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v

成都来了就不想离开

[2024年10月05日 19:52] 来源: 旅游 编辑:小编 点击量:0
导读:  “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在中国偌大的历史版图上,成都是中国唯一一座建城以来城名延古至今而城址从未更改的城市。随着三星堆与金沙遗址的发掘,成都的历史可以追溯至五千年前,与华夏五千年灿烂文明同步开启。  秦统一中国后,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开凿的都江堰工程,以“深淘滩、低作堰”的治水哲学,成就


  “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在中国偌大的历史版图上,成都是中国唯一一座建城以来城名延古至今而城址从未更改的城市。随着三星堆与金沙遗址的发掘,成都的历史可以追溯至五千年前,与华夏五千年灿烂文明同步开启。
  秦统一中国后,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开凿的都江堰工程,以“深淘滩、低作堰”的治水哲学,成就了成都两千年来旱涝无忧、天人合一的生活美学,古老的水利工程至今发挥着神奇的功效,泽被着天府之国。到三国时期,成都更作为蜀汉政权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马超、庞统、蒋维等蜀汉文臣武将齐聚此地,《三国演义》的历史在这里,就是连环画似的“真人秀”。而到了唐代,成都改称“益州”,商贸繁荣,与扬州齐名,称为“扬一益二”。宋代成都印刷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纸币。杜甫的著名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生动地描绘了成都当时作为长江上游重镇和西南经济文化中心商贾如云、车水马龙的繁荣景象。
  在唐代,李白所感叹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其实也间接地说明着,成都作为中国内陆之城的安稳与牢固。避“安史之乱”的唐玄宗,避“黄巢之乱”的唐僖宗,都曾借过蜀道以避兵变,都曾暂据成都以求安全。与唐代皇室同宗的道教,也在成都兴盛一时,青城山的道士们正是借唐玄宗的一纸御笔,明确了“道教名山”的地位。当时,成都远郊一带的青山幽谷之中,随处可见仙风道骨的修道者,休养闲乐之风开始弥漫天府。
  到宋代,以“眉山三苏”为代表的苏洵、苏轼、苏辙的苏氏一门文豪,飘逸潇洒的文风、浪漫不羁的人格,无不影响着成都人的世界观与价值观,聪慧达观的成都人开始寻求超脱世俗功名之外的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可以上溯至汉代的司马相如与卓文君,为爱情弃官职抛家业,当垆卖酒也幸福;这种生活方式,可以上溯至唐代的李白与杜甫,前者斗酒百篇称诗仙,后者千秋文章称诗圣;宋代的成都人还可以追随苏东坡一门三文豪,且饮且歌且安逸,且乐且闲且诗意。
  在元明清三代,成都依旧繁华,富甲西南。成都人过着安逸的生活,将休闲进行到底。大街上、小巷中;城门内外、小镇前后,处处都洋溢着自我感觉良好的成都人;一碗盖碗茶、一桌麻将牌;一场老川剧,一夜龙门阵,都是成都人自己的幸福好时光。成都这样一座五千年天府之都、两千年和谐之都,延续着历史赋予的优越与底蕴,秉承着地域赋予的润泽与闲适,成都人自得其乐,自问自答着那份自己评分的幸福试卷。
  美景、美食、美女,如今已成为谈论成都绕不开的话题。这些休闲文化中孕育出来的人文奇葩,即使是在512与420大地震之后,也始终吸引着八方来客的重要缘由。“成都依然美丽”,不是口号,而是自信。古蜀文明、三国文化;唐诗足迹、明清古镇,这样的美景,是涓流不息的旷世文脉,是特立独行的历史极限。这样的美景,就在成都任一方远郊近邻处。麻辣风味、香辣口感;火锅江湖、百变小吃,这样的美食,是食色性也的自然欲求,是无法抵挡的味觉逸享。这样的美食,就在成都任何一家餐馆小店的灯火阑珊中。清水芙蓉、小家碧玉;淡雅玲珑、冰雪娇俏,这样的美女,是触目难忘的声色赏娱,是无法释怀的视觉极限。这样的美女,就在成都任一条街道小巷的蓦然回首时。如果说成都的确是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让人贪恋的,无非就是这美景、美食与美女的人生极限罢;让人难忘的,无非就是这历史、味觉与视觉的人生极限罢。
  大的人文脉络与小的家常日子,是成都人的背景与实景。历史与文化,在成都人这里,只是个人口味随意调配的蘸水碟;人生与哲学,在成都人这里,只是荦素由人各取所好的串串香。每个成都人对生活的理解,对幸福的领悟,似乎都没有什么“国际标准”、“官方数据”的参照,而只是随意、随兴、随机、随缘地过着自己每一天的“小日子”而已。或许,正是这无数个“小日子”,才足以解释“大脉络”的浑厚蕴涵;或许,只有这每一天都要足够幸福的“小日子”,才正是成都的魅力所在罢。
查看更多: 历史 版图 画图
lv

图文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