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念高尔夫创办人/2002美国 USGTF 第三级专业认证高球教练
"Reverse every natural instinct and do the opposite of what you are inclined to do, and you will probably come very close to having a perfect golf swing."(颠倒自然直觉且反向操作所图, 完美高球挥杆概不远矣!)——Ben Hogan
"Golf is an opposite game!"(高尔夫乃反向操作之游戏!)
本文将深入探讨击球对挥杆动作的影响,主要针对一般人对于击球认知上的错觉与所造成的影响,包括挥杆动作,并描述实际发生的情况,以作为诊断和矫正击球路线、挥杆意念与动作的参考:
(一)欲以杆面中心触击球之赤道线正后方
击球或吃球时, 一般人由于日常的经验或直觉反应,认为杆头是由球之正后方直线前进,并以整个杆面之正中心点与球之赤道线正后方点接触,所以会造成杆面于触球时位于球之赤道线正下方之错觉。
但实际上,由于杆面为平面,而高尔夫球乃呈正圆球体,所以当具仰角之杆面理想触球但底部前缘尚未触地或刚好触地时,乃是以整个杆面中心点之下缘与球之下半部表面接触,且仰角愈大,接触点也愈偏向彼此之下方。所以杆面底端前缘触球时,其实是位于球体本身之下方,且仰角愈大,杆面底端前缘也愈偏往球心下方, 同时触球点也愈接近杆面底端前缘。
所以,若依此错觉击球,将导致常见的杆面底端前缘先触地再触球的“打厚”状况。尤其是在练习场的人工草垫上击球时,因其不致被杆底前缘铲起,因此即使“打厚”,杆头仍可滑过草垫触球而不受实际“打厚”状况的影响。所以于球场“打厚”却不自知,等到下场时又一头雾水,以为姿势动作出了问题并想尽办法调整,通常又为了避免“打厚”造成“打薄”的情形。但一回到练习场,这种情况又自动消失。此外,练习场的人工草垫也无法提供先触球再吃土的情况和感觉,所以应尽量在真实草地上练习,否则须留意上述状况,以避免陋习养成。
(二)避免将球打向障碍
开球或向目标推进时, 一般人由于日常的经验或直觉反应而试图避免将球朝障碍区击去,于是除了调整站位或瞄准方式外,还在挥杆过程中不自觉地操弄杆头路径,造成将其导向障碍区的相反方向;当迫不得已要飞越障碍区(包括水塘、沙坑、树林或树木等)时,则刻意打高避开。二者都将造成挥杆平面或杆面之偏失。例如,当右边有OB时,杆头路径易呈"out-side-in",结果容易打出右曲球飞向"OB";当左边有水塘时,杆头路径易呈"in-side-out",结果容易打出左曲球飞向水塘。
此外, 在遭遇逆风时一般人常会不自觉地想多用力与之抗衡,结果往往导致挥杆时节奏不顺畅和重心不稳定,因此反而增加失误率。若能顺利击中,也会因球逆向穿越时风速相对增加而放大“白努利效应”对球旋转的影响,使其显著爬升或转向,反而增加控球难度。以上皆是一般经验和直觉造成错觉和相反结果的经典范例。
(三)欲将球打高
企图将球打起来或飞越障碍时:
1.对杆头路径的影响:一般人由于日常经验或直觉反应,希望杆头能沿着目标线由球的下方触球,再沿着目标线由球的上方将球送出,以致挥杆平面向后侧倾斜或倒离目标,并使杆头路径出现。
主要有两类:a.提早于触球前移至正确挥杆平面和球的下方或内侧,于触球时成为由内向外和由下向上挖球或捞球的V字形路径;b.于触球时无法继续下行。但实际上,因为挥杆平面是由后向前和由上向下倾斜,当杆头沿着正确的挥杆平面和圆弧路径行进时,只有在触球时与目标线交集重叠。在上杆时同时向后、向内、向上再向前行进,并于下杆时同时向下、向外和向前行进并触球。所以也是先触球再吃土,再于触球后同时向前、向内、向上再向后行进。
2.对杆面方向的影响:一般人由于日常经验或直觉反应,希望在触球时杆面能保持向上正对目标,以致杆面被强迫控制固定,或是刻意将杆面向上方打开,而于触球时相对于杆头路径呈开放状态。但实际上,由于杆头本身的重心分布、运动物理和人体功学原理,杆面应于上杆时随手臂翻转打开,并于下杆时随手臂回转触球。
此外,弹道高低主要取决于出球时杆面仰角或方向、触球时之杆头路径、撞击力道、触球扎实度与后旋量。欲于一般球位(包括草地上以及开球台非一号木开球之架低tee击球)产生较高弹道球路时,除了选择杆面角度较大之球杆外,杆头路径应仍于下行时触球。杆头下行时仍处于加速阶段,所以不但能保有击球力道增强球弹离杆面之反弹作用增加出球速度与角度,同时也拥有较佳吃球路径与角度,因此也有利于球位脱离,在整体上使得触球较为清爽与扎实。简言之,想将球打高时不但不能向上挖或捞球,反而要使杆头和球一起向下吃,充分利用杆面仰角与扎实触球加以达成。
3.对挥杆动作的影响:a.身体将依照一般的经验后倾仰身挖球或以双手捞球和打开杆面的动作、干扰杆头和杆面物理运动之导引杆头和杆面的动作;b.双臂将球杆拉起或捞球;c.双臂外弯打开;d.双手紧握球杆;e.左右手腕皆打弯等。
(四)欲将球打远
长洞开球时,球道宽阔想刻意打远、超越同伴、远距离进攻果岭、飞越特定障碍或向远方目标推进时:
1.对杆头路径的影响:一般人由于日常的经验或直觉反应,初始下杆时(或即将触球前)便使尽蛮力以期盼杆头能于触球时达到极速,以致杆头路径出现:a.提早于触球前被甩出(casting)释放至正确挥杆平面的上或外方(over-the-top),触球时成为“由外入内(或outside-in)”而无法继续外行,并于出球后移至正确挥杆平面的下或内方;b.于触球前提早上行。但实际上,因为挥杆平面是由后向前和由上向下倾斜,且杆头路径受杆头速率影响,只有当杆头处于循序加速的方式或步调与顺畅节奏时,才能沿着相应的挥杆平面和圆弧路径行进,并在触球时与目标线交会重叠;在上杆时同时向后、向内、向上再向前行进;下杆时同时向下、向外和向前行进并触球;再于触球后同时向前、向内、向上再向后行进。
2.对杆面方向的影响:一般人由于日常的经验或直觉反应,在施力击球时紧握球杆,以致杆面被迫固定而无法顺势翻转,触球时不及关闭回正,相对于杆头路径呈开放状态。或是刻意关闭回正杆面而于触球时过度回正关闭呈关闭状态。但实际上,由于杆头本身的重心分布、运动物理和人体功学原理,杆面应被允许于上杆时随手臂翻转自然打开,并于下杆时随手臂回转自然及时回关精准触球。
3.对击球和球路的影响:上述二项的影响,虽然感觉威猛有力,其实不但杆头过早完成加速释放,以致击球力道之效率大减,还产生更多侧旋,球路也形成不同程度大小之右曲球或偏高、左曲球或偏低。
4.对挥杆动作的影响:a.将头和上半身上下晃动或左右摆动,并以双手舞动球杆加速外,也会出现干扰杆头和杆面物理运动之操控杆头和杆面的动作;b.双臂向外弯曲张开以杆击球;c.双手紧握球杆;d.触球时左手腕弯向目标方向和右手腕打直等提早释放球杆触球的动作。
(五)急欲看球或关切结果
此乃初学者及一般球友最常犯的毛病,也最难矫正,因为正常人的直觉习惯与自然反应即是如此。一般高尔夫挥杆击球设定时,身体正面、脸部与双眼视线对准地上的球并与目标线方向垂直,而非像一般日常活动一样面向目标,以致不自觉地于挥杆过程中或触球后急欲关切球路和结果。若再结合“想帮忙打直”的意念,那么不但会因抬头或起身导致挥杆轴心与平面向左侧偏移,还会影响杆头行进路径(outside-in),并阻碍杆头力道之适时释放与加速。最明显的后果不是造成右曲球就是左拉,后者尤其常发生于处理推杆、短杆及短铁杆时。
因此,打球或练球出现不当球路或距离不足、不良动作与姿势时,应立即依循以上描述以探讨问题发生起因,以作为修正与改善依据。
此时还应立即检讨出手时是否有特定意念在心中,试着下次击球时将该意念排除并专注于执行适当的挥杆意念。例如,不在乎球路与结果而一路转肩维持阻力至收杆,或试着以相反击球意念(例如刻意将球平飞击向目标方向稍偏右侧; 向下打;打出八成距离或是用八分力挥杆等)予以印证与改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