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一直对都江堰有一种向往。古巴比伦王朝两河流域的古老灌渠早已沦为沙漠,而古罗马帝国的人工渠道也都弃置荒废——唯有中华都江堰,即便经历汶川、雅安地震,依然碧波不断,令我心生豪迈!
岷江倾泻,泛着白色浪花汹涌而来,目光穿越傲然屹立的李冰塑像,中流砥柱般的鱼嘴,穿越颤动飘逸的安澜桥,穿越青翠壁立的离堆,都江堰,就这样呈袒在我们面前。
都江堰之魂
从二王庙的后门进入,顺着台阶而下,是掩映在参天古木下的殿宇。穿过秦堰楼来到一大殿,这里供奉着的李冰夫妇塑像,一副帝王扮相。李冰只是一个秦朝的蜀地郡守,也就相当于今天的四川省长而已,为何能有如此之高的待遇?
说起来,成都平原能够如此富饶,被人们称为“天府之国”,从根本上说,是李冰创建都江堰的结果。《史记》记载: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懂,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算来言之不虚。
两千多年来,李冰父子凿离堆、开堰渠、为民谋利,为世人所敬仰。为了纪念李冰父子,人们在都江堰东岸建起了气势恢弘的二王庙。从此,李冰的塑像不但身着皇袍,蜀人也敬李冰如神明。在中华大地上,像二王庙这样纪念有功于人民的历史人物的庙宇虽然并不鲜见,但像二王庙这样两千多年来从未中断过鼎盛香火的殿宇却为数不多。
我想李冰当年率人开凿都江堰绝对不是为了向秦王献媚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而是真正的民心工程。如果他只想着升官发财,那他也就不会得出科学治水的“三字经——深淘滩,低作堰”和“八字真言——遇弯截角,逢正抽心”了,也就没有今日的都江堰了。
真正的政绩是什么?是“为官一方,造福百姓”。 当年秦始皇派李冰去四川任郡守而不是修长城或焚书坑儒,是一个多么英明、伟大的决定。
二王庙的李冰殿,有“深淘滩,低作堰,懿训昭垂,为准为则;弯截角,正抽心,仪型足式,无颇无偏。”这岂止只是说治水之理,为人做事,治理人事又何尝不是如此?懿训昭垂无颇偏啊!
都江堰之缘
都江堰的创建,又有其特定的历史根“缘”。
战国时期,刀兵峰起,战乱纷呈,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渴望中国尽快统一。适巧,经过商鞅变法改革的秦国一时名君贤相辈出,国势日盛。他们正确认识到巴、蜀在统一中国中特殊的战略地位。秦国大将司马错向秦昭王提出“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的军事主张,即:占领蜀地,再沿岷江而下长江,利用地处上游的优势由水路伐楚,则可灭楚统一天下。
秦昭王采纳了这一军事战略,在公元前316年举兵灭掉了蜀国,并开始打造成都这一战略基地。“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要保障伐楚所需粮草及兵马的提供,保证水路的贯通,需要把岷江同成都这一战略基要地连接起来。
现在号称“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在古代却是一个水旱灾害十分严重的地方。先秦时期的司马错是这样介绍四川的:“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翟之长也,有桀纣之乱。”那么是什么使四川在短短几百年时间里从“戎翟之长”变成了“天府之国”了呢?奥秘就在于一个名叫李冰的人。
战国末期秦昭王委任知天文、识地理、隐居岷峨的李冰为蜀国郡守。李冰上任后,首先下决心根治岷江水患。他历时三年,多次沿岷江而上,直抵岷江源头,行进七百公里,勘察水情,调查地形,最终选择了岷江在山地与平原交界处即今日的都江堰市修建水利工程,引水直穿成都。
史书上关于李冰修建都江堰的记载十分简约,几近吝啬,更没有李冰当年跨越崇山峻岭、挑灯夜读一本本地方志和有关治水书籍、一笔一笔地绘制水系图谱的记载,甚至李冰的生卒年月也找不到一份详尽的记载。然而,都江堰是他最好的记录,也是他人格、智慧的最好标杆。
都江堰成功地驯服了奔腾咆哮的岷江水,成就了一段“膏泽千古”的佳话,两千多年来,至今仍发挥巨大效益。
都江堰之奇
站在秦堰楼观景台上,你会发现都江堰刚好建在岷江的一处急拐弯处,内江与外江合抱的都江堰仿佛一艘逆流而上的航船。都江堰,让这滚滚洪滔流过秦时的明月汉时的晨曦,流出了一个自尊自爱自强不息的华夏民族,同时也让我们从认知的深度和广度上开启了一道新的航程。
我的目光又转向鱼嘴分流堤。都江堰其渠首工程主要有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大部分构成,这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一泻千里的岷江,突然在这里屈服,变得温顺起来,乖乖地分成两半,该向左流的向左流,该向右流的就向右流。
分沙堰的尽头是鱼嘴。鱼嘴建在江心,将汹涌的岷江分成外江和内江。外江排洪,内江灌溉。鱼嘴分流堤真的像个鱼嘴,或露出水面,或淹入水中。露出水面的部分纵横有序、密密麻麻、大小均等的卵石,像一条鱼浑身的鱼鳞。奔腾而来的岷江在这里被分流时,留下一朵朵、一片片浪花。江水奔流,不断地激起浪花,还真有些白浪滔天的感觉。据说,每逢枯水季节,人们用竹笼装满卵石封锁外江,堰前的鱼嘴恰到好处地将江水导入东侧人工修筑的内江;而当汛期来临,江水暴涨时,人们挖开竹笼,让多余的江水沿外江排出,避免了洪水的危害。
据说,鱼嘴分流堤有两点巧妙之处:一是它利用“四六分水”原则,使内江河床低而枯水季节六成引水,外江河床宽则洪水季节六成泄洪。二是它遵循“二八分沙”原理,即鱼嘴处于岷江中游第一弯的末端,利用弯道流体力学的自然法则,表层水流入凹岸,低层水流入凸岸。于是沙石含量较少的表层水自然涌入内江,而低层水则顺着江弯的凸岸挤向外江,绝大部分沙石也就在外江河道上滚动、留沉。我深深感到了它的神奇。
穿过伏龙观,便到了宝瓶口。江水在这里咆哮着卷起重重浪涛,拍打着两岸发出巨大的吼声,散落成一地霞雾。当了解了宝瓶口时,让我感到了更大的神奇。宝瓶口开凿在玉垒山上,是一个宽20米,高40米,长80米的山口,因形状酷似瓶口,故名。内江水从百米之宽的河道涌向宝瓶口,平水季节奔流而过,高峰时则节节升高,不加节制的水流不断爬升,一涌而入,成都平原就会遭受洪涝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