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之间,一面是浅金色的钯金肖像,一面是优美的手写留言。20世纪初,明信片是通信的时髦形式,有画面,有文字。读数千张老明信片,你能从茂盛的碎片中,理出情景交融的记忆。
1.天天在北京巴黎小店里,身后一面明信片展示墙。
宝钞胡同有个店铺名声在外,一个在英国读书的朋友介绍说,店主天天在搬家,她不断把自己从巴黎挑选的宝贝带回北京,家具、箱子、相框、玩偶、老照片、明信片、首饰、烟斗、打火机、天平、发刷……每一件东西都是心水珍藏,从她学平面设计的眼光过滤之后,打包带给更需要它们的北京老胡同。
店主就叫做天天,20来岁,穿一身巴黎黑。白皙的皮肤和大红的唇色对比出版画一般的立体感。拜访她的人不少,冲她这些地道的老洋货,文艺和2B青年都要在巴掌大的店里泡上个把小时。她特意带来一大堆珍藏在家的老明信片,这些几乎都是1890年~1920年之间的古董。这些明信片是掌上明珠,几乎不会摆进店里出售,或者标了高价刻意留住“镇店”。
来自于上世纪甚至上上个世纪的明信片,展示着那些年代的文化风貌。
席卷复古风潮
Vintage的确是近几年比较热的词汇。古董衣物箱包以及配饰是时尚圈不可或缺的元素,古董家具或者家居装饰物件都由旧爱变新欢。不知道是设计界的灵感山穷水尽,还是复古风潮从审美上压倒了未来感,假如不和古着、古董有点干系,反而不像是生活在当代社会中的年轻人。
有趣的是,中国历史遗留下来的可以Vintage得很时髦的东西比较少。而在欧洲,历史文化保留得很完整的城市或者村庄,找上个世纪甚至上上个世纪的老东西,并且把它们翻出来拂去尘埃重新使用,都是不难的。去潘家园淘宝的时候相中了东西又很怕它是“做”旧的,不过去伦敦的Portobello Market或者巴黎的古董市集,你大可放心花5磅买一个19世纪90年代的银勺子,或者花10欧买一只橡木雕花漆金的上上世纪的相框。Vintage在欧洲做得比较极致,古董市集淘真古董,给现实生活平添一点历史味道,混搭出新的风格,赋予颠覆性的价值。这可能是那一批留洋在外,享受着老城市历史味道的游学赤子的新乐趣。
老明信片作为装饰经常出现在一些主题酒吧或者咖啡馆里,画面很容易让人穿越到那个年代。19世纪末期,穿大蓬裙的贵妇摇摆着轻罗小扇,系华丽腰封的贵公子一脸家族嫡子的派头;20世纪初,穿西装的小男孩一脸稚嫩地瞅着镜头,母亲搂着孩子企盼战场归来的男人;50年代,美艳的比基尼女郎趴在大杯可乐前搔首弄姿,戴蛤蟆镜的男青年在马路上狂飙野马;70年代,风光照流于形式,自此,便能看到大把的印刷品哗哗地从机器上流淌出来,明信片得来容易,也更容易被忘记。对于明信片而言,复古,就是要复上世纪50年代以前的古。
1.天天在北京巴黎小店里,身后一面明信片展示墙。
2、3.刺绣如卡片上的蕾丝,无论玫瑰还是金钟花。
4.黑白照片上柔和的水彩。
5.枫丹白露木片卡,打开是一个迷你相册。
6.孩童题材的卡片是收藏中的一个大分类。
7.一张软木立体卡,压花之后再填色,做出“拙”美。
8.人体题材的卡片多数充满沙龙摄影的朦胧美。
9.卡片背后的文字清晰可见。
10.正面贴着邮票,盖着邮戳,这样的收藏最有价值。
11.喵咪的眼睛是绿色的塑料材质,眼珠还可转动。
12.埃菲尔铁塔风光照,前景手工着色了。
13.巴黎风光演绎的PARIS,堪称当时最时髦的明信片。
珍藏黄金年代
天天收藏明信片有七八年时间,至少有2000张明信片收在她的相册中。一部分按照年代分类,因为每一张明信片都有保存得非常清晰的时间、地点,贴了那个时期的邮票,留有包含感情的语言,根据时间就能读出当时的历史。比如在一战期间,明信片的背面会看得人热泪纵横,不是孩子对父亲的思念,就是战场上的战士对家人的牵挂。每一次收到明信片,都是生离死别之后的相见。发去战场的明信片,多数是家人的合影,母亲和孩子穿戴整齐漂亮,背后的文字写得细密优美,简单的家庭状态描述以后就是无尽的爱的言语。还有一部分特别版本的按照材质分类,有用植物标本制作的插花,也有在半透明的赛璐璐上的彩绘,立体卡打开以后中间是一段诙谐故事,表情严肃的加菲猫捏捏嘴上的小气囊还会发出“喵喵”叫……
上面说的这些珍贵的明信片,几乎都在1900~1920年间的,天天说这是明信片的黄金年代。那时候的制作非常用心,工艺精良,假如是黑白照片填色,水彩也会用得相当柔润均匀,配色艳丽;软木压花制作的百合花明信片结合了雕刻和水彩画,非常薄,后面附纸,难得寻到;刺绣卡更是超出想象,把中国人引以为豪的手工光大在明信片上,针脚缜密;每一处落纸的痕迹,无论是绘画、写字、印制影像、粘贴素材,严肃谨慎的态度都能从中看得出来,并且由此可以想象,这些明信片都不可能大批量生产,一定是很少量的,甚至是孤品。
有一张厚厚的枫丹白露明信片很值得寻味,乍看是一幅黑白宫廷画面,画面中间有一个暗藏的小窗,打开之后,里面是枫丹白露的迷你图册,风格一致,光影影调一致。使用一片一毫米的软木,应该是20世纪初的奇思妙想。
经常拿出来把玩,手上的汗水和空气中的灰尘只会减短明信片的寿命,因为想要把这些宝贝更安全地保管,天天正在寻找尺寸和明信片相符的无酸相片袋。之后,一番重新整理就是个大工程了,至少要耗费她几天时间。
囿于图案情结
天天12年前到巴黎,一待就是10年。她没读语言班,而是直接从北京进入到巴黎的高中读书,听天书一般读完高中,她顺利毕业考入大学,攻读视觉传达专业的学士学位。由于从小就学美术,她保持着很高的视觉敏感度。繁荣的欧罗巴文化,铅华洗净,留下了巴洛克的优雅华丽、洛可可的繁缛细节以及工业革命之后的简约之美。从建筑、雕塑到绘画、摄影,立体的或者平面的视觉刺激给了她很大的冲击。21世纪初的欧洲,已经把古旧的物件和设计搬上秀场,每一场复古都是对前一个历史时期的怀旧和重新解构,改变人固有的概念,刺激创作者的激情。
在一次交美术作业的时候,天天偶然发现班里的很多同学似乎都有着比自己更高的禀赋,作品有趣,感觉很独特。一番了解之后她发现大多数同学都会去找一些老旧的画片或绘本,以此为风格参考,结合自己的理解而创作。于是,她开始去泡那些巴黎的市集。时间久了,她摸索出一些和图案、花纹更有关系的主题专场,最爱的就是明信片市集。一边为了学习,一边就顺手收藏了数百张她觉得好看的明信片,这个爱好一发不可收。为了追寻各种风格的平面设计,天天也留意市场里出售的古旧图表,她收藏了一幅完全手绘的单位对照表,纸的边缘有些残破,大红和大绿填的花边色泽簇新,那是1848年的老物件,天天完全是因为爱上了那一圈花边。充满童趣的巧克力卡也是天天收藏的一个系列,19世纪欧洲的很多巧克力都附赠精美的卡片,成系列,有故事。总有哪天她会把卡片中的题材变成自己设计的一个线索。在巴黎的时候,她特别喜欢逛Bon Marche(左岸商店),那里的产品有一个很苛刻的准入条件,就是每一件都必须有很美的包装,尤其是食品,砂糖、意面、蝴蝶粉,摆在货架上就像在欣赏各种绘画作品,上了一堂充满趣味的视觉体验课程。
巴黎生活熏染了天天,“从小耳濡目染接受审美教育,会潜移默化地增强表现能力,巴黎街上的某个陌生人说不定就是莫奈的后代,他们即使不学画,也会懂看画,假如真要用画画的方式表达,也许技法不行,但感觉是不俗的或者特别的,这一点比会画画本身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