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风俗类征·市肆》引《妙香室丛话》中提及“庙会”一词:“京师隆福寺,每月九日,百货云集,谓之庙会。”庙会亦称“庙市”,可见其买卖交易之功能,古亦如此。适逢正月,积攒了一年的商机在庙会的黄金时段引发了爆棚。根据北京市旅游委的统计数据,2013年,北京地坛庙会共接待游客量118.6万人次,比去年增长了5.7%;龙潭庙会接待游客量87.2万人次,比去年增长了4.8%。
蓬勃的市场需求推高了庙会买卖的身价。在庙会上,10元一碗的臭豆腐、20元一碗的茶汤与平日的小吃价格相比像翻了筋斗云,而游乐项目的游戏币更是不禁花。从随处可见的消费契机到摩肩接踵的游客规模,庙会经济带来的商机和巨利闻者惊心,见者眼红。甚至有不少人认为“只要抢到黄金位置的一席之地,便是财源滚滚利自来。”
“北京故事”的店主刘洋在地坛庙会摆摊已有三个年头了,在今年的地坛庙会,像他一样经营年货类的商铺共有200多家。不同于食品商铺,年货、图书等类型的商铺采取先来先得的方式。对于食品类商铺,高竞价带来的高成本必然会导致销售质量受到影响。刘洋告诉记者,“组委会考虑到质量的保证和竞争的公平,食品类的摊位从三年前的竞价招商变成了限价摇号”。近年来,小吃已不是庙会经济的主要来源。庙会的表演、民俗文化遗产、土特产和文化产品,甚至相亲活动也逐渐成为经济链条中的重要环节。
为了筹备春节的“七日之战”,刘洋从年底前的一到两个月就开始着手准备申请摊位和采购货源。“前前后后得忙活3个多月,相比人力成本和其他成本,摊位费和进货成本还是主要成本。而若想赢利,除了选择黄金区位的旺铺和惹人眼球的商品,天气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