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圩古镇地处广西桂林市灵川县大圩镇漓江北岸,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形态多样;喀斯特地貌造就这里群山连绵,河流密布。古镇始建于公元前200年,自秦始皇开凿灵渠,连通漓江、湘江后,随着漓江水运兴旺而逐渐发展繁荣起来。大圩古镇曾名长安市、芦田市,通称大圩。汉代已形成小居民点,北宋时已是商业繁华集镇,明为广西四大古镇之一。其商业初兴于宋,曾设税官,清光绪三十一年《临川县志》称“水陆码头”。明清时,大圩已是南北商贾云集之地,各种商行应有尽有。明初解缙诗曰“大圩江上芦田市,百尺清潭万竹围;柳店积薪晨昏后,壮人荷叶裹盐归”。各地商人在此均建有会馆,有名的有广东、湖南、江西会馆及清真寺等。到民国初期,大圩已形成八条大街,即:老圩街、地灵街、隆安街、兴隆街、塘坊街、鼓楼街、泗瀛街、建设街。沿江亦形成十多个靠码,有“逆水行舟上桂林,落帆顺流下广州”之说。铺面商号有“四大家”、“八中家”、“二十四小家”之称,体现出当时大圩的繁荣状况。抗战时期有“小桂林”之称。在长达5华里的老街上,谷行、盐行、酒行、布匹行、杂货行、裁缝行、医药行、水运行等门类一应俱全,始得名大圩,亦称“五里古镇”。
昔日的大圩古镇商业文化积淀深厚,当我第一次步入古镇沿江约2华里的老街里巡游后依旧被洗净铅华后古风依存的古镇深深吸引。和桂林地区漓江边几处热闹喧哗的古镇不同的是大圩古镇很是安静。我不知道其他时间是否这样,至少我在大圩古镇游荡的那时候感觉好极了,几乎没有什么游人的老街上空荡荡,午后的阳光通过缝隙将光线反射到古老青石板铺就的路面上,气温适宜,饭后步入古镇老街里仿佛进入时光隧道。老街基本保持当年的格局和风貌。长约1公里多的青石板老街与河卵石拼花的巷道依旧古香古色,石板路旁的老房子多为青砖、青瓦的两层明清建筑,有二进、三进的深宅大院,许多老房子多半铁将军把门,只有少数几家可以进入,由门堂、天井、正房、厢房、后院组成,集商住于一体,设计十分合理。前部临街一般为两层,一层多被用作商铺,二层的中部镂空设回廊,顶部有亮瓦用于一、二层的采光,这种建筑格局在当地被称之为“跑马楼”。较暗的室内有了天井送来光线与和爽的空气,讲究的人家多半会在天井里种植花草盆景给单调的生活带来生气;天井后是正房,高大宽敞,最重要的位置供奉着祖宗牌位,是房主人活动与会客的场所;两边是主人用来居住的厢房;正房后有门可以到后院,后院建有厨房与厕所。老房子之间有巷道可直达江边,居民可到江边取水、洗衣,又方便货物的水上运输,这体现了中国古代水边商埠的建筑文化特点。街区之间有高大的隔火墙,沿街的商铺多为门板可拆卸的木结构铺面。尽管今不如昔了,古镇上依旧还保留着少许竹编作坊、草鞋作坊、传统丧葬用品店、草医诊室、老理发店等。闲着无事的老人们多半聚集在一起喝茶,打小麻将或扑克牌,与疲劳奔命的都市人形成巨大的反差。他们平静淡定地生活着,守望着古镇渐行渐远的古老时光。
古镇里不少地方正在进行修复,看得出来这里似乎也在为旅游开发进行打造,在一处仿古建筑风格的建筑前,我看到中国古代建筑重要的建筑构件雀替竟然是用钢筋水泥灌注出的,太恐怖了!这种现象还表现在另一处著名的景点上。大圩古镇上有一座名为万寿桥的桥。万寿桥始建于明代,重建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是一座石块砌起的石拱桥,位于马河与漓江汇合处。古老的石拱桥桥体宛若彩虹横卧两岸。桥上长满野草,稳健古朴中透射出苍凉的气息。万寿桥桥西面即是秀美的漓江,是欣赏漓江及对岸螺蛳山的极佳位置。昔日古朴的景致倍受影视人的青睐,著名的《刘三姐》、《花桥泪》等十多部影视剧都在此桥进行取景拍摄。但现今紧挨着古老的石拱桥旁的是一座建于20世纪70年代的钢筋混凝土的平桥,这也许是为了古镇居民骑车的便利,但它将古镇古朴的气息给破坏了,十分可惜。老街一处开阔的地方是民国初年所建的雨亭,雨亭名字很诗意,是昔日古镇公共建筑。该建筑是在清道光年间的老建筑遗址上翻建的,占地700平方米。室内建有戏台,结构为典型的叠梁式重檐歇山顶,前檐翼角高翘,外面的山墙曲线流畅,为典型的两广传统建筑风格。据说雨亭昔日既是喝茶聊天看戏休闲娱乐的场所,也是古镇举办红白喜事集聚的地方。
大圩昔日繁忙的码头因现代公路的发达而被冷落,当我漫步在漓江边寻觅昔日古老的码头,见到的多为载着游客的现代旅游船,昔日船帆林立的景象永远消失了。大圩码头由西向东顺江排列,清代与民国初年共建有大码头、寿隆寺、清真寺、更鼓楼、社公、石阶、秦聚利、鼓楼、卖米、渡船、狮子、塘坊等码头十三座。码头一般长10米,宽3到4米,石砌筑,前端伸入到江中,后端则步入到街巷,其功能各有不同。现只有几座码头保存良好,其余的多半被毁,名存实亡。幸存下的老码头在巷道口都矗立着古老的石碑,石刻的文字里记载着往昔的繁华。
在老街民主街35号一处敞开的老房子里,当我与屋主人打招呼进入其内进行拍摄时,我被其屋内浓厚的古老气息深深吸引,屋主人是个热心人,他自我介绍名叫周长富,家中几代人在古镇经商。透过天井投射下的光线我看到一块木板,上面三个苍劲的楷书“三合昌”。老人告诉我这就是他们家昔日的商号,我询问其含义他说他也不知道,只说是祖宗都这样叫。他告诉我他已是周家第六代人了。
老人家的老房子在古镇上绝对是最高等级的老房子,看得出老人家的前辈昔日在古镇上的经营是非常成功的。他家老房子简直就是一个博物馆,屋内老家具各处其位,各种老物件摆放得恰到好处,墙上挂的,桌上摆的处处都是文物。老人十分热心地给我们讲解这些老物件的用途及名称,许多都是我第一次所见,让我眼界大开。在他家老房子主厅供奉祖宗神龛下的条案与方桌上,我看到昔日手工做草帽的模子、没有电灯时所用的各种传统灯具。楼下厨房灶间里更是一个民俗博物馆,有舂米用的石臼、舀水用的竹勺、做糕点用的模具等各种让你叫不出名字没见过的老物件,最绝的是一个用于涮火锅的铁支架,它可夹在锅沿边,上面可放置调料的碗碟。想想我们的先人在吃的方面有如此奇思妙想真的是不能不从心底里敬佩。
老人家还告诉我古镇内还有许多名人的活动遗迹,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于丁丑崇祯十年闰四月二十六日途经大圩,在他的游记中记下了这样的话“聚落甚盛,为甫中所仅见”,盛赞大圩古镇经济的繁荣。当年孙中山北伐时,到桂林去设立大本营就是在大圩塘坊码头起船(1921年12月4日),并在江边扎台发表演说。还有灵川最早的中共组织——中共桂林东乡区委员会和中共毛村支部就是1928年8月在大圩建立的。毛洲磨盘山下还有清末抗法、抗日名将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墓地等等,但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周老先生的家,在我看来,老人家最有学问了,也是生活的热心人,如果不是这样,他家里的那些老物件怎么可能会留存到现在。
周老先生家的内容实在是太多,有关大圩古镇的内容更多。当夕阳将平静的漓江水染成金色时,预示着很快黑夜即将来临。该是离开大圩奔赴下一个地方的时候了,再见,周老先生。再见,大圩古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