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指从1942年6月28日持续到1943年2月2日的一场大型会战,旷日持久,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东部战线的转折点,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伟大战役。《斯大林格勒》以俄罗斯人的角度,重新绘写了这段充满铁和血的人类历史,将爱情与人性融合到战火连天的硝烟中。
俄罗斯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有着无比璀璨的文化。如果说19世纪文学是世界文学史上的高原,那么19世纪俄罗斯文学便是这高原上的最高点。但是,就是这样一个民族,却承受了巨大的苦难。或者说,战胜苦难的过程就是俄罗斯民族发展的历程。如乱世出英雄般,苦难成就了他们,但也难免在每一个流着俄罗斯民族血液的文学家、艺术家身上留下深刻的印迹。
丘特切夫在诗中写到:“理性不能理解俄罗斯,用普通的尺子不能测量俄罗斯,俄罗斯有她特殊的性格,你只能相信俄罗斯。”如果你刚看完《环太平洋》3DIMAX,沉浸在奥特曼打小怪兽的酷爽之境;如果你希望再次看到《拯救大兵瑞恩》里的完美故事,震撼视听。那么,观看这部电影,恐怕会有强烈的落差。这个电影,讲述的不仅不是战争,连爱情都似是而非,它讲述的更接近一种感受,一种精神。
斯大林格勒战役无疑是整个二战乃至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也是最为惨烈的战役之一,它不仅与中途岛、阿拉曼一起构成了二战的重要转折,更以巨大的伤亡与破坏,绝望的攻伐与残酷杀戮被世人所铭记。持续一年的战争将偌大的城市碾成粉末,双方几乎在每一寸土地上开展了殊死争夺,红军的平均存活率不超过24小时,而德国人则每天会损失2000多名士兵,这场战役最终造成了近200万的伤亡,成就了一场伟大的胜利,也铸造了一次惨痛的失败,而那些鲜活又脆弱的生命,在这似乎无比辽阔的历史面前,他们最终只沦为了空洞的数字与注释。
或许不需要文学的描绘,这天然就是产生戏剧的温床。俄罗斯或者苏联曾经无数次将斯大林格勒搬上大银幕,其中1948年的版本作为政治产物,甚至由斯大林亲自参与后期剪辑。德国也曾以失败者的视角描述过这场战争。而国内观众最为熟悉的,则是2001年由裘德诺主演的《兵临城下》。然而论及影视开发度,斯大林格勒远不及中途岛、珍珠港或者诺曼底,这一定程度上也是与苏联解体后,伴随着经济下滑,俄罗斯文化创造力的衰退不无关系。
如同月盈月亏,经历谷底的俄罗斯电影在经济复兴的背景下迎来重生,2004年的《守夜人》重振了俄罗斯商业电影的国际声威,而提莫·贝克曼贝托夫更是由此进军好莱坞,拍摄出了《通缉令》这样让世人眼前一亮的精彩作品。此次俄罗斯导演费奥多尔·邦达尔丘克拿到索尼影业3000万美元的投资,终于有机会让“斯大林格勒战役”这一题材焕发出新的光辉。以拍摄战争而言,3000万美元的投资水平在好莱坞只能算是小打小闹,最多也就弄点儿中近景对付或是蒙太奇交待。即使放在国内,这也就是个不过如此的水平。可是费奥多尔的确是用这些资金弄出了非常恢弘的战争场面,以及水准相当不俗的特效。
当我们问起,我们为了什么而战?通常是为了大义,而本片则是一个“人性”在战争中盛放的故事。《斯大林格勒》是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这场伟大战争的微雕,恰如影片中的慢镜头,诗意狂放,造型感强烈;但它也超越了战争本身,是一首人性的美好在爱中绽放的交响曲,恰如影片的配乐,慷慨激昂,雄浑悲壮。
很多人说《斯大林格勒》情节漏洞百出,节奏拖沓,并对此意见很大,就像当初他们质疑《摩登年代》故事太假,也像法律专业人士吐槽《全民目击》里的法庭不是真实的法庭一样。
如果电影只是为了真实而真实,那么它根本不是电影,甚至不是纪录片;如果电影只是主创及导演的一场填鸭式说教,把自己的感想强加在观众身上,那么它不配被叫做一门艺术。艺术是通往灵魂的一种最为高级的形式,而电影是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器官直击内心,最终达到灵魂沟通的目的,而不是一种纯粹肉体感受,这也是不同级别电影的区别。很多时候,灵魂与心灵的沟通是无意识的,比如某一刻,为剧中人的某一句话而泪光闪烁。
穷苦的人纵然有千般理由偷东西,可哪怕是为了生存,这是一件充分可以理解、原谅,但绝非正确的事。同样,发动战争,生灵涂炭,就是“偷”;无奈,身不由己,是他的“穷”;但并不是因此,侵略、屠杀就变成正义的事情。
《斯大林格勒》开篇以一个地震救援的场景引出故事。用心感受的话,就会发现这不是一个陈词滥调的开场,而是在往小的格局引入;是在提示着说,这不是在炒之前几版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冷饭。而接下来的苏联士兵进攻,炸弹爆炸,士兵被烧等极其震撼的段落,意图则更加清晰起来。当看到苏联士兵全身带火,扑向法西斯敌人的时候,很多人会说,战争很残酷,场面很震撼;苏联的士兵很伟大,不惧牺牲,生命很脆弱等等。
同样,你也可以问,他们为什么能带着火,不顾剧痛仍旧往上冲,明知道会死。是为了死的更悲壮?是因为反正就是一死,说不定能杀死一个?我们更要问,在那一刻,他们在想什么?他们后悔吗?他们恨吗?导演为什么要这样拍?只是为了切换不同的景别,让画面不雷同吗?导演让我们把注意力本身移到这些士兵身上,又从士兵身上移到他们的思想——一种精神,一种意识上,而不只是表面的火很大,人死了,好可怜之类表面冲击,导演只是希望通过一些对生命与美好的沉思,转达战争中人性的珍贵。
而除了战争的指向不同,保卫战显然被定义成一个战役,因此斯大林格勒还可以是一个城市的概念,在电影中则被浓缩成那座房子。这也是两者不可混淆的原因。但是很多人显然是当成保卫战来看这部电影,只能说这是个不太美丽的误会。
从时间及资料上看,可以明白,其实这个电影是作为一个具有纪念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胜利70周年的电影。所以,它固然不是一个保卫战的故事,但总不能是毫无关系,也更不应该是陈词滥调的,这部电影找到了一个很好的角度——它对保卫战进行了一次微观雕刻,透过战争,把影片的落点放在了人性的美好及爱的力量上。
格局上,斯大林格勒,还有一个名字,伏尔加格勒,而伏尔加河是俄罗斯的母亲河,守护这个城市就是守护自己的母亲,祖国。而城市又被浓缩成一条街,两座房,两军对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