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v

假如把棱镜门拍成一部大片

[2023年01月22日 14:12] 来源: 北京青年周刊 编辑:小编 点击量:0
导读:  “棱镜门值不值得拍成电影?”在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大师班,有记者把问题抛给了两个大导演。美国导演奥利弗·斯通本来就拍了很多政治丑闻的电影,他的《刺杀肯尼迪》讲得就是国家安全可不可以凌驾在公民权利之上,逮着这样的现实事件,老愤青斯通说:“爆料简单,要真正揭发内幕很难。我认为斯诺登是个英雄,值得我们赞扬


  “棱镜门值不值得拍成电影?”在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大师班,有记者把问题抛给了两个大导演。美国导演奥利弗·斯通本来就拍了很多政治丑闻的电影,他的《刺杀肯尼迪》讲得就是国家安全可不可以凌驾在公民权利之上,逮着这样的现实事件,老愤青斯通说:“爆料简单,要真正揭发内幕很难。我认为斯诺登是个英雄,值得我们赞扬,他也没有伤害任何人,对民众没有任何害处,他只是不利于美国政府。但相类似的题材曾有《全民公敌》,所以我暂时也不会去接触这个题材。”
  另一个导演杜琪峰就很冷静,他说“这个事件作为电影题材没有什么新鲜的,这个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窃听,美国经常有这种事情,只不过更新鲜的是他去香港。如果这个人使得香港陷入麻烦,香港人会感兴趣。”
  年轻特工、国家机密、政府阴谋、钢管舞女友、千里逃亡,“棱镜门”事件发展到现在,堪比好莱坞大片那样花团锦绣、目不暇接,不过这样的故事在影视上已经说过了千百遍。实际上美国人民从来没有放心过他们的政府,世界人民也对国际警察抱有警惕兼八卦之心,多年来关于国家机密、特工和丑闻的电影一样都没少过。
  直至“棱镜”项目被爆出来,国际舆论一面倒地要奥巴马政府“给个说法”,几乎没人去质疑美国政府有没有这样的手段和脸皮去做这个事情,就像电影里最后的Boss终于露脸了,观众说:“早知道是你!”
  “棱镜门”还在继续发酵,如无意外将成为本年度观众最多的大片,奥巴马现在该烦恼的是,他怎样才能杀杀斯诺登的风头,抢个影帝来当当?
  大片元素:一个人对抗国家机器
  美国人崇尚英雄,尤其崇尚能逆流而上、为了某种信仰去对抗强大组织的英雄。从文化潮流来看,现在的英雄不需要四肢发达孔武有力,越是高智商和脆弱,越能讨得人心。29岁的斯诺登就是这样的人。他高中就辍学,美国媒体说他“被赶出校门”,他的父亲却反驳说“他是因为生病才旷课了几个月。”后来斯诺登自学成才,通过网络教学拿到了利物浦大学的硕士学位。
  他志向远大,参军时他磨拳擦掌地等着去伊拉克战场,因为他觉得“自己有个使命,要把人们从压迫中解放出来。”不幸的是,参军四个月他就在训练中遭遇意外,摔断了两条腿,不得不退出美军。
  斯诺登是个电脑狂热者,退役后他在中央情报局担任有关信息安全的工作。2013年他离开夏威夷前往香港前,他已经几经辗转,最后一份工作是某个国防承包商的系统管理员。
  可以说,斯诺登从未攀上美国国防机构的任何高职,但他在今年 5月“扔出”的窃听丑闻“炸弹”却震撼了白宫。5月斯诺登离开了美国,6月 5日英国《卫报》发表了“棱镜”的报道,指出美国政府使用秘密软件“棱镜”来监控全世界的通讯内容,爆料人正是斯诺登。
  事件爆出后,举世大哗,指责美国以反恐和国土安全之名,侵害了全世界的隐私。风口浪尖上的斯诺登在香港接受了媒体采访,而后行踪不明。据维基泄密的一个情报人透露,斯诺登已经申请冰岛的政治庇护。
  在美国老家,他的父亲呼吁他“停止泄密,赶紧回家”。奥巴马也暗示将引渡他回美国。而对于想要成为“英雄”的斯诺登,他匿藏在异乡,前程未卜。
  大片元素: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特工
  进入网络时代后,冷战时期遗落的情报获取方式完全过时。与时俱进的电影不再把特工描写成飞檐走壁的英雄,无所不用其极地打入某个圈子,千辛万苦地拍照、解码、暗放窃听器。
  重点不在于设备有多先进,而是整个信息和情报的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网络时代之前,美国使用的情报技术是冷战式的,因为前苏联的信息传播是隔离在特定渠道上、传输也很集中,所以美国可以用封闭的监控体系来应对。
  但如今,任何组织都可以轻松地用信息技术来保持联系。恐怖分子可能用的是电话、电邮、即时信息、社交网络、储存数据等等,他们潜藏在普通人海量的信息中,网络茫茫,美国找不到他的敌人。
  棱镜项目就是针对网络环境而设的。由于很多大型网络公司都在美国,美国服务器是世界网络流量的主要中转,植入“棱镜 ”可以让美国情报员直接进入服务器,获取来自世界各地的交流信息,并且无需得到企业或法院的许可。根据《卫报》的报道,棱镜项目每年才耗费2000万美元。
  为什么那么便宜?因为信息是我们自己送上门的。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特工,除了正常信息来往,还在各种网络上自言自语自爆自秀。由于信息量太大,现在情报分析的重点不是信息内容,而是信息传播潜在的模式。
  所以,现在获取信息已然不成问题,也不必动用到007,问题在于数据的分析和使用。有人说“棱镜 ”获取了很多信息,却有大量信息无人分析。“棱镜”到底多有效?现在还无法推断。
  大片元素:千里逃亡爱别离
  斯诺登爆完了美国政府的料,媒体就开始爆他的料。他的家人和女朋友都被挖了出来大肆报道一番,他和女朋友在夏威夷居住的细节都被放在人前。后来斯诺登忍无可忍地抱怨说,“主流媒体更关心我 17岁时说的话和我女朋友的长相”。
  他的女朋友确实很甜美。28岁的林赛·米尔斯毕业于艺术学院,是个舞蹈员。据报道斯诺登虽然跟女朋友同居,却隐瞒了他即将做出的惊人之举。斯诺登离开美国时,只告诉她出国工作一段时间,等到“棱镜门 ”爆出之后,她就跟斯诺登失去了联系。
  她发博文称:“我的世界一下子打开关闭了。这使我在海上迷失,没有指南针。但目前,我所能感觉到的是孤独。”在博文里她用“E”来替代斯诺登,却还是一下子被网友和媒体搜了出来。
  他们分隔在两个世界,西方和东方,这更给了人们八卦和炒作的口实。斯诺登选择香港为暂时的庇护地,也引发了很多猜测。而斯诺登不屑地说:“如果我是一名中国间谍,我为什么不直接飞往北京?”
  大片元素:每个总统都心怀鬼胎?
  白宫阴谋是美国电影喜欢的题材,而关于政治丑闻的电影更是影评人的菜,常常能收获大奖。“棱镜”事件把奥巴马政府置于非常被动之地,不但要面对国内群众对隐私权的质疑,日本、德国、欧盟等都纷纷要求他解释“棱镜”的作用和范围。现在奥巴马的支持率已经跌到一年半以来的最低点。
  奥巴马政府的应对方式也乏善可陈,对内他声称“棱镜”项目只针对外国人,不会监控美国人和在美人士的信息,这种辩解让全世界对美国政府非常不满。
  “棱镜”也暴露了美国政府和网络企业间的信息“共享”。此事一经报道,网络公司纷纷撇清关系,声称完全不知道“棱镜”,但会因执法部门要求而提供信息。其中以“尊重您的隐私是我们头等大事”为标语的微软,是第一个为政府提供信息的大型企业。
  微软、谷歌、苹果、Facebook等被斯诺登点到名的企业都面临信用危机,现在纷纷出炉透明度报告,公开他们为政府提供了些什么。
  国际纠纷、商业保卫战,“棱镜”事件扩大成美国自阿富汗战争以来最大的危机。
  “棱镜”这个词儿倒像个隐喻了,它四面透光,事物经过不同平面的扭曲,就会发散成不同的影像。好的电影,不都是这样吗?
查看更多: 棱镜 导演 电影
lv

图文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