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v

向勇敢的“奇葩”致敬

[2025年03月09日 22:56] 来源: 风尚志·心灵美容志 编辑:小编 点击量:0
导读:  所谓的“奇葩”都是值得关注甚至尊敬的人,也许他们身上所呈现的问题就是社会通病,也许他们所警示的就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观影不如听影:  《皮囊》  同美剧相比,英剧具有很明显的个性气质标签——听上去没那么流畅的口音,带一点黑色调调的幽默,拒绝美剧简单直接的说理而总是想玩一点高深,对待剧集从来都是


  所谓的“奇葩”都是值得关注甚至尊敬的人,也许他们身上所呈现的问题就是社会通病,也许他们所警示的就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观影不如听影:
  《皮囊》
  同美剧相比,英剧具有很明显的个性气质标签——听上去没那么流畅的口音,带一点黑色调调的幽默,拒绝美剧简单直接的说理而总是想玩一点高深,对待剧集从来都是宁缺毋滥,绝不长篇大论,都在吸引着追腻了美剧的挑剔的观众目光。《皮囊》的故事围绕着一群个性张扬的年轻人展开。托尼是一个长相帅气、生性叛逆的男生,在朋友圈里处于领导地位。在好朋友希德生日的这天,托尼决定要给他一个大“惊喜”——让自己的女友米歇尔帮希德告别处男之身。这夜将要举行一个狂欢派对,托尼把朋友都召集过来,形形色色的年轻人逐一登场,他们都沉浸在音乐、毒品和性中。一夜狂欢后,六个年轻人驾车离开,却因为一个小小的意外,连人带车冲进了一条小河中。这几个少男少女的青春故事就这样展开,也向大家发问:热情过盛无处安放的青春,究竟应该怎样度过?有答案吗?还是说跌跌撞撞是无法避免的伤害?
  我估计要是生活态度偏严肃的人看《皮囊》这部戏,开始都会接受不了。不是说能接受的人都生活态度不严肃,这里的用词,只做一个分类,并没有深层含义,因为实在找不到合适的词汇。
  怎么能对一群这样的年轻人还冷静地选择词汇呢?不到18岁的孩子,终日流连在脏话、大麻、混乱的两性关系中。新的一天开始于戏弄家人和暴躁地开到最大音量的金属摇滚乐中,结束于迷醉到甚至都不知道对方是谁的床上。日子浑浑噩噩地过着,他们把这些“乱七八糟”当成是深刻思想和辩证思维的温床。
  当第一集开始15分钟左右的时候,我就把电脑放在一旁去做另一些琐碎的事,偶尔瞟一眼,只见屏幕上的“腾讯视频”闪着并不夺目的光,除此之外,就不知所云了。心中暗忖:难怪把英文名“skins”翻译为《皮囊》,果真一群行尸走肉。
  直到女二号Cassie获得了大篇幅的戏份,才让我对这部戏提起了兴趣。就在那一群胡作非为的孩子中间,还有这样一个美丽清纯可人的姑娘存在,她从不爆粗口,帮助不着四六的父母照顾更小的孩子,看上去顺从地配合着厌食症的治疗,一切都是那么正常。不得不让人感叹,她真是一朵“奇葩”。
  “奇葩”这个词总是相对存在,可以是《红楼梦》里面的贾宝玉,也可以是《白鹿原》中的田小娥,那是因为周围的环境都太严肃太禁锢。而当别人都是一副不叛逆不成活的样子时,那个符合社会普遍准则的孩子却反而显得特立独行。
  要不是有个“厌食症”的病,我真不知道这个可怜的Cassie要如何继续开心地生活下去,因为特立独行这种态度,还真是需要大把的勇气。
  人类是不折不扣的群居动物,大家一起就不希望有太独特的个体出现,否则制定好的通用的行为准则就有可能执行不下去,这一个群体就有可能变得混乱。所以当一个与众不同的个体出现的时候,大家的反应一定是群起而攻之,争取把一切搅浑水的苗头扼杀在摇篮里。没有人喜欢被扼杀或者被孤立,大部分人都愿意安全而省事地活着,前有古人,后有来者,自己在当中一定不会错。
  但是如果永远没有那么招大家不待见的人出现,那所有的进步就都谈不上,人们还停留在蒙昧状态,想想都觉得可怕。就像《皮囊》中一样,要不是这群混世魔王身边总是有一个Cassie的存在,被他们笑话捉弄,却也在变相提醒他们——生活还得用一种稍微严肃些的态度去对待,否则伟大的哲学家还没诞生,就连生存都成问题了。
  从这个角度说,其实所谓的“奇葩”都是值得关注甚至尊敬的人,也许他们身上所呈现的问题就是社会通病,也许他们所警示的就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奇葩”的勇敢,类似于敢说出“皇帝没穿衣服”才是真相的孩子,那句石破天惊的话,总要从一个无所顾忌的嘴里说出来。
查看更多: 奇葩 皮囊 通病
lv

图文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