  编剧: 郭敬明
  类型: 剧情 / 喜剧 / 爱情
  主演: 杨幂 / 柯震东 / 郭采洁 / 郭碧婷 /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内地 / 台湾
  谢依霖 / 凤小岳 / 李悦铭 / 陈学冬 / 姜潮 /
  2013年6月27日,郭敬明亲自操刀编剧导演的《小时代》登上银幕。这部根据郭敬明同名原著改编的电影集聚了左手边海报里的面孔,在上映第一周就创下了2.67亿的好成绩。与此同时,影片所传达的消费主义价值观和聪明的市场营销也引发了传媒的争议。一面是微博大和《人民日报》上的“小了时代,窄了格局,矮了思想”的评价,一面是人气爆棚的精致面孔惹得电影院里的少女尖叫连连。《小时代》为什么会如此卖座?这成为这个夏天值得探讨的命题。郭敬明以“炫青春”的姿态上演了一场浮华的幻想秀,从一个商人的视角,他Hold住了90后“物质控”的胃和“小呻吟”的心,更重要的是,精准地吸走
  了四迷(郭敬明粉丝)、蜜蜂(杨幂粉丝)
  和小木头(柯震东粉丝)们的眼球。
  《寻找周杰伦》
  导演: 林爱华
  类型: 爱情
  编剧: 林爱华
  制片国家 /地区:中国香港
  主演: 浦蒲 / 余文乐 / 吴大维 / 吴彦祖 /
  周杰伦
  2003年,85后一代正值花季,他们的CD机里塞着周杰伦的《叶惠美》或《八度空间》。这个来自台湾的少年用独特的音乐表达刷新了当时的华语乐坛。正值他大红大紫之时,一部名为《寻找周杰伦》的电影浮出水面。当时并没有标题党一说,不过99%的人关注这部影片都是因为片名。当时也没有“粉丝电影”的概念,但这部电影在十年前就赚足了粉丝的盼头,尽管电影中集结了刚刚演完《无间道》的余文乐和年轻时的吴彦祖,还有吴大维、陈奕迅的客串阵容,但当时很多周杰伦的歌迷在看过之后大失所望,因为除了配乐《轨迹》和以周杰伦的CD作为线索,周杰伦只在最后几分钟出现了一下而已。
  这是最坏的时代,这也是最好的时代。
  如同狄更斯在《双城记》里的开头,中国电影迎来了矛盾纠葛的小时代。
  上世纪 80年代中国内地尚且没有青春偶像一说,但也浮现出一时髦词汇——奶油小生。据百度得来,这一形容源自外表俊秀的唐国强。当年陈冲和唐国强一起拍《孔雀公主》。扮演王子的唐国强白皙俊秀,又爱吃奶油蛋糕,陈冲就喊他“奶油小生”。这一词汇而后广为流传,被用于形容外形俊朗白净的偶像派男演员,而后日本电影《追捕》中高仓健的硬汉形象又刷新了银幕上新偶像风格。
  当时的年轻人会为了偶像做些什么?顶多是雷打不动地追每期的《大众电影》,关注偶像下一步电影的拍摄。爱屋及乌,是最简单的市场契机。相比之下,同时代的香港,偶像经济已经形成成熟的市场化套路。早在上世纪 60年代,萧芳芳和陈宝珠就分别为自己的庞大粉丝群拍了很多“七日鲜”的娱乐片。70年代温拿五虎走红,为了满足粉丝的要求,他们每隔几年就会合拍一部电影,虽然多数仓促粗糙,但票房稳定。
  90年代,电影界为歌星量身定做电影的潮流也开始兴起,譬如郭富城主演的《伴我纵横》(1992)和 Beyond主演的《Beyond日记之莫欺少年穷》(1991)都以自传电影的形式发挥了偶像魅力,赢得了热烈的市场反响。2000年之后,周杰伦引发了电影风潮。在噱头十足的《寻找周杰伦》里,周杰伦还是个吃了几口蛋糕皱皱眉头的青涩演员,而后来导演的《头文字D》(2005)、《不能说的秘密》(2007)竟也赢得了差强人意的口碑和票房。最近被评价为“不是粉丝电影”的《天台爱情》也在上映 6天后突破了 5800万的票房。
  从“追星族”的兴起,到粉丝会像红花会一样的开枝散叶,内地电影市场也开始由一部电影托起一颗明星,转变为因一个明星而托起一部电影。然而,市场的繁荣不见得能证明一部作品的文艺水平和质量水平,这是市场的希望,也是电影行业的失望。
  在青春偶像的噱头之下,年轻人永远是电影宣传的目标市场群体。十年之后,你还会为了谁去看电影?
  “粉丝电影”,怎么界定?
  广义上来说,由明星主演的商业片都叫“粉丝电影”,比如周星驰、刘德华的片子,卖的都是偶像人气。百度百科给了“粉丝电影”一个限定性的定义,除了有偶像明星这个先决条件,投资低,票房高是其特点。这一概念之所以在《孤岛惊魂》之后浮出水面,是由于“粉丝电影”是分众电影的一种形态,它针对不同的观众群,有些是影片类型的粉丝,比如恐怖片,有些是某种亚文化的粉丝,有些就是某位明星的粉丝。这类影片主打的明星,比如杨幂,他们不是刘德华、周星驰那样全民大众偶像,而是有特定的观众群,这个观众群不是人群中的主流,因此才会单独分化出来这个概念。
  “粉丝电影”源于商业化
  我印象中最早的“粉丝电影”是 1988年毛阿敏主演的《疯狂的歌女》,但这个片子不是为她量身定做,只是她的歌手身份适合演这个角色。明星作用被放大是正常的,好莱坞在半个世纪前就有“明星制”,明星对电影的重要性不足为奇。中国电影商业化是从 2002年的《英雄》开始的,你看它的演员阵容就知道,明星作用是商业片必须考虑的。现在越来越重视明星,是因为中国电影越来越商业化。
  《小时代》是“小妞电影”
  粉丝电影的出现,是因为电影类型和营销方式的多元化,一切有影响力、有商业价值的元素都被利用。在 80年代末 90年代初的香港电影的“东方好莱坞”阶段,大量的商业片都主打明星,特点就是不怕重复,不怕模式化,把明星某方面的特质挖掘到极致,同时影片本身有很强的娱乐性。至于说这类电影的生命力的延续,则有赖于大众媒体能否源源不断地制造出色的青少年偶像。一部电影如果只针对这个明星的粉丝群,有精确的商业计算和市场营销策略,诉求很明确,那就是粉丝电影。比如《小时代》,就是一部市场定位及其准确的“小妞电影”,主打 15-25岁的女孩,它是一部平庸的电影,也是一场成功的商业行为。
  “粉丝电影”是个中性词
  所谓青春片大体有两类,一类是给成年人怀旧的,一类是给青少年解闷的,“粉丝电影”肯定属于后者。其实粉丝电影是个中性词,它和卖给粉丝的所有商品一样,首先是一种消费品。消费本身没有对错,你需要,你就会去消费。青春片这种东西永远会有粉丝群,因为一代人长大了,还有另一代人成为青春片的受众。我认为大家对《小时代》的水准和坏品位有些大惊小怪了,你看好莱坞的青春片,很多也是肤浅得不得了,没办法,它面对的观众在这个年龄段就能理解这样的东西,而且最重要的是,他们为这些肤浅的东西付出的感情是真实的,欢乐和眼泪都是发自内心的。粉丝电影就是幼猫猫粮,必须做得颗粒小一些,营养成分也和成猫猫粮不一样,成猫吃幼猫猫粮当然觉得不过瘾,没嚼头。
查看更多: 编剧 喜剧 看电影
lv

图文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