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v

吕乐访谈:从《一维》看世界的“多维”

[2023年09月28日 22:29] 来源: 大众电影 编辑:小编 点击量:0
导读:  每个人都兼具善恶两面  大众电影:您的导演新作《一维》的灵感来自哪里?  吕乐:《一维》来自鹿桥先生的短篇小说集《人子》中的一个故事。我当时读到这篇小说,还有胡兰成先生写的那篇《评鹿桥的〈人子〉》,很受启发。很少有这么短的故事有这么大的冲击力。这两篇文章的确挑起了我的创作热情。  大众电影:为什

  每个人都兼具善恶两面
  大众电影:您的导演新作《一维》的灵感来自哪里?
  吕乐:《一维》来自鹿桥先生的短篇小说集《人子》中的一个故事。我当时读到这篇小说,还有胡兰成先生写的那篇《评鹿桥的〈人子〉》,很受启发。很少有这么短的故事有这么大的冲击力。这两篇文章的确挑起了我的创作热情。
  大众电影:为什么没有采用原著小说的名字而是取名《一维》呢?
  吕乐:有几层含义。首先,这个短片只是我个人读《人子》之后的读后感,其他人肯定有很多种角度;其次,我在这部作品中也只探讨了佛教对善恶的看法,而世界上的宗教是非常多元的;再次,我觉得现在大家都在拍3D电影,那我就想试试用一个纯平面的影像形式来讲一个故事。从主题到形式吧,都有“一维”的意思。
  大众电影:《一维》讲的是如何分辨善恶,我个人的理解就是一个人兼具善恶两面,本无绝对之说。在佛的眼中,人本就没有好坏之分。您自己的初衷是怎样的呢?
  吕乐:我读这个小说时,就想我们这个世界上这么多人,这么多不同的宗教,这么多相异的世界观,我怎么能在这么短的片子里把这种差异表现出来?这个片子里的太子开始可以分辨外表的善恶,比如他走在路上,看到一个匪徒欺负穷人,因此开了杀戒。然后,他和老法师过河时,河的一边是人间,一边是阴间,他求生的欲望也很强。到最后,老法师变成两个人,一个是善,一个是恶,其实就像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善,也都有恶。我当时想,老法师和太子可能就是一个人,或者说,老法师是太子心中的善恶的映射。太子面对这种情况无法分辨哪个是善,哪个是恶。太子后来成佛,其实就是讲佛教面对善恶问题时的“无分别心”嘛。
  大众电影:《一维》的结尾有一个间离效果很强的设计,《一维》剧组的几个工作人员在片场外讨论不同宗教对善恶的看法。这个设计您是如何考虑的?
  吕乐:鹿桥先生的原著小说写的是发生在印度的故事,我原来想把这个故事做出更加泛亚洲的感觉。当然,现在感觉还是做得不够好。而胡兰成先生在《评鹿桥的〈人子〉》中,讨论了儒家和道家对善恶的不同看法。儒家说:“善恶判断无误是当然,判断有误是不当然,天子称为圣天子,当然是最高人格者。”而道家则以为“善恶是可辨而不可辩,但应该劈下那一刀,无论是杀了善还是杀了恶,都是天意。”后来,我们去采访了一些天主教和基督教的教徒,也了解过他们对善恶的看法。
  拍摄的时候,我就找来周围一些朋友,有做音乐的,有做绘画的,有做录音师的……我挑一个长相有点儒家气质的人,一个像道家的人,另外一个有基督徒的感觉,然后就让每个人把各家对善恶的看法在镜头面前背下来,有点像搬演性质的纪录片。我本来也想站在里面去,从创作者的角度来讨论这件事。大家都说,你也去演了,谁看监视器啊!后来才作罢。除了这些人之外,我把演老法师和太子的演员也放到这群人中间,就有了间离效果。通过这样一个设计,我就是想告诉大家,善恶的分辨不只我讲的这一种观念。世界上还有许多种看待这个问题的角度。
  大众电影:如果没有这个设计,《一维》就显得太说教了。
  吕乐:对。如果把这部分讨论从片子里抽掉,《一维》就变成一个纯粹的佛教故事了。
  大众电影:您自己有宗教信仰吗?
  吕乐:我没有。前几天,我在北师大也跟学生们聊起这个话题,我只是在做一个故事,而不是像宗教信徒那样通过影像来宣扬某些教义。
  大众电影:《一维》实景拍摄和影棚拍摄的比例是多少?
  吕乐:短片中,你看到的没有自然景观,我找了一个画家朋友,单独画了树、草、宫殿、云朵、月亮等,后期的时候,我们再把这些单独的画拼到一起,变成短片中的背景。老法师和太子走在村落旁,背景的山、房屋、稻田都是这么一层层贴上去的,很费时。其实这个片子的前期拍摄不复杂,因为把人处理成剪影嘛,所以群众演员只需要很少的人,在做后期的时候,复制粘贴就行。现场只有20个群众演员,我们可以贴出千百个来。后期的压力就很大,做了一个多月,172个镜头都做了CG动画的处理。
  冯小刚拍电影“头”“尾”最较劲
  大众电影:冯小刚导演说《一九四二》是他的最后一部胶片电影,那您作为摄影师,以后也会转用数字摄影机了吧?
  吕乐:我今后不会再做摄影师了。去年6月份开始,胶片都停掉了。对于我这个胶片时代的摄影师来说,我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所以就停下来了。
  大众电影:您在拍《一九四二》的时候,就已经做了这个决定吗?
  吕乐:对。就是在最后拍摄“重庆大轰炸”的时候,我跟冯小刚导演说,“小刚,我拍完这个,我就收了。”他开始还有点不信,以为我开玩笑呢。后来,我们拍完,还没开始做后期呢,北京华柯(注:柯达公司与隶属于中影集团的北京电影洗印录像技术厂共同出资组建的电影洗印公司)的小伙子通知我,“叔叔,您以后别来我们这儿洗胶片了,我们撤了。”以前,我每年都有一个很大的电影,所有胶片都在他那边冲印加工,跟他们关系也很好。华柯不做冲印了,我想想,胶片时代也就过去了。
  大众电影:您不做摄影师,是因为有胶片情结吗?
  吕乐:倒不是情结,我觉得是因为拍摄习惯、技术方面的原因。数字拍摄的许多技术标准和技术观念,我不太能理解。但是许多年轻摄影师,做数字摄影就很好,那就让他们去做吧,比如这次拍《一维》的两个摄影师,技术就很好。
  大众电影:有报道说,《一九四二》总共用了70多万尺胶片,这在华语电影里也是一个纪录了吧?
  吕乐:差不多有70多万尺,是不是创了纪录我不太清楚。我拍《赤壁》的时候,因为是上下集,大概用了160万尺胶片。
  大众电影:《一九四二》的拍摄中,哪一场戏的拍摄难度最大呢?
  吕乐:就是“大轰炸”那场戏,剧本上的描述是,“逃荒的队伍,前不见头,后不见尾。”为了达到这种效果,除了现场的2000多群众演员,靠近地平线的地方还要用CG特效来做一部分人出来。但是,就这么2000多人要拍出来也很难的。以前我拍过最大的场面,就是《活着》里面,有一个团,大概800到1000人。我觉得以后,这种大场面大多会用电脑来做了,效果也应该不错。未来的趋势是这样,人工越来越贵,而且要保证人的安全,相对来说,电脑更方便。这就是时代嘛。
  大众电影:您在准备《一九四二》的拍摄时,有参考过一些绘画、摄影或是电影作品吗?
  吕乐:看过许多,《日瓦戈医生》,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名单》,还有一些跟集中营有关的电影。
  大众电影:您觉得《一九四二》是冯小刚在创作上最较劲的一部作品吗?
  吕乐:冯小刚在工作当中,他的较劲是在“头”和“尾”。开始是担心剧本通不过审查,最后是担心片子通不过审查。这个压力是很大的,挺有中国特色的压力。
  华语电影没有启发性的作品
  大众电影:您既是摄影师,也是导演。您在做摄影师的时候,影像风格很多变,也有很华丽的作品。而您自己做导演的电影,比如《赵先生》《小说》《十三棵泡桐》,影像上都挺平实的,没有太复杂的调度或是太讲究的打光。您是怎么考虑的呢?
  吕乐:前一阵子,中国美术学院的老师采访我,也问到这个问题。我给他解释,就像练武似的,你本来就是做摄影出身,拍好看的画面肯定没问题。现在转做导演,主要精力就应该放在故事和表演上来。你就不要亮你最擅长的招数了,不如换只手来试试把故事讲好。其实,我电影里的故事确实比较写实。我的摄影师的技术都非常好,但是拍的时候,我就跟他们说,“麻烦你们,不要把画面拍得太好看了。”
  大众电影:您平时上网多吗?对网络上的一些拍短片的作者了解吗?
  吕乐:经常上网,网络上的短片也看一些。前些天在优酷也见到两个年轻导演。一个是做《西游:降魔篇》编剧的,叫卢正雨。还有一个导演叫五百,东北人。他们的作品在短片里面还是很有意思的。
  大众电影:那您觉得目前中国电影的创作处于怎样的阶段?
  吕乐:从世界范围看,日本的动画片,美国和欧洲的电影,有许多作品能提出一些新的想法,很有启发性。但是我们自己的电影,有启发性的作品不是做得不够,而是根本没有。
  大众电影:您会做电影监制吗?
  吕乐:应该不会。因为我这个人不太会跟人做这方面的交流。
查看更多: 人子 大众 善恶
lv

图文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