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v

张元五十依然有种

[2025年02月27日 10:17] 来源: 北京青年周刊 编辑:小编 点击量:0
导读:  实话实说,当笔者两周前在张元的工作室观看他的新片《有种》时,崔健在二十年前吼出的歌词依旧能敲疼自己的鼓膜。那部叫做《北京杂种》的地下电影至今也没有获准公映,你甚至在碟片店里也淘不到它的踪迹。但据说,很多今天的北漂在知道了这部电影的名字后,是的,仅仅是知道了电影的名字,就会在网上搜索出那模糊、晃动


  实话实说,当笔者两周前在张元的工作室观看他的新片《有种》时,崔健在二十年前吼出的歌词依旧能敲疼自己的鼓膜。那部叫做《北京杂种》的地下电影至今也没有获准公映,你甚至在碟片店里也淘不到它的踪迹。但据说,很多今天的北漂在知道了这部电影的名字后,是的,仅仅是知道了电影的名字,就会在网上搜索出那模糊、晃动的视频……在粗颗粒感的画面中,充斥着昏暗的街道以及暧昧、含混、琐碎的剧情,人们无从去框定这样电影的旨趣,但它决然不再是类似第五代那种民俗化、乡土化的叙事调性则显露无疑。从《北京杂种》到《有种》,时隔二十年。张元也从三十岁的风发扬厉,迈入五十岁的天命之年。
  FELL ME 杂乱无章的思绪
  HOLD ME 等待被抱拥的身体TOUCH ME 摄氏 100度的心情
  BEAT ME 等待降落的宠信
  再不然 我还是望着你
  如此 痴迷
  我是一个斯德哥尔摩病人……
  ——李昕芸 《斯德哥尔摩病人》
  (张元作品《有种》电影现场版,2013年)
  记得那一天
  我们的心并不纯洁
  我们迎着风向前
  胸中充满抱怨
  我们不知何时受伤害
  可这伤害给我们感觉
  我们想要寻找愤怒的根源可我们只能迎着风向前
  ……
  ——崔健 《最后的抱怨》
  (张元作品,《北京杂种》中的演唱版,1993)
   20年,“中国第六代导演的旗手”已知天命
  20年,之于任何人都是不短的跨越,而张元的人生轨迹则几近翻转。凭借在 1989年拍摄的毕业作品《妈妈》,张元已经成为欧洲中国电影权威影评人嘴中“中国第六代导演的旗手”。彼时,一篇名为《中国电影的后“黄土地”现象》的文章发表在《上海艺术家》上,署名是“北京电影学院 85级全体毕业生”。文中宣称:第五代的文化感乡土寓言已成为中国电影的重负,屡屡获奖更加重了包袱,使中国人难以弄清究竟应该如何拍电影……那时的张元在接受采访时会说,“我觉得电影是个人的东西。我力求不与上一代一样,也不与周围的人一样,像一点别人的东西就不再是你自己的”。
  在张元之后,王小帅的《冬春的日子》、娄烨的《苏州河》、贾樟柯的《站台》相继问世,中国电影终于从“集体的宏大叙事”转向了“纯粹的个人体验”。而这种“个人言说”之于张元,则在他的第四部电影《东宫西宫》中被推向了极致:这恐怕是中国第一部明目张胆、直面当下的同性恋电影。张元告诉笔者这部电影发行了七十多个地区,同时他坦承:“从开拍那一天起,就知道不可能在国内放映。 ”
  所以张元所趟出的路径似乎成了后来第六代电影人的宿命:自筹资金——独立制作——出国参赛并获奖——国内未获放映许可。进入新世纪后,这一情形虽然随着第六代导演集体浮出水面而有所和缓,但近些年来从娄烨《颐和园》被禁,到贾樟柯最新电影《天注定》虽然拿到龙标,但国内上映日期却一拖再拖的境遇,依旧可以让人回想起昨日种种。
  第六代崛起的时候,张元是擎旗的旗手;十年后第六代转型,张元又是最典型的一个。这个转变肇始自 1998年的《过年回家》,这是张元第一部在中国现行电影体制内制作并获得放映许可证的影片,并且也获得了海外影展的认可——第 46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从《妈妈》到《江姐》,张元一头扎进了市场
  进入新千年,一头扎进市场的张元一口气拍了三部电影,分别是《我爱你》、《江姐》、《绿茶》。除了京剧电影《江姐》外,《我爱你》和《绿茶》均是讲述俊男靓女情感故事的都市爱情小品,这可以视作张元在《过年回家》首次尝试放弃过分试验的镜头语言以及另类题材之后,全面开始同大众展开的对话。
  但事与愿违,《我爱你》的票房虽过千万,但在票房两亿多开启中国大片时代的《英雄》面前,难言惊喜;之后的《绿茶》“赶上了非典”的票房惨淡。在这之后的《看上去很美》,张元似乎又回归到早先的艺术探索,一个集体主义幼儿园的小世界具有强烈的隐喻意味,因而成为一个时代大世界的缩影。至于他最新一部公映的电影《达达》,更是被挤在众多大片、合拍片中也显得格外悄无声息,激起的关注甚至远不如导演本人因为吸毒而造成的舆论哗然……
  玩票微电影,无心插柳,却踩上了网民的“G点”
  谁都想不到的是今年微电影市场上,张元两部玩票之作《床上关系》、《艳遇》却出乎意料踏准了网民的 G点,前者点击率超过 1.6亿,后者三天的点击量就超过了 1200万。
  张元现在的御用女演员,也是他的伴侣李昕芸说,这让许多投资人又开始叩开他们在三里屯的工作室,直言为什么不能像这样拍电影?“欧洲有那么多城市,每一个城市都可以搞一场艳遇,弄成‘泰囧’的范儿。”但张元给出的答案,却是眼下这部马上就要在 11月 8日公映的《有种》。电影中,张元依旧把镜头对准了都市中处于边缘状态的年轻人,更准确地说是那些身如浮萍无根无依被侮辱被损害的群体。电影开始没多久,王梓诺饰演的三宝就在酒精的作用下,咬碎并咀嚼了一个杯子……而另一位带着河南口音的易装癖舞者,则喜欢在闲时朗诵家国关系的诗歌。更令今天的观众会在影院中出神的是电影中的旁白,很多出自诗人俞心樵之手,比如:“世间有多少条路,就有多少人走投无路。 ”“在没有光明的地方,黑暗也是一盏灯。”
  但这是今天 80后们的普遍状态吗?或者说,他们是否活得如此“有种”?要知道这代人已经基本融入了社会,激情被位置磨折,爱情被房子折磨。“我们活得挺不带种的。”笔者这样告诉张元,他若有所思,答到:“那我们就是杂种。”BQ摄影想让他给出一个更狠的pose,张元二话没说撩起了 T恤……二十年了,崔健的歌依旧“迎风向前”,而张元在电影中给出的答案,也似乎愈发飘在风中。
查看更多: 鼓膜 杂种 新片
lv

图文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