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西开放,是国家战略布局,是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宁夏自古以来是中阿交流合作的重要纽带,国家支持宁夏与阿拉伯地区加强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培育中阿合作的新平台。
今天的宁夏,更富有活力、更加开放。国务院批准建立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设立银川综合保税区,并将采取综合措施加以促进,是国家向西开放的重大战略,宁夏成为我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构成了国家对外开放布局中的“宁夏通道”。
国家对外开放的“宁夏通道”
向西开放正在成为继沿海、沿江、沿边开放之后中国对外开放的新战略、新方向。处在新一轮国家战略背景下的宁夏,承担着国家对外开放的重要使命,同时,更是迎来了历史性的机遇。而旅游行业作为连接中国与阿拉伯国家一条纽带,“先导”作用不可替代。
中央批准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建立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这是中国在沿海、沿边通过建立特区趟出举世瞩目的改革开放之路后,在内陆开辟“特区”的又一重大探索,以形成沿海、沿边和内陆开放互为依托、相辅相成的战略开放格局。试验区的建立,必将吸引生产力要素加快向宁夏流动,在开放中增强发展新动力,创造发展新优势。
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要大力推进文化旅游业整合发展,打造特色鲜明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在宁夏,占全区总人口1/3的回族群众与阿拉伯国家穆斯林群众相同的宗教信仰、相近的生活习俗,使中国唯一的省级回族自治区宁夏担当中国向西开放“桥头堡”的优势得天独厚。大力发展宁夏旅游业,有利于为国家搭建一个面向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地区开放合作的良好平台。
国际旅游目的地的“中国印象”
随着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和银川综合保税区建设的深入推进,宁夏旅游业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期和黄金期。要打造特色鲜明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就要在“特”上下功夫。宁夏作为全国唯一一个省级回族自治区,与世界57个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地区的15亿人口有着相同的宗教信仰、相近的生活习俗、相似的民族文化,一个“回”味十足的宁夏,必将为中国打开向西开放的大门。
由宁夏、甘肃、青海、陕西、云南5省区共同制定的《清真食品认证通则》,于2013年3月1日正式实施,填补了我国清真食品认证空白的同时,从“入口”处拉近了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距离。宁夏境内近4000座清真寺,以及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清真美食,为穆斯林游客出游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丰富的穆斯林文化以及穆斯林用品,无不在世界穆斯林心中打上宁夏“回”味无穷的“中国印象”,使得阿拉伯国家向中国看齐时,首先涌出一股文脉相通的浓浓气息。已经升格的中阿博览会,在全面加强与阿拉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同时,必将为宁夏提供一个更为宽广的穆斯林入境游市场空间。因此,由国家旅游局支持的首届(2013)世界穆斯林旅行商大会,也将在中阿博览会期间如期举行。
2013年必去的46个全球最佳旅游地
2013年1月11日,《纽约时报》上的一则消息点亮了宁夏在世界范围内的知名度:在全球2013年“必去”的46个最佳旅游地,宁夏以第20位位列其中。这一刻,宁夏旅游向世界掀起了盖头。
“在宁夏可以酿造出中国最好的葡萄酒”是《纽约时报》将宁夏评为最佳旅游地的原因之一,孕育美酒的贺兰山东麓更是集宁夏旅游的几大经典景区于一线,而这条经典旅游线只是宁夏旅游版图的冰山一角。王正伟主席指出,要把旅游业作为一个支柱产业来规划设计,整体构思、统一规划全区旅游版图。
在2012年1月自治区政府审议通过了《宁夏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新的“旅游版图”用鹅黄、天蓝、碧绿和金黄四种颜色将宁夏大地划分为“一个轴心旅游带,三大旅游板块,五个城市乡村旅游圈”,即以402公里“黄河金岸”为轴心的沿黄城市旅游带,“塞上江南新天府、贺兰山历史文化、六盘山红色生态”三大旅游板块和以五个地级市为中心、半径50公里左右的城市和乡村旅游圈。依据新的“塞上江南·神奇宁夏”旅游版图,宁夏推出15条精品旅游线路,7大旅游系列产品,深度挖掘宁夏的胜利之红、生态之绿、大漠之美,把宁夏建成海内外旅游者向往的、具有强大市场竞争力的中国西部特色旅游目的地和面向穆斯林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就在同一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出台了《关于做强做大文化旅游产业的决定》及其《实施意见》,提出了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新战略、新任务、新内涵,确立了“文化旅游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的新定位,将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编辑 赵晓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