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豆瓣电影键入“女神”二字,搜索与之相关的电影信息列表。在 150余条相关影片信息中,其中华语电影仅占 4部,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 1934年吴永刚导演、阮玲玉主演的默片《神女》。这部阮玲玉表演艺术的巅峰之作,深刻地批判了现实的黑暗,并将不幸的遭遇与崇高的母爱悲剧性地结合在一起。神女之圣洁,由阮玲玉真挚自然的表演诠释而出,没有一丝做作的呆板之气。而“女神”一词在中国的时髦,也溯源于 20世纪初郭沫若的诗集《女神》。
此外三部皆为现代作品,除去一部吴星萤导演的同名台湾文艺片,余下两部均以“女神”为噱头,且听这片名:《女神试用期》(2012)、《女神归来(又名宅男总动员)》(2011),单就这名字,便大抵了解是什么风格剧情了。
曾几何时,“女神”用于朝思暮想之情话。如今,当偶像的力量需要用粉丝的淀粉含量来量度,“女神”一词跌落人间,大众对“女神”的审美标准也有所颠覆。1979年拍摄的电影《小花》为沉寂已久的中国电影观众打开了一扇窗。相传在北京电影制片厂收发室,每天观众给刘晓庆的信件、邮包堆积如山,她不得不用麻袋去装。随后的《神秘的大佛》、《火烧圆明园》中的角色让观众们看到了最美年华的刘晓庆,剧中强势、有活力的人物性格让上世纪 80年代的观众眼前一亮,异曲同工的“梦中人”还有《庐山恋》中的张瑜、日本的三浦友和和山口百惠。
说到日本,日本某综艺娱乐节目评选世界“魔女榜”,年过花甲的刘晓庆榜上有名,与她同台上榜的还有“戏因人出名”的林志玲。林志玲的人气不单是因为她的性感美貌,在她身上,散发着一种融合生活信仰、身体修养、处事策略和形态之美的自信风格。社会学者刘维公曾如此解释:“她有一种和马英九类似的 Soft Power,看起来令人舒舒服服的;她那种嗲声嗲气、甜美笑容的柔性力量,让原本喜爱批评、对什么事都很有意见的台湾社会消音。”这便是源于时代,而冲击时代。
从早先的电影中走出的“梦中人”,到“梦中人”走入电影,中国电影观众的审美口味也发生了巨变,林志玲现象,恰恰说明色相为先的审美趣味已然成为主流。而志玲之后,又有多少丰乳肥臀色相出众的“所谓女神”浮出水面?
女神?在哪儿?
上世纪 80年代没有“女神”的说法,只有“著名影星”。对于“女神”这个词,我不太苟同。女神一定有超越时空、超越现实、超越人间的魅力,而不只是长得好看或戏演得好。大家把它过分地放大和神话了。“女神”是这个时代的形容词,这个年代的关键词是“造”。造型、造星、造神。但就像擦燃了一个焰火,它的闪亮只是暂时的,这种转瞬的光甚至不是星,更不是神。银幕上的阿尔帕西诺和奥黛丽·赫本,唱片机里的周旋和邓丽君不是造出来的,他们用作品感动和征服了很多人,人们永远不灭地记住他们,这才是明星。我最喜欢的女演员是奥黛丽·赫本,她的角色超越时代,经久不衰,戏内戏外她都是美丽的代言人,但我不敢说她是女神,只是接近女神。
80年代女演员之魅力
上世纪 80年代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的文艺复兴的重要阶段,它产生了很多艺术家,其中包括电影演员。女演员能成为大众情人,是因为她们所塑造的作品深入人心,她们的魅力是时代造就的。时代造不了神,只能说造就英雄或明星。 刘晓庆在十年动乱中在农场当过工人,这些经历是他们的财富。当时的剧本也体现出了那个时代的特征和人们的需求,演员的经历和电影中的人物经历很相似,这会让观众有很强的共鸣。
三十年审美之恶变
上世纪 80年代是中国最美好的时代,开放、懵懂、纷争和梦想在年轻人身上烙上一种时代的烙印,时代在跳跃,上世纪 80年代电影人的人生和作品也在跳跃。刘晓庆和陈冲的笑是灿烂的,很接近社会的面孔,但不是假的、做作的、不可理解的笑容。山口百惠那排小龅牙是很可爱的。现在的明星还有几个有小龅牙的?人造一颗星,顶多是卫星,成不了北斗星。有人喜欢,有人就会制造,但是把自己的个性和真实都隐瞒了。在一个有毒牛奶和问题姜的时代,人们对美的追求也急功近利,我觉得很可怕。美,就模仿,或者把自己弄成天外来客标新立异,这是很恶劣的一种盲从。
在镜头后期待美
很多人在我博客上看到我拍摄的 1996年的巩俐,他们会惊叹她的美!她是自然的、没有修饰造作的。我在拍摄时希望找到拍摄对象的个性,哪怕是缺点,缺点也是一种美。但是现在很难找到。镜头后面的摄影师是没有激情的。我更愿意去看阳光下、麦田里皮肤黝黑的农妇,质朴真实,顶多擦点香膏,但那是吸引人的。吃水果的时候我们不喜欢加甜蜜素,虽然吃着很甜,但是味儿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