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v

赵有亮故事:圣人、凡人一线之隔

[2025年01月27日 05:03] 来源: 大众电影 编辑:小编 点击量:0
导读: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赵有亮是银幕上最活跃的演员。他饰演了《孽债》《好爸爸,坏爸爸》《夺子战争》等一系列深入人心的作品。八十年代影视剧普遍真挚感人,细节生动,类型的概念模糊,从不声嘶力竭。男演员一般五官端正、演技好、不涂脂抹粉、勤奋低调……当年的赵有亮代表那个时代珍贵的大众审美。1985年,在话剧舞台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赵有亮是银幕上最活跃的演员。他饰演了《孽债》《好爸爸,坏爸爸》《夺子战争》等一系列深入人心的作品。八十年代影视剧普遍真挚感人,细节生动,类型的概念模糊,从不声嘶力竭。男演员一般五官端正、演技好、不涂脂抹粉、勤奋低调……当年的赵有亮代表那个时代珍贵的大众审美。1985年,在话剧舞台上演完《理查三世》之后,赵有亮当了国家话剧院院长,自此再也没有登上舞台的机会。上个月,赵有亮演出了电影《止杀令》中的丘处机。丘处机是“全真七子”之一,以及道教龙门派的祖师。在金庸的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中,丘处机被描述为一位豪迈奔放、武艺高强的道士,这也使他更为大众所知。电影《止杀令》讲述的是丘处机远赴万里劝阻成吉思汗停止征战的故事。
  圣人与凡人一线之隔
  采访赵有亮的地点选在他家旁的咖啡馆,采访之前,联系人嘱咐记者早到,记者提前半小时来到咖啡馆。这间咖啡馆是繁华的北京双井地区惟一的大众品牌咖啡馆,客人熙来攘往如菜市场一般。记者一推门,发现赵有亮已经稳稳地在门口找了一张桌子,替记者买好了一瓶果汁占位。这位满头银发,眼睛发光的长者,是上世纪银幕、荧屏、舞台的“三栖明星”。他主演的《保尔·柯察金》《于无声处》《理查三世》等话剧作品影响了整整一代人,他还曾担任《孽债》《雾失楼台》《秋白之死》等多部影视剧的主角。在以艺术价值衡量而非收视率、片酬衡量演员的年代,他是一个真正的明星……
  《止杀令》的上映引起了很多争论,赵有亮“复出”让熟悉他的观众对这部电影充满期待。电影上映以后,观众争论焦点在于丘处机到底是一个人还是一尊神:歃血求雨、手杖入地生根发芽、让人起死回生……《止杀令》中的丘处机,成吉思汗称他是“活神仙”。赵有亮解释说,他想把丘处机演成普通人,他一开始不太赞成那些特效桥段,但传说里有这些神话的影子,导演也要增加一些魔幻的段落,后来才形成了影片现在的样子。
  圣人比小人物更难演,圣人需要兼具“神圣感”和“亲近感”两种自相矛盾的特质。这些年大银幕上惟一能找到的比较相近的参照物也许是周润发的《孔子》,但赵有亮演丘处机之前,并没有看过这部电影。在拍摄这部电影之前,赵有亮不太清楚丘处机的故事,他特地走访了北京道教圣地白云观,买了很多有关丘处机的书恶补。戏中丘处机跋山涉水走了三年,终于见到了成吉思汗。成吉思汗一直以为丘处机有长生不老仙丹,但丘处机告诉成吉思汗,自己并没有仙丹,只有些养生之术,这时丘处机面临着被砍头的危险。这场戏既不能过分谦卑,也不能过分高傲。赵有亮选择了淡然处理这场戏,因为丘处机抱着被处死的决心,无论生死,对于他来说都是一种圆满。
  在赵有亮眼中,《止杀令》中的丘处机并不是金庸笔下的丘处机。丘处机生在农家,从小失去双亲,生活艰苦,是不折不扣的苦孩子出身。道教祖师王重阳招收了7个弟子,7个弟子都很有出息。丘处机阅历丰富,知识渊博,他认为战争最大的受害者不是某个战败的统治者,交战两国的劳苦大众,才是真正的受害者。丘处机在72岁高龄,带着一口棺材面见成吉思汗,西行途中途径蒙古、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阿富汗等国,总里程3万9千多华里。
  丘处机在诗中这样写道:“十年兵灾万民愁,千万中无一二留。去年幸逢慈诏下,今春须合冒寒游。不辞岭北三千里,仍念山东二百州。穷极漏诸残喘在,早教生民得消忧。”赵有亮说,丘处机一路虽然非常艰苦,但他还是写下了许多描写祖国瑰丽河山的诗歌,他的浪漫与胸怀让人敬佩。为真实还原丘处机当年3万9千华里的“西游”历程,《止杀令》剧组耗资8000万元横跨六个省市进行拍摄,从山东一路转场到陕西、内蒙古、宁夏、甘肃等地拍摄,历经冬、春、初夏三个季节,跨越了黄海海岸、山东平原、宁夏贺兰山、甘肃黄河滩头石林等多个场景。在电影《止杀令》拍摄过程中,赵有亮跟随剧组一路跋涉,不管是沙漠雪山,还是茫茫戈壁场景的拍摄,他都亲自上阵,从未使用过一次替身。赵有亮率先垂范的精神也打动了剧组的每一个人。有一场戏在“死城”拍摄,天气很冷,最高只有零下12度,鼓风机对着赵有亮猛吹,年轻演员都受不了,但他从无怨言。
  拍摄期间的辛苦被赵有亮认为是“应该的”。在被媒体追问为何很多不需要亲自上阵的远景戏仍坚持不用替身时,赵有亮辩解,大家之所以觉得我这样做不可思议,都是现在这个电影的创作环境造成的。当年他拍电视剧《秋白之死》的时候,两集的电视剧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去拍摄。虽然存在拍摄技术等方面的不足,但当年我们真的是一种反复推敲、细细打磨的创作。现在剧组大家天天都在赶进度,创作的心态变了,环境也变了。
  大学毕业即成为男主角
  赵有亮似乎天生是做演员的料子。15岁在上海时代中学念书的时候,赵有亮经常逃课,去电影院看电影。上海当时放映的外国电影很多,其中他印象最深刻的是法国电影《没有留下地址》、意大利电影《偷自行车的人》。苏联电影《牛虻》的斯特里席诺夫,是赵有亮最喜爱的演员之一,他一心想当演员。生活中的赵有亮有点结巴,这毛病一上台就全好了。因为形象气质很好,赵有亮被上海戏剧学院实验话剧团(后改称:上海青年话剧团)学员班挑中了。在那里,赵有亮初步接触了表演课程,也在一些剧目里饰演群众角色,增加舞台实践经验。快毕业的时候,许多老师建议赵有亮报考上海戏剧学院,初试没多久,有人偷偷告诉他,他已经考过了。上戏毕业分配前,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他留校参加了一年文化大革命。按照惯例,上海戏剧学院最好的学生毕业后分配到北京。赵有亮被分到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他千里迢迢地赶来北京报到,发现北京也乱成一团。1967年,赵有亮报到后,奉上级指示,大学生毕业后要去部队锻炼,赵有亮去了青岛胶县的67军,67军里还有好多年轻人来自北大和复旦,各地大学生一起种地、干农活。锻炼一年回到单位,单位又在搞“斗批改”,把整个剧院的人发去天津宝坻搞斗批改,由军队的干部统一来管理,期间清查516反革命集团分子。时间一晃又过了三年半,赵有亮以为自己再也不能登上舞台了。一直到1978年剧院才开始恢复演出,十二年未登
查看更多: 爸爸 银幕 圣人
lv

图文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