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v

何苦为难自己

[2024年01月05日 23:23] 来源: 汽车之友 编辑:小编 点击量:0
导读:  央视“焦点访谈”近期播出了有关公务员的调查采访,反映了普遍的“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现象。一个小伙子为了办护照,往返6次、3000公里补办各种原本并不需要的证明,被一个始终拉长脸的县公安局公务员遛细了腿;徐州一个大学毕业后创业的小伙子,为了办工商执照,更是往返11次、耗时三个月,才换来两张空白营业执


  央视“焦点访谈”近期播出了有关公务员的调查采访,反映了普遍的“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现象。一个小伙子为了办护照,往返6次、3000公里补办各种原本并不需要的证明,被一个始终拉长脸的县公安局公务员遛细了腿;徐州一个大学毕业后创业的小伙子,为了办工商执照,更是往返11次、耗时三个月,才换来两张空白营业执照。最终还是在一封写给主管部门的诉苦信的帮助下,才在基层工商局办事人员不情愿的态度下很简单了办好了执照。
  我觉得高潮其实在这个节目之后。心有戚戚焉的网友们纷纷到网络上吐槽自己的相关经历,连房地产大佬潘石屹也没能忍住。如此多人遇到过脸色难看的公务员,可见其普遍性,而被“焦点访谈”曝光的毕竟还是少数。最终,这些滥用权力、拖拖拉拉的公务员们以光的速度下岗了。
  行政效率被诟病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我没在衙门服役过,所以有限的想象力勾勒不出那里的生态关系。但行政部门的大手确实伸出了很远,似乎哪里都要管一管。所谓“管理”,最后的表现形式又大多转变为各种形态和层次的收费,真正需要提供的服务,却少得不足以令人期待。所以如果不收钱,就不算是管理,自然也就可以消极怠工了,这个逻辑就是这样形成的。
  我们无法期盼曝光公务员不作为的焦点访谈节目变成每天播出一次,但至少从这个节目里,我们看到了高层和民众对此类现象的不容忍态度,这算是一个好的信号。过去工商注册是令人头疼的长期战斗,而现在上海自贸区内,注册一家公司四、五天就可以完成,不用看脸色,不用无休止的催促和等待,这就是进步了。
  这种进步可以尝试,另外一些进步则伴随着社会和技术的变革,而应该想在前面。比如说,汽车行业的年检制度。
  仅从每年年审的内容看,它的初衷应该是好的:看看车上是否有可以自救或救人的灭火器,看看是否被换了发动机或者其他部件,检测一下尾气有无超标,还有制动的时候四个轮胎是否给力。这些都无可厚非。
  但是,不知为什么,每次年检后给大多数人印象最深的,却是——车灯。似乎在这一到两年的使用中,绝大多数车都不约而同地、在高速或国道或城市里,没有把轮胎跑漏气,没有把制动盘磨穿,也没有减振器漏液,却唯独把车灯给颠散了,以致于照射出去的高度总是不准,必须要让检验员们调一调,而这只需花上三十到五十元钱不等。既然不贵,车主们也就不较真了:赶紧盖个章,让我回家吧。
  这只是年检中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场景。但这三、五十元的支出却每天在蹊跷地上演。我很好奇:汽车检测机构,真的懂车灯吗?被他们调过的一些豪华车,车灯高度是自动调节的,并且还可以手动调整高度,完全无需借助工具进行强制调整。当然我们都知道,这个车灯调节无非就是个收费的说辞,既然只是说辞,为什么没能从源头上制止呢?既然大多数车都不会被检出问题来,又何必都开很远的路聚到一起来,花三四个小时排队,再花一整套检测费,来证明我这辆车没问题呢?
  如果说十多、二十年前,车辆年审制度有其必要性,我们似乎可以找到很多理由:那时油品比较差,那时有些车商刚学着造车,那时道路很颠,那时机械加工水平都不高……可现在,我们的汽车保有量剧增,汽车的可靠性大幅提高,道路条件改善明显,而年审制度多年依旧,这算不算一种不作为呢?
  我们说过,年审的初衷应该是好的,所以并不需要把它枪毙。但作为一种行政管理,就不要以摇钱树的节奏体现存在感。可以把年检权下放到具有资质的修理厂一级机构,并严格监控修理厂,让年检的车从2-4个小时的检测流程中解放出来。
  今天说了很多年审的坏话,其实只是举个例子,来说明为难大伙儿是一件多么不讨好的事情。和谐社会的一个标志是烦心事儿越来越少,行政,也应该在“收费=管理”的老路上歇歇脚了。
lv

图文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