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古镇分别位于成都东西南北四方,近至双流龙泉,远达蒲江邛崃,古老的石板路与木屋,还蜿蜒排列于成都周边某山水佳处。一座风水塔或一座文风塔,一处旧戏台或一所土地庙,构成这些古镇的建筑中心;一条船形主街道,辐射若干支道,依道路取势,建构门店、吊脚楼、祠堂、神庙、旅舍等建筑群落;大多一侧临水,依岸形成码头,岸侧大多植黄桷树;这是成都古镇的基本地理布局与建筑格局。两三种特色地方美食,一两个优美民间故事;或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或有直观明确的文物古迹等等;这些又是成都古镇的基本人文特征与地域风味。但所有这些,都还不是欣赏乃至享受成都古镇的必要理由,慢一点,再慢一点——才是来体验古镇生活真谛的,必须的思想准备。这是前提条件,也是操作手册。
其实,在这个都市的每个角落里,每个人都在为生活忙碌。我们经常看见那些忙碌的身影:一只手拎着电脑包,一张嘴含着带吸管的牛奶,而脸侧还夹着正在通话中的手机,满脸的无奈与急迫。我们没有理由也不可能放弃“速度”,似乎我们全身心的就生活在“速度”之中。
周一的例会一定会在上午9:00准时开始;周二的财务申请报告必须在下午14:00之前提交:周三的新闻发布会务必在上午8:00之前拿出新闻通稿;周四去上海的航班应该提前到上午10:00,马上改签;周五晚上在香格里拉饭店的晚宴要确保在18:00之前安排好出席嘉宾座次……
一周的时光,都在某种精确的刻度中飞速运行,我们谁都无法为一杯咖啡、一壶茶、一卷水墨画、一窗山水烟雨稍事停留。于是,出现了人满为患的“黄金周”旅游、疯狂购物的周末超市、噪音与兴奋同到极点的迪吧,我们连度假、休闲、购物都在追求速度,而不得不再次被“速度”摆布。这是怎么了?速度,不是生活。
终于有一天,我们可以呆在成都“五环”外的某一环里,找寻到一处古镇小憩。在这里,不会再有精确的日程安排,只有一场川剧上场时的开锣声与收场时的喝采声,共同构成完满闲适的一天。在这里,不会再有狂按的电梯按钮,只有吱吱嘎嘎的阁楼楼梯与坑坑洼洼的石板巷道,每一步都自然而然地缓解。在这里,生活不再是速度,速度根本不再是生活。
慢一点,再慢一点。用唐诗宋词的平仄配置,用明清小说的章节安排,在西南一隅,在成都古镇,感受“生活”的真谛——生命+活力=生活。在这里,看一束茶烟起落,听一曲胡琴低诉;在这里,且行且缓,渐行渐缓;在缓行的生命与缓释的活力中,慢慢体味生活的真谛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