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斯大林的战士”
在长春电影制片厂的荣誉室里,珍藏着一枝银光闪闪的橄榄树叶,它来自1951年在捷克斯洛伐克举行的卡罗维·发利第六届国际电影节。当新中国电影艺术史上最初诞生的优秀革命战争题材影片之一的《钢铁战士》放映完毕,座无虚席的参赛大厅顿时响起热烈的掌声,汇聚世界各大洲的数百名电影工作者全体起立,把赞佩的目光投向中国电影代表团,一致决定授予电影节五项主奖中的“争取和平自由斗争大奖”。这部为新中国电影事业赢得荣誉的影片,主演者就是一年多前才从戏剧舞台走上电影银幕的张平。
1949年初,按照中共中央东北局加强和充实电影工作力量的指示,在塞外边陲演出、战斗,纵横驰骋三年之久的东北文工团一团,合并到正在筹备投拍首批故事片的东北电影制片厂已是副团长的张平由此开始投身电影战线。他从小就酷爱看文明戏,和姐姐一起演过根据圣经故事改编的小话剧《仙女和牧羊人》,上中学时即参加左联领导下的雷电剧社,到延安又成为鲁迅艺术学院第一批戏剧学员,毕业后任鲁艺实验剧团演员兼剧务科长,活跃于太行山敌后根据地,抗战胜利又转赴东北,一直奋战在戏剧表演前沿。他乍到电影岗位既感到异常新鲜,又觉得很不适应。他参与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是《光芒万丈》,描写电业工人响应政府号召,修复被敌人破坏了的发电设备,恢复城市供电的故事。为饰演主角老工人周明英,张平特地与人物原型——新中国第一批劳动模范刘英源同吃同住同生活了大半年,然而到了正式开机,当他第一次走到摄影机前,在长春街头实景拍摄青年时的周明英拿破衣服在街上变卖镜头,围观的过往行人很多,众目睽睽之下很是难为情,尤其不适应电影“零敲碎打”的拍戏方式,总有局促不安之感,觉得不如过去搞话剧来得方便过瘾,一度产生动摇,曾想还是回到熟悉而习惯的戏剧舞台上去。
就在张平有意打“退堂鼓”之际,东影负责艺术创作并兼党总支部书记、也是该片编剧的陈波儿,向他热情地伸出了帮助之。张平后来回忆说:“波儿同志找我谈话,她首先批评我的表现是向困难低头,接着对我说,电影是党的新的文艺阵地,是重要武器,作为一个革命战士就应该勇于克服一切困难,占领这个阵地,掌握这个武器。她还鼓励我说,党把你放在电影演员的岗位上是正确的,相信你会干好的。这番热情的话说得我心里热乎乎的,事情过去了三十多年,还言犹在耳,难以忘怀。”影片的导演许珂也耐心地传授镜头前的表演技巧,引导他了解电影艺术的具体特点,如何做到真实、自然、接近生活。此后他专心致志地从头学起,不仅圆满地完成了《光芒万丈》的拍摄任务还参演了《白衣战士》《无形的战线》《赵一曼》等多部影片,无论角色主次、镜头多少,都一丝不苟地认真演,并坚持把自己拍摄的每一部戏的心得体会、经验教训都记录下来,追求的目标只有一个:努力创造不同性格的人物,能较多地给观众留下清晰的印象。
待到再次在《钢铁战士》中饰演男主角——解放军排长张志坚,张平对电影表演已应付自如,但他没有懈怠,仍在角色理解与创造上狠下功夫。该片是成荫根据歌剧《钢筋铁骨》改编并导演的,以1946年国民党撕毁停战协定大举进攻东北解放区为背景,描写排长张志坚为掩护主力部队,奉命率部担负阻击敌人任务,由于弹尽粮绝不幸被俘,面对敌人软硬兼施不屈不挠,后解放军反攻重又回到自己队伍,得到“钢骨铁筋”的称号。为塑造好张志坚的艺术形象,张平深入部队和战士们同生活、同战斗,寻找塑造英雄形象的真实榜样。经过精心准备,在《钢铁战士》拍摄中,他准确地把握角色的内、外部特征,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展示人物的崇高思想品格,以身陷囹国而意志弥坚表现必胜信念、以顶住严刑拷打表现无比忠诚、从经受金钱、美女引诱和骨肉之情瓦解表现坚定意志,使所塑造的英雄形象鲜明强烈、真实可信。
影片公映后,张平所塑造的“钢铁战士”张志坚英雄形象,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东北大学师生观看时反映强烈,把张平等几个在场的演员抬了起来。抗美援朝开始后,参战部队过江赴朝前大都必看这部影片,将它作为鼓舞士气的生动教材。张平曾受文化部和东影委派参加电影代表团携片去苏联访问,所到之处受到极为热烈的欢迎,由于斯大林的名字在俄语中是“钢铁的人”的意思,看过该片的苏联观众见到他就欢呼“斯大林战士”。影片还获得中央文化部举办的1949-1955年优秀国产影片的故事片一等奖,张平本人也获得了个人一等奖的金质奖章。这一切使他在深感创作成功喜悦的同时,也更加认识到一部好影片的强大威力,刚入而立之年的他曾雄心勃勃地立下一个志愿:一生中拍摄的影片要达到或超过100部!
再现“觉醒的雄狮”
在拍摄成名之作《钢铁战士》后,张平又先后参演或主演了《高歌猛进》《辽远的乡村》《内蒙人民的胜利》《在前进的道路上》《丰收》《沙家店粮站》等影片,继而于1953年调至北京电影制片厂随之又被推荐进入由苏联专家执教的中央戏剧学院表演干部训练班进修。张平原本就渴爱学习,在延安时曾在一个刊物上看到高尔基的一段话:要做一个好演员一定要看一千本小说,而且要从演员的角度去看,不是从普通读者的角度去看,就下决心一定要按这个目标去努力,把图书馆以及周围同志手里能找到的书全都借来认真地读了个遍。一次在街上看到有人拿着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员自我修养》,他马上拉住对方打听,得知是重庆出版的刚到新华书店,当即跑到集市卖了身新衣服凑齐书款买回一套。在此次干训班里,他又系统学习了斯氏体系,并参加排演了《罗密欧与朱丽叶》《小市民》等许多名剧,结业后曾留任中央实验话剧院演员兼总导演助理,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很大提高。
待到重返北影,张平开始将深造收获用于电影表演实践,参加了为庆祝新中国成立10周年献礼片《风暴》的拍摄,成功塑了工人阶级先锋代表孙玉亮的光辉形象,成为其表演艺术上的一个里程碑。《风暴》系根据话剧《红色风暴》改编,由金山编导,正面反映著名的“二七”铁路工人大罢工,孙玉亮是在该剧搬上银幕时新增的一个人物,性格刚烈、勇于斗争,在共产党指引下从带有侠义色彩的自发反抗成长为自觉革命的先进分子,最后在罢工斗争中奉献出自己的宝贵生命。张平第一遍阅读剧本就深为激动,一开始就喜爱上了孙玉亮,并且立刻产生了创作冲动,不只因为这个人物写得好,性格突出、语言简练,动作鲜明而强烈,还在于与其性格、经历和戏路颇为接近,他曾坦言:“我演的孙玉亮之所以真实,是与自己青年时代有过码头工人的生活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