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v

艺术人生吕其明

[2022年09月15日 03:34] 来源: 大众电影 编辑:小编 点击量:0
导读:  在部队里成长  1940年5月间,在淮南一带的我抗日根据地,一个很有灵气的10岁小男孩儿同他的姐姐被他们在当地担任行署主任的父亲送进了新四军二师的文工团。男孩成了二师里年龄最小的新四军战士。在团里,小姐弟俩得到了同志们诸多方面的照顾与帮助,每日里大家操练、学习、下村镇、部队演出,还有紧张的行军与驻地转

  在部队里成长
  1940年5月间,在淮南一带的我抗日根据地,一个很有灵气的10岁小男孩儿同他的姐姐被他们在当地担任行署主任的父亲送进了新四军二师的文工团。男孩成了二师里年龄最小的新四军战士。在团里,小姐弟俩得到了同志们诸多方面的照顾与帮助,每日里大家操练、学习、下村镇、部队演出,还有紧张的行军与驻地转移。部队的生活一向艰苦,当时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已在第三个年头上,新四军二师团结、依靠抗日民众与各阶层进步力量反扫荡、反清剿,不断的给敌、伪以沉重的打击。同属这个区域的山东微山湖一带,著名的铁道游击队与日本鬼子进行着一场又一场斗智、斗勇的殊死搏杀,其事迹远近闻名。16年后,就在上海电影制片厂把铁道游击队的事迹搬上银幕时,当年的那个男孩,此时已成长为新中国艺术工作者的吕其明便仅以一天的时间,即欣然为影片创作了主题曲——男声小合唱《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此歌驾轻就熟的运用了山东民歌中富有典型意义的音调,并藉此成功的传达、诠释出了抗日军人们的胜利豪情与乐观主义。此歌自问世之日起,就迅即受到了人们的欢迎与喜爱,并且很快就在全国流行开来。
  与所有从革命战争中走出来的艺术工作者一样,吕其明也是在经过多年的部队生活、战场洗礼以及在各地的辗转之后,积淀了深厚的生活基础与相当的民间、民族音乐艺术的素养,这也就为他日后在学习上所取得的进步,与在创作时所取得的成果提供了便利与保障。
  1963年,当天马电影制片厂决定拍摄故事片《红日》时,吕其明应导演汤晓丹之邀再次提笔牵头与词曲作家杨庶正、肖培衍为其创作了三段式主题歌曲《谁不说俺家乡好》。歌曲吸纳了民族传统戏曲与山东沂蒙地区一带民歌的元素,悠扬、优美、抒情,婉转又不失爽朗与酣畅,为广大观众们所琅琅上口。不过很长一段时间里,观众们并不知道在影片中,当这首歌曲出现时,那个坐在大树下拉着二胡为演唱者伴奏的解放军小伙儿就是吕其明本人。当年,摄影师根据导演的分镜头剧本拍下了这组画面。
  作曲生涯的正式开始
  1949年吕其明随着解放大上海的华东野战军进入了这个城市。不久后,由于工作的需要与组织的安排,他恋恋不舍地脱下军装,转业来到了上海电影制片厂,从而成为了乐团里的一名小提琴演奏者。在全新的环境里,出于对学习、深造的渴望,吕其明在认真完成团里工作的同时,亦全身心的扑在了乐曲艺术创作与音乐理论的学习上,并虚心拜高手为师,向乐团里的王云阶等优秀的作曲家认真学习因而进步很快。功夫不负有心人,1951年,吕其明被调到北京电影制片厂新闻纪录片组(新影厂前身)担任作曲。甫一进厂即接手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等大型纪录片谱曲,由此,在首都正式开始了他作为一名作曲家的艺术生涯。
  在首都数年里的生活,吕其明在每年的“五一”国际劳动节以及“十一”国庆节的那天都要去参加在天安门广场上的庆祝游行与阅兵式观摩,作为一个民族解放战争的亲身经历者,作为一个新民主主义革命,乃至创立新中国的亲身经历者、参与者,每当目睹在广场上那威武的方阵,以及置身欢乐的海洋与红旗的海洋中时,内心里的兴奋、自豪感以及对先烈们的崇敬与怀念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同时,作为一位艺术工作者、作曲家,每每这样的内心感受与情感上的波动也势必会对自身的艺术灵感以及创作的欲望屡屡产生触动,这也就为他日后那部中外闻名的《红旗颂》埋下了创作上的先期伏笔与动机。
  1955年,调回上海电影制片厂任作曲的吕其明创作了他的的第一部故事片音乐《水乡的春天》。接下来的数年间里,连续为故事片《铁道游击队》《家》《红日》等影片谱曲,并再进入上海音乐学院攻读作曲与指挥专业,继续自己的学习与深造。
  “红旗”上有先烈与父辈们的血液
  诚然,在较短的一段时间里吕其明屡有佳作面世,而且在观众中及社会上引起良好的反响。但他并不满足于此,对于当时自己在电影音乐艺术领域里的创作现状他要有所突破,尽管前不久他还曾与人合作成功创作了交响乐《郑成功》。
  1965年初,在上海市音乐家协会党组会上,贺绿汀、丁善德、孟波、黄贻钧、钟望阳、瞿维、吕其明等成员对各单位报来的“上海之春”初选节目进行审阅的同时,大家又做了个决定,那就是经过表决后,推举了在党组中最年轻的“少壮派”吕其明为此次文化活动创作一首大型交响乐标题作品,而对于这部未来的作品,黄贻钧先生也已经拟好了标题,即:《红旗颂》,规定的写作时间只有一个星期。
  接手创作后,吕其明迅即进入了状态,并把乐曲主题的背景定在了开国大典时的天安门广场。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这里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在北京的数年生活里,节日期间的天安门广场与人民英雄纪念碑给了他极其深刻的触动与感受。更何况他自己也是从战争岁月里走出来的一员,从抗日战争里残酷的反扫荡,到解放战争的辽阔战场,到解放大上海,目睹耳闻,牺牲了那么多的好同志,自己的父亲也是英勇牺牲在战场上(建国后安葬在雨花台),当时这一事件给了年仅15岁的他以心灵和情感上极大的震动,同时也更坚定了他的人生选择。《红旗颂》就是要写出自己心中的红旗,人民心中的红旗。这是中国永恒的主题,我们的红旗上沾有先烈与父辈们的血液,这是真挚的感情与坚定的立场。
  而从艺术创作与技术的层面上来着手,作曲家则采用了中国民族音乐中的“徵”调式,以这个调式蕴涵的激昂、热情、高亢以及欢乐来传达作品中的主题与情感,待经过整个音乐曲式的发展后,再把主题的结束落在旋律的五级音上——“徵”音上,显然,这是一首集中国民族音乐特色之大成的作品。吕其明还从国歌的旋律里派生了一个主导动机,这个动机从引子中间一直到尾声,全部贯穿在红旗飒飒飘扬的形象中,使得这部三部式结构的交响乐成为了一首有如黄钟大吕般表现重大革命主题,缅怀先烈,颂扬人民的优秀作品。
  一周后,作品在上海电影乐团的排练厅里试奏。那天,贺绿汀等上海音协党组的成员都来了,试奏完毕后,在一致给予肯定的同时贺绿汀等人建议删去两个章节以使主题更概括集中。吕其明没有犹豫,《红旗颂》从15分钟删减到9分多钟,结果效果更显精炼与流畅。“老前辈的意见太精辟了”,为此吕其明连连感叹。他忘不了,抗战期间贺绿汀曾去二师文工团驻地给他们授课时的情景,也忘不掉贺绿汀在村边树下对他的叮嘱:你正是学琴的年龄,让你父亲想办法给你买一把小提琴,好好学习音乐。
查看更多: 行署 文工团 男孩儿
lv

图文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