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v

胡正文 传承千年文明的古玉藏家

[2025年04月23日 01:22] 来源: 人物周刊 编辑:小编 点击量:0
导读:  “中国古代玉器的辉煌,是东方古老文明的骄傲与自豪。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人,应义不容辞的承担起保护和传承我中华民族千年积累起来的灿烂文化,让世界上渴望了解中国的人们,感悟中华五千年的光辉历史进程与整个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成果。”——胡正文。  胡正文从17岁至今,他收藏了千余件远古的玉器及器物藏品,成为


  “中国古代玉器的辉煌,是东方古老文明的骄傲与自豪。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人,应义不容辞的承担起保护和传承我中华民族千年积累起来的灿烂文化,让世界上渴望了解中国的人们,感悟中华五千年的光辉历史进程与整个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成果。”——胡正文。
  胡正文从17岁至今,他收藏了千余件远古的玉器及器物藏品,成为上海名副其实的第一号古玉藏家,与此同时,他还拥有众多的头衔: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委员兼玉器珠宝委员会执行主任,上海市工商联收藏俱乐部顾问,上海市收藏鉴赏家协会顾问等等。这是对一个并非科班出身的收藏鉴定家在鉴赏造诣和人品风尚上的肯定,同时也是对胡正文多年来含辛茹苦为我国玉文化所做贡献的嘉奖。他执著于到手的每一方古玉的神秘感之解读。在他看来,每一块古玉雕品都凝聚着古人的汗水和智慧,每一块古玉的背后都藏有自己的故事,“而古玉的价值就在于它深深的文化内涵”。
  地摊上考古
  胡正文祖籍安徽桐城,从小就受到喜欢收藏的父亲的影响。他和许多民间收藏家一样,刚开始的时候,是从地摊上开始的,他形容为:“以知识的力量,智慧的延伸、满怀信心地在地摊上考古,在地摊上收藏历史。”
  胡正文所藏的古玉,不轻易示人,但看到过的人,大都惊叹于其精美。能藏到这么多好玉与时机脱不了干系。上世纪60年代,玉器被打入“四旧”的行列,不仅玉的价值得不到认识,人们甚至以买玉为耻。
  然而胡正文的父亲却非常喜欢玉器,常常徘徊于地摊市场淘旧货。还在念小学的胡正文因此成了同学们的笑柄。他气呼呼地跑回家责怪父亲说“我的脸都丢尽了”。父亲却告诉他“你不懂,地摊上有历史”。说着他拿出一个瓶子,说那是距今1400多年的魏晋南北朝魂瓶,是古时人们存放灵魂的瓶子。胡正文一下来了兴趣,也开始跟着父亲往地摊上跑。
  但是父亲喜欢的是明清玉器,胡正文却不然。他觉得明清玉器固然不错,但是寓意太过浅显。“比如一个蝙蝠前面放一个铜钱,就表示福在眼前,一匹马身上背着一只猴子和蜜蜂,就叫马上封侯。”
  胡正文更喜欢汉代之前的古玉。由于玉器在汉前是神权和君权的象征,因此虽然古玉形制简单,但其内涵却非常丰富。而更吸引胡正文的是古玉的神秘感。
  在胡正文刚开始逛地摊的那个年代,人们对古玉还知之甚少,偶尔见到一块也不以为然,但孩子总是会对这类东西充满好奇。十几岁的时候,胡正文在地摊上看到一块兽面纹的青玉璧。见其内圆外圆的形制非常罕见,他好奇古人是究竟用它来做什么的,于是掏出5元钱买下了他平生第一块古玉。直到上世纪80年代,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套《中国古玉大全》首次提出了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等古文明的存在,并罗列出各种古玉器型和名称,胡正文才知道他当年买的这块古玉,原来叫做玉璧,如今的价值已经达到人民币30多万元。
  工作以后,胡正文开始到全国各地的地摊淘宝。近到上海的福佑路藏宝楼、会稽路,北京的琉璃厂、后海,远到西北的兰州。在别人不识玉,甚至对玉器避之不及的时候,他却在大量搜罗古玉。几十年下来,胡正文渐渐积累起了丰富的古玉鉴定经验,也从藏品中挖掘出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历史。这种慢慢发现和解谜的过程,胡正文乐在其中,称自己是“在地摊上考古”。
  鉴定古玉创五法
  多年地摊考古的经验让他认识到古玉中的奥秘。然而,我国对古玉的研究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至今在古玉方面都没有统一的教科书,没有标准件,也没有科学的测试手段,完全靠经验。”
  目前民间有着大量不见于史载的新器形古玉,在印证史料暂付阙如的情况下,胡正文认为需要谨慎下结论,不可轻易否定老祖宗的东西。比如早期人们看不懂良渚文化玉器,认为是汉代玉器,20世纪70年代考古发现了良渚文化后才真相大白。在古玉的研究上,胡正文非常强调要有悟性。
  胡正文将古玉界分为三种:馆藏派、学院派和市场派,而他自认是三派的综合体。经过多年的摸索,胡正文总结出了鉴定古玉的五种方法,即第一看神韵,第二看工艺,第三看出土特征,第四看氧化层(包浆),第五看材质。
  从神韵上说,“古人得到一块好玉不容易,因此每一件玉器都经过精雕细琢。”因此真的古玉艺术品一定是形神兼备的。
  从工艺上看,不同时代有符合当时特点的工艺特征,有超越时代的工艺特征,便是赝品。古代玉器是使用原始陀机雕刻而成,工具较差,因此表面会留有凹凸的沟纹,而现代机械仿造的玉器则非常平整。
  从出土特征上看,古玉经过几千年泥土和矿物质的侵蚀,会产生深入到玉器肌理的蚀斑点、钙化斑和沁色。这种沁色同样也是判断真假的标志。珍品的沁色色彩多种多样,分布均匀自然,而现代染料仿造的沁蚀则色彩僵硬。
  从氧化层出土后,古玉的表面接触空气还会形成一层氧化层,俗称包浆。天然的氧化层富有光泽,表面看起来坑坑洼洼的蚀斑点摸上去犹如婴儿皮肤一样光滑温润。而仿品通常是以机器抛光,或将玉器放入油锅中煎煮,成品泛着“贼光”,很不自然。
  最后从材质上看,从新石器时代到夏商时代的古玉基本都是就地取材。东北红山文化所使用的玉质是岫玉;而浙江良渚文化所用的则是透闪石和扬起石。如果良渚文化的器型出现在新疆和田玉质上,那这件玉器就很可能是仿品。通过以上五种分析方法,古玉的鉴定层次一一呈现出来,清晰可辨的为后人所用。
  发现失落的文明
  从这个鉴定方法,引发出胡正文的一个主要理论——齐家文化玉器的存在。目前学界所认可的古玉文化主要有两大品牌:红山和良渚。而对于上世纪初就发现于甘肃广河齐家坪遗址的齐家文化,学术界公认的文化特征只有两个:陶器、铜器。但胡正文却认为,玉器文化也是齐家文化的一大特征。
  开始胡正文并不知道齐家文化的存在。上世纪80年代他从《中国古玉大全》上得知了红山和良渚,却也没有见到齐家文化的影子。但有一次他研究一尊青玉龟的时候,发现其形制与红山文化中的玉龟非常相似,但其玉质却比红山玉常用的岫玉更为紧密,是采自于昆仑山脚的青玉,也就是齐家文化的所在地。
查看更多: 千年 玉器 中国古代
lv

图文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