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城罗马,市内很多街道都是由鹅卵石及石块铺成,石板路也由此也成为罗马街头一道深受游客心仪的独特景观。不过,当地人的感情却非常复杂,说起鹅卵石,犹如打翻五味瓶。
当地一份报纸是这样说的,“只有游客和天使才无条件地热爱鹅卵石。剩下我们这些人,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脚下踩着鹅卵石、轮下压着鹅卵石的人,要么憎恨,要么害怕,要么保持一定距离、才能欣赏其风韵。”
这些问题,我都懂。我住的那条小巷,从左到右,铺满了鹅卵石。
我看到过许多年轻的母亲,挣扎着推着童车走在小巷中,遇上一个颠簸,孩子的脑袋也成了拨浪鼓。
圆润的鹅卵石,一下雨,非常滑,骑摩托车非常危险。去年下雪的时候,每一块小小的鹅卵石,都仿佛成了冰块。
再说,鹅卵石路噪音很大。汽车轮子压过去,如同擂响战鼓,给城市的喧嚣助威。
宽阔的广场上,公交车仿佛行驶在鹅卵石的海洋上,起伏、跌宕。
所以,当局也在采取行动,逐步取消繁忙路段上的鹅卵石,改铺柏油,提高车速,缓解交通。
独特的韵味
我个人和天使站在一边儿,我喜欢鹅卵石,鹅卵石有性格,它的韵味远远超出了替代品——黑色、呆板的沥青。
从一方面来看,罗马的鹅卵石的出身“高贵”,她们来自地球的深处,前身是火山岩。石匠的锤子给了每一块石头独一无二的身形。
当然了,鹅卵石还能给人带来一种历史感,连接古老的教堂、著名的喷泉、壮美的宫殿、宏大的广场,鹅卵石铺路,好像才是更合适的选择。
正如罗伯托·贾科比(Roberto Giacobbi)所说的,鹅卵石是罗马骄傲的一部分。
罗伯托50多岁,身材魁梧,一头灰白的头发,脚下蹬着一双布满灰尘的靴子。和父亲、祖父一样,罗伯托的职业生涯一直也是在罗马街头铺石路。
我们站在一条小巷的一端聊天,身边回荡着锤子的敲打声。罗伯托的3个同事跪在地下,正在重铺几平方米的路面。
罗伯托说,铺好石子路,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秘诀,但是,眼神一定要好,保证每一块石头都能和邻居找平。做久了,靠本能就能知道每块石头应该敲几锤子。
罗伯托最自豪的业绩体现在“西班牙广场”。西班牙广场与“西班牙阶梯”相连。每一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爬上“西班牙阶梯”,俯瞰广场。
罗伯托说,并不是因为别人铺不好那儿的石头,但是,他干活注入了感情,他非常在乎最后的结果。
不是中国货?
另外还有一件事,我非常想问问罗伯托。
我在其他地方读到,罗马现在用的石头已经不是城外小山后的火山岩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是,现在的石头是从中国运来的!这是真的吗?
罗马“城建局”的一位工作人员说,绝对没有这码事。他说,罗马不需要新石头。旧的鹅卵石可以循环利用。罗马人脚下的路,并不是用中国、或者任何其他亚洲国家运来的石头铺成的。
但是,当我问起罗伯托时,他指着我们脚下路沿儿旁边的那些石头给我看,这些石头和其他石头的颜色和形状都略有不同。
他说,这些石头不是中国货,但是,罗伯托坚持说,这是越南货。
承载着历史
在罗马,鹅卵石又被叫做“小圣彼得”。
在这个天主教国家,有时候,你会听到人们说,圣彼得拯救过的灵魂有多少个、鹅卵石就有多少块。
但是,鹅卵石得了这么一个绰号,可能也是因为圣彼得广场是第一个铺上鹅卵石的地方。现在,这个广场仍然是一片鹅卵石的海洋。
这里距离我上班的地方不远。不久前的一个晚上,我来到寂静的广场。当时,正在下雨,每一块潮湿的鹅卵石,好像都在反射着柔和的路灯光。广场,宛如铺满了晶莹的钻石。
但是,有一小块地方,鹅卵石让出地盘。这里,镶嵌着一块匾——这是1981年教皇保罗二世遇刺的地方。
在其他地方,罗马历史上一个黑暗的篇章也写进了石板路。
犹太人聚居区,一些住宅门前的石块换成了黄铜牌。每一个牌子上都刻着字,讲述着一段辛酸的往事。
那一天,我看到的那块牌上刻着这样一行字,“安吉洛·安蒂科利故居,1944年4月19日被捕。”德国军人将他押送进了奥斯威辛集中营。从此,安吉洛再也没有回到罗马,再也没有走上鹅卵石铺成的小路…(编辑/唐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