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明
前不久,与外校一位开出了多门慕课的教育名师聊感触。欣喜之余,她说教师到了60岁都能够考虑做慕课。是啊,大学教育一辈子,把自己了解与酷爱的一门学识,融入个人独有的教育领会,以慕课的方法不只能够留下来,还能够用出去,应当是一件很惬意的作业。联想到北京大学近两年来参与开慕课的老教师,好几位都显着有如此情怀,让人不由嗅到一些令人振奋的端倪。
半年前,我写过一篇博客“将来,也会有慕课发烧友”。其时脑海中的意象,是四年前北大刚开端慕课之旅時感触到的一些中青年教师的精力状况(用心揣摩各种讲课视频的制造方法与技能等),并没有特别往老教师方面想。现在看来,老教师们或将成为慕课浪潮中的一股明显的力气。
再早一些,2013年夏天,为调研慕课的状况拜访美国。招待咱们的一位斯坦福大学教授说他就做了一门慕课(狭义相对论),聊到校园是怎样支撑这类作业的,他说校园并没有特别支撑,他的课彻底就是用自己的业余时刻,每天下班后自己架个摄像机给自己录像完结的(有喜好的读者能够上Coursera,其间斯坦福大学Larry Lagerstrom教授开的慕课Understanding Einstein:The Special Theory ofRelativity便是)。那次拜访,走了多个当地,见了不少人,但这一点给我留下了最深的形象。
各种喜好者(发烧友)的存在,是人类社会中一个风趣且有利的现象。放眼望去,许多年前就开端有了无线电喜好者、拍摄喜好者、爬山喜好者等;近些年来,又新呈现了广场舞喜好者、马拉松喜好者等;各式各样也是与时俱进。人们为这些喜好自发地投入时刻,投入精力,乃至投入金钱,仅仅神往着某种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满意。
做慕课是不是也将成为一门新喜好?我看很有或许,由于它己根本具有作为一种个人喜好的一切特征。
榜首,能够从零开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自己就能够做慕课,不一定要有团队。慕课制造可根据自己的条件力所能及,初始成就感简单取得。不像有些活动,初始门槛高,过不了则一事无成。自己做慕课,现在只需有一台笔记本电脑就能满意最低设备要求,办公室或家中都能够是适宜的场所。巨大上的设备好不好?好,但不彻底必要。就比如专业拍摄器材能拍出很棒的著作,但现在手机也能拍出不错的相片。按咱们曩昔几年的实践经验,预备一门完好慕课的时刻和精力投入,大体与写一本教材差不多。
第二,寻求杰出,有很大空间。也就是说,跟着对技能的了解、才能的进步、对慕课教育范式了解的加深,不管在方法和内容上,仍是在进程上,都能感到学无止境,个人水平能够不断精进;而与别人协作,则能带来新的视界与趣味。咱们2013年开出的一门课,能够说现已不错了,但后来简直每年都有改善和调整,有些是在视频方面,有些是在习题方面,有些则是在论坛的办理方面。这种能动态改善的特色,也正是慕课的魅力之一。尽管如此,咱们仍然看到如果有更多的时刻投入,作用会更好,因而还有很大空间。
第三,不孤单,简单找到志同路合者。教育情怀,人皆有之,敞开教育,己成大势。将自己喜爱且理解的学识,不小气地通知别人,似乎是人道的一种天然取向。曩昔几年里,认识了北大上百位参与慕课的教师,在各种慕课论坛报告会之类的活动中,也触摸过许多外校的教师。得到的一个激烈形象是,当他们意识到慕课实际上是人人触手可及的,并不是虚无缥缈、居高临下的,常常振奋不己。而一旦自己的慕课上线,寻求沟通的志愿常溢于言表。这就是慕课成为一种喜好的群众基础与社会基础。
第四,能取得令人愉悦的报答。凡是喜好,人们潜意识中寻求的报答首要是精力层面的,表现为不断晋级的自我必定、自我满意,而同路之间的沟通商讨与点评赏识则能带来进一步的愉悦。在这方面,慕课其实表现得更好。自己做的慕课,除了能够个人赏识、不断打磨完善,以及开课者之间的商讨外,还有一个新维度,即开课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互动沟通。慕课学习者,大都是素昧生平的人,在互动中感触到自己的慕课“无意中”协助了一些并不相识的人,常常是令人欣喜的,也就是一种很宝贵的报答。
在叙述以上四点之前,我说当时慕课的开展状况己“根本具有”作为喜好的特征,那就是还有不行的当地。是什么呢?我想首要就是开课者与渠道之间的技能联络。现在,把教师预备好的资料放到慕课渠道上,让人们可学习,仍然仍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进程。将来,当人们感到布置一门慕课就像在网上发几篇博客、往云盘上载几段视频那么简单的时分,看吧,会呈现一个什么现象!
从这儿动身,我想象慕课将成为一种社会性的喜好,尤其是成为对广泛传播教育有兴致的教师们的一种喜好。所以就会呈现这样的情境:有人在家书画篆刻,咱们在家雕刻慕课;有人带着“蛇矛短炮”参与拍摄旅行,咱们上网进行慕课沟通。其他作业忙了,就放一放;空闲下来,再看一看。有方针,但没有期限;有寻求,但不为功利。这就是慕课,除了能够是作业的一部分之外,也将是一个喜好——一个徜徉在高等教育全球化空间中的精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