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v

李英强 探路乡村教育的乡里人

[2024年03月30日 23:52] 来源: 人物周刊 编辑:小编 点击量:0
导读:  初冬的下午,在湖北蕲春县一个叫青石镇的地方,阳光和煦。32岁的李英强趿拉着一双蓝色拖鞋,身穿一件浅灰色外衣,抱着不满一周岁的女儿,坐在台阶上晒太阳。在他身后,一栋红色的四层小楼前放着一块“图书馆,免费阅读”字样的白板,在这个小镇上格外显眼。  这座李英强一手操办的“立人”乡村图书馆,给小镇增添了几


  初冬的下午,在湖北蕲春县一个叫青石镇的地方,阳光和煦。32岁的李英强趿拉着一双蓝色拖鞋,身穿一件浅灰色外衣,抱着不满一周岁的女儿,坐在台阶上晒太阳。在他身后,一栋红色的四层小楼前放着一块“图书馆,免费阅读”字样的白板,在这个小镇上格外显眼。
  这座李英强一手操办的“立人”乡村图书馆,给小镇增添了几分文化的关怀。
  从农村来 回农村去
  李英强的老家在湖北蕲春县青石镇。2001年,李英强大学本科毕业到一家通信国企上班,每天朝九晚五。之后,李英强辞职考研,来到北京大学学习,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后来一路北上,在北京李英强遇见了“一群自由开放的灵魂”。
  在乡村长大的李英强,对于乡村教育的落后有着深刻的体验。他觉得“乡村教育最大的问题不是资源的落后,而是在大一统的教育体制下,乡村教育抛弃自身特色从属于城市标准,而发展的文化环境却与城市相差甚远。”当年刚上大学时,面对那些侃侃而谈的城里同学,他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自卑感”。因为中学读书少,一些讨论,他几乎插不上嘴。很长一段时间过后,这种自卑感才淡化。
  “我自己就是个来自乡村的孩子,当我通过上学和阅读获得自由之后,回过头去看,今天乡村阅读资源、精神文化资源的匮乏恐怕没有比二十年前变得更好。”李英强说道。
  2007年,李英强放弃大城市生活,回到湖北老家农村。同年9月,李英强开始和朋友一起制定乡村图书馆计划:到你的家乡建一座图书馆。项目后来正式取名为“立人”,他希望一座图书馆可以激发、帮助一个人成为身体、心智、灵魂上健康的独立个体。
  而真正触动李英强的,则是缘于一次出差旅行。2006年,李英强到河南农村出差。一个个村庄从火车窗外掠过,凋敝停滞。农村出生的他便与同行的友人谈论起农村话题。他们聊到农村的衰败,聊到农民精神世界的荒芜,聊到了“每个人的家乡都在沦陷”的同题系列文章。
  当时,李英强刚拿到硕士学位证书,在北京一家非政府组织工作,关注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每个人的家乡都在沦陷》最初为四川一位学者所写,在文章中他以自己所在的中学为切入点,引申到他对整个社会的担忧。作者在文中强调“一种向下的力量开始登场,从而抑制住了原本随着时代而高涨的向上的力量。”
  “我几乎看过所有家乡沦陷的文章。每个人的家乡都在沦陷,我们不能做点什么吗?”李英强说。
  于是,李英强决定创立立人乡村图书馆。筹划立人乡村图书馆时,“平等”是贯穿始终的一种意识。尽管“硬件”上实现城乡平等并不现实,但李英强相信,以阅读为主的“软件”是可以填平鸿沟的。书目拟定以后,他就着手筹款,这也是最为艰难的一步。有朋友回忆,那段时间,每次与李英强见面,他都像“着了魔一样”,反复问两个问题:靠谱不?支持不?图书馆的第一笔收入是帮他设计立人标识的朋友捐赠的。当听到他的图书馆计划后,朋友毫不犹豫地掏出300元钱。此后,李英强不断游说,也不断有钱捐入。
  创立人乡村图书馆
  2007年12月底,第一座立人乡村图书馆在青石镇中学内试营业,那是李英强的母校,他得到了校长的支持,起名“黄侃图书馆”,李英强自任总干事。
  开馆那天,天气很冷。下课后,学生们便涌进图书馆。这个只有52个座位的图书馆,被挤得水泄不通。门外,很多学生在等待,里面的学生一出来,就会有人挤进去。这种状态持续了近一个月。为此,李英强不得不限制学生数量,并请人做了60个代书板,只有拿到代书板才可以进入。即便如此,图书馆外也经常有学生排队。
  另外,立人确定的方向是以人文教育为主,关注人的精神成长。人文指向的是人的发现、成长和完善。综合意义上的人文精神,意味着一个完整的“人的现代化。”对于这一点,李英强也意识到,立人要在青少年中普及一些公民常识,培养他们的人格,做公民教育的实验者。在图书馆中,小学生书目有近200种,以简单经典的故事书为主;中学类书目的内容随着年级逐渐加深。林达《历史深处的忧虑》系列、刘瑜《民主的细节》以及鲁迅、胡适,还有钱穆、汤因比、费正清、唐德刚、张灏、葛剑雄等人的著作都在核心书目之列。
  “书目是图书馆的灵魂。农村学校没有城市学校条件好,但立人至少能让农村学生读到高品质的书。”说到这里,李英强加重了语气。正如李英强所说,图书馆的藏书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其间,李英强也不断与学界朋友联系,请他们推荐适当的书目,甚至还通过网络征集。最终,他才拟定出这些图书。
  后来,第二座分馆也敲锣开张。这一次图书馆开在河南省信阳市淮滨县固城乡,那是理事张大军的家乡。张大军把自己家的老房子腾了出来,用李英强的话说,是“大军同志捐了主要的资金”。之后,第三、第四个分馆分别开在了四川巴中市的两个乡。每开一个新馆,大都会以当地文化名人的名字命名。近代国学大师黄侃出生于青石镇,这座图书馆故以他的名字命名。在四川巴中,则有以平民教育家和乡村建设家晏阳初命名的立人图书馆。而这些图书馆又都有一个统一的名字,叫“立人”图书馆,源于论语“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作为对教育品质的追求,立人图书馆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包括阅读课、手工课、电影欣赏、讲座、冬令营、夏令营等。李英强理想中的乡村图书馆,不仅是一个学习中心、教育基地,还是一个文化中心、精神家园,并且还将成为一个交流中心和公共平台——人们从这里不但是索取,还给予,更重要的是交流。他希望图书馆成为乡村公共生活的一个新的开始。
  几年过去,李英强在自己的家乡和全国其他8个省份共同建立起了13座图书馆。每座图书馆有两名专职义工驻守。立人视图书和资金的捐赠者为长期发展的衣食父母。立人也非常尊重捐赠者,每一笔捐赠他们都会公开明细,捐赠者可以很放心、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爱心放在了哪里。
  办“立人大学”
  对于李英强而言,他希望“思想改变业界,读书改变生活”。如今,他的图书馆正如一个个文化蚕蛹,开始从里子慢慢地裹住乡村的精神蛮荒。李英强不断地在杂志上发表文章,阐述自己的观点,提出解救办法,但是没有引起什么反响。
查看更多: 青石 乡里 外衣
lv

图文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