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v

搬上舞台 平凡的生活可不可以

[2023年12月26日 22:03] 来源: 北京青年周刊 编辑:小编 点击量:0
导读:  从第一届北京青年戏剧节开始,每年的青戏节李建军都要排一个大戏。从最初对肢体的探索,到对文本的钻研,再到现在对记录戏剧的实验,每年的青戏节,李建军的戏剧探索都往前推进了一步。随着青戏节一年年壮大,这些跟着青戏节一起成长的导演也借着这个平台将中国小剧场戏剧的空间不断拓展。  20个生活中的人在舞台上讲


  从第一届北京青年戏剧节开始,每年的青戏节李建军都要排一个大戏。从最初对肢体的探索,到对文本的钻研,再到现在对记录戏剧的实验,每年的青戏节,李建军的戏剧探索都往前推进了一步。随着青戏节一年年壮大,这些跟着青戏节一起成长的导演也借着这个平台将中国小剧场戏剧的空间不断拓展。
   20个生活中的人在舞台上讲自己的故事
  “我不想再做一个以文本为主的戏,《狂人日记》、《影喻》还是在传统的戏剧里转。我想试新鲜的东西。我的实验从去年开始,去地铁采访,拍纪录片。当时就想着去掉西方戏剧里强调的冲突和叙事性,东方的叙事比如小津安二郎,是很平淡的。”李建军这样解释创作《美好的一天》的初衷。
  一次走在国贸地铁 10号线和 1号线的换乘通道里,李建军随着人群慢慢往前挪着步子,耳边听到的是四面八方人群的说话声,那些生活化的片段语言让他一瞬间真切感到了北京这个城市的生活。他想将这种感受搬到舞台上,于是就有了《美好的一天》。
  最初他还打算弄一个剧本,找生活中的人去“演”出生活中的真实,但在实际的演员训练和排练过程中,他发现那些来自生活中的人演得并不比专业演员更好。“为什么要用真实的人,因为想要属于他们身上的东西,那是更有力量的,是他经历的,不是编织出来的。”
  想到这一点,他决定弃用任何一个故事或完整的叙事,他决定让 20个生活中的人,一起在舞台上讲自己的故事。“讲述是最重要的表达手段,编出来的故事不如自己讲自己的故事。”
  光有这些还不够,李建军始终对剧场美学有自己的要求。“不是把真人放上去就是戏剧,还要讲究剧场语言和剧场美学的追求,这个是我特别感兴趣的。我既要生活平凡力量的质感,又要剧场美学。”
  听起来简单,但却不只这么简单。
  用“路径”建立新的剧场
  仅仅让这些人站在舞台上,还不构成李建军想要的实验。在实际演出中,他的另一个创意是给每位观众提供一个他们自己的“路径”。他管这个叫“路径”,可能是一种工具,也可能是一种别的什么,他拒绝透露。但是,这个“路径”可以让观众自由选择聆听谁、凝视谁。
  “我们从剧场的时间性上做了改变,大部分戏剧都有一个完整的故事,观众从头到尾看完后有时间性的体验,但这个就像一个展览,观众需要把碎片的时间拼凑起来,时间性由观众自己决定自己选择,真的像进了一个展厅。你可以离开,也可以停驻,可以选择去凝视某一个对象。”
  还有一种选择,抛弃这个“路径”。而当观众抛弃这个“路径”时,得到的将是巨大的嘈杂和虚无,是 20个人在舞台上杂乱无章的讲述,这又是一个实验:你无法像过去那样,在原始剧场里得到你希望得到的信息,你必须借助别的什么,才能看到这个剧场作品。
  把线性的叙事时间切碎,把选择权交予观众,这是李建军希望建立的另一种观演关系。而这个神秘的“路径”,让他在无形中建立了新的剧场。
  李建军很坦诚,他说如果没有青戏节,他很可能无法持续自己对戏剧的探索:“像我们这样的戏自己演肯定是没人看的,当下戏剧的运作模式都是工业模式,找投资方、有卖点、看观众感不感兴趣。青戏节的观众要整齐一些,能接受一些稍微有新鲜感的东西,从这个点看戏剧节还是挺重要的。我也想象过不在青戏节做这样的戏,但那需要更大的勇气。
查看更多: 戏剧 大戏 肢体
lv

图文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