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在被誉为中国经济界“奥斯卡”的“2012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现场有一次见到了久未谋面的张维功。站在领奖台上的他,依然显得那么自信和干练,丝毫没有如其他同龄人的发福与倦怠。作为本届经济年度人物金融保险行业的唯一代表,张维功是13届以来,第三位获此殊荣的保险业领袖,也是第一位以创业者的身份以最短的时间获此殊荣的保险企业家。
人们常说,同样是企业家,眼光不同,境界不同,结果也不同。对张维功以及他所率领的阳光保险有所了解的人都会做出一个这样的评价:这个人、这家公司总是给人些与众不同的感觉。颁奖礼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张维功是这样总结自己和阳光保险的:“屁股的味道不好闻,不能总跟别人后面走,而要引领潮流。所以我们总是追求与别人有一点点不同。”
“弃官从商”,他有不一样的梦想
40岁已经官居正厅级高位的张维功,在旁人眼中可谓仕途无限光明。2004年时作为中国保险监管系统内最年轻的正局级干部,张维功毅然选择了弃官从商,要下海办保险公司。身居广东省保监局局长宝座上的张维功,居然主动放弃了这个令千万人艳羡不已的金饭碗,令身边所有人都港澳惊诧甚至是惋惜。上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大潮兴起之时,官员下海并非鲜见,但是在越来越多精英涌向公务员的时代,他的这个决定让周围人大惑不解。他只身赴京,与几位志同道合者一道筹建阳光保险。
当时中国保险市场竞争激烈程度虽称不上白热化,但也已经初现了红海的迹象。人寿、人保等保险国家队的江湖巨无霸地位初步形成,平安、太平洋、泰康、新华等股份制保险公司做的风生水起,友邦、中美大都会等外资险企对中国虎视眈眈,就连久居海外的老牌国有保险企业太平都在不断觊觎国内市场。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张维功居然还要去趟保险市场这滩浑水。
当时看好他未来的人可谓寥若晨星。可用张维功自己的话讲,人总得要有自己的梦想,为梦想而奋斗吃苦也是快乐的。他将人生以40岁为界限,40岁之前从政,40岁之后经商。商海沉浮,令他经历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痛苦挣扎。从零起步创办了阳光保险,更让他体味创业的快意。他长年坚持每天工作15个小时以上,成为保险业名副其实的“劳模”。他相信思路源于多思考,创新源于多实践,业绩源于多努力,白天的执行包含了夜间的思考,成功没有任何捷径可走。
打造一家最具品质和实力的保险公司可以说是张维功多年的梦想。2004年保监会“开闸”批设中资商业保险公司,这对早就想干一番事业的张维功来说,似乎万事俱备,只待大展拳脚。他握着仅有的200万元创业资金,带着仅9人的创业团队,张维功来到北京开启了自己的梦想征程。
在张维功抵达北京的不久,他通过各方筹措的数亿元的资金已准备就绪。然而,烦恼却不期而至。种种原因,似乎在有意无意之间让张维功开始担心公司的长远发展。慎重考虑之后,张维功又不得不做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决定:放弃原有股东,推翻重来。
没有了资金支持,张维功和他的团队不得不从五星级酒店搬出来,开始了长达八九个月没有办公桌的日子。在炎热难当的日子里,他和同伴们挤在北京城西一家局促的宾馆房间里应对各种层出不穷的开办事务。为解决公司初创的经费困境,追随张维功的创业者不仅不计个人得失,连续8个月不领一分薪水,还要自掏腰包购置办公设备,间或还得忍受饿着肚子工作的窘迫。
就在这样捉襟见肘的条件下,本着“高起点组建,远战略发展”的公司治理战略,张维功和他的团队在8个月内走访了389家企业,成功说服中国石化、南方航空、中国铝业、中国外运长航、广东电力等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出资阳光,为孕育中的阳光保险集团搭建起了坚实的公司治理股权结构。
踩对“鼓点”,更须不断“创新”
强大的国企股东背景、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丰富的行业经验和人脉,凝聚力强的创业管理团队……阳光保险之后取得的成绩令人惊叹,却又顺理成章。2011年,阳光保险实收保费收入318.7亿元,行业排名第8位,集团总资产突破700亿元,成为七大中资保险公司之一。年初,就连中国保监会主席项俊波在谈及阳光保险时都高度评价说:“阳光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起步,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跻身于全国保险行业前八很不容易”。
业内人士说起张维功,很佩服的一点是他总能踩准大的政策性机遇:2004年保监会开始批设中资商业保险公司、2006年国家支持保险公司成立集团……阳光保险都在恰当的时机充分把握住了这些机会,并借此跃上了一个新台阶。这一切,不得不归功于张维功多年从业经历所形成的高度政策敏感,以及杰出的战略远见。
不仅在大的改革趋势上他能踩准“鼓点”,对于公司发展,张维功也是创新改革的力行者。公司员工经常挂在嘴边的“一点点不同”就是张维功的口头禅。
在阳光保险,创新已经变成一种习惯,公司设立创新专项基金,专门用于对创新活动和建议的支持奖励。寿险业务首创“六线并进”营销模式、产险推出“红黄蓝”管理模式、研发出全球产险业第一张“车险生命表”、首家推出“车险闪赔”服务……创新改革成为阳光保险快速发展的不竭动力,许多“另类”的做法也给保险行业带来了改变。
张维功说:“屁股的味道不好闻,不能总跟别人后面走,而要引领潮流。只要能当第一,我决不愿做第二的事情。未来十年中国保险业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保险深度、保险密度、保险覆盖面会有较大变化,完全有可能赶上世界平均水平。保险业具有的投资功能,将为国家倡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资本市场建设,提供非常可观的资源。而在产品和服务方面,保险业的个性化将体现得更加明显。”可以想见,在未来的金融改革中,张维功将继续大展拳脚。
“拼命三郎”和“温情老板”
张维功是保险业中公认的“拼命三郎”。他自创业以来,几乎没有周末和节假日的概念,每天工作时间都在15个小时以上。张维功解释说,那是因为他丝毫不敢松懈:“如果把阳光保险的历程比作一个百年老店,现阶段的阳光也就相当于一个儿童。虽然他已经长得挺讨喜,看上去健康、活泼、充满活力,跑得比较快,也没有摔倒,可他毕竟只是个孩子。在这样的阶段,作为企业的主要负责人不可能轻松下来,因为要做太多成熟企业负责人不需要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