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v

杨雪兰 不是外交官的文化外交使者

[2023年06月10日 06:58] 来源: 人物周刊 编辑:小编 点击量:0
导读:  2010年上海世博会,在美国馆最后一个展区“百姓墙”前,美国国务卿希拉里驻足了六七分钟:10400多张不同年龄、职业和出生地的美国华裔的照片呈现在大屏幕上,形成了一条串联中美的情感纽带。而这片“墙”的策划建设者正是杨雪兰。  通用汽车唯一华人副总裁  1937年,两岁的杨雪兰离开了出生地上海,跟随外交官父亲


  2010年上海世博会,在美国馆最后一个展区“百姓墙”前,美国国务卿希拉里驻足了六七分钟:10400多张不同年龄、职业和出生地的美国华裔的照片呈现在大屏幕上,形成了一条串联中美的情感纽带。而这片“墙”的策划建设者正是杨雪兰。
  通用汽车唯一华人副总裁
  1937年,两岁的杨雪兰离开了出生地上海,跟随外交官父亲杨光泩辗转于英法两国。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担任中国驻马尼拉总领事的父亲遭日军杀害。后来,母亲严幼韵改嫁给“民国第一外交家”、时任中国驻联合国第一任代表顾维钧。日日熏陶在这样的外交世家中,杨雪兰梦想也要成为一名外交家。
  10岁时,杨雪兰考入宋氏三姐妹曾就读的威斯理安女子学院并移民美国。1955年,毕业后的杨雪兰走进美国Grey广告公司。在这家公司,杨雪兰小有成就。呆在这家美国广告公司近30年的时间里,杨雪兰熟悉了各行各业的市场情况,练就了高度灵敏的市场嗅觉,曾被美国广告联合会评为年度广告风云人物。
  当时,福特公司生产了一款名叫pinto、售价不到三千美元,定位于“大人的玩具”的微型车。尽管福特花费不少广告宣传费用,但市场反应冷淡。福特找到了杨雪兰的公司。经过调查,杨雪兰发现,问题不在汽车上,也不在价格上,而在于市场定位,人们想买的是价格便宜、质量上乘、安全可靠的汽车,而不是想去买一个“大人的玩具”。于是,福特为Pinto重新宣传,将其重新定位成高技术含量、有着福特T型车优点的微型小车,最终,该款车售出一百多万辆。
  1983年,47岁的杨雪兰引起了美国通用汽车的注意。这家从不挖人的保守企业用了六年时间邀请杨雪兰加盟。1989年,已是Grey广告公司执行副总裁的杨雪兰加入通用,担任通用汽车副总裁。
  加盟通用汽车后,年近半百的杨雪兰在铁板一块的男人堆里站住了一席之地。1992年,杨雪兰受命开拓亚洲市场,她与另外一位同事鲁迪合作,来到上海全面负责拓展中国业务,在中美双方的推动下,成立了上海通用有限公司。该公司主要生产别克轿车,利润达6亿美元。这被通用看成是全球最大最快的合资公司。
  对于任何事物,杨雪兰有自己的看法。她说“我不管别人怎么说,总是按自己的主张去做。”早年读大学期间,杨雪兰专修文学,这能帮助她更深刻地了解人的感情、心理和欲望。对于市场,杨雪兰做市场调查不是仅仅满足于统计数字和现象,而是深入了解市场形成的原因和规律。凭着智慧和勤奋,杨雪兰走进了男人们的世袭领地,成为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史上唯一的华人副总裁。
  成立百人会 提高美国华人地位
  1990年,杨雪兰搁置了五十几年的外交梦又重新燃起,不过这时是以另外一种形式。在纽约一所公寓里,杨雪兰与著名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做了一个成立“百人会”的决定,以此致力于中美艺术和教育交流,同时推动美国华裔全面参与美国社会。杨雪兰出任“百人会”常务理事和首任会长。杨雪兰说:“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个组织让美国人听到华人的声音。”
  2008年,负责上海世博会项目的美国机构找到杨雪兰,希望与她讨论关于美国馆的问题。该机构负责人告诉杨雪兰,筹建美国馆需要6100万美元,杨雪兰问对方已经筹到多少,她得到的回答是“零”。
  此前,因为曾参与过通用汽车公司在往届世博会的展览,杨雪兰对世博会有所了解,她深知美国馆以及上海世博会的重要性。为了促成美国馆的建立,杨雪兰及“百人会”致信美国国务院,陈述美国馆的意义所在,并在会员中筹到300万美元的捐款。杨雪兰还分别打电话给布什政府劳工部长赵小兰以及奥巴马政府商务部长骆家辉,呼吁作为华人的他们进一步关注上海世博会美国馆的筹建工作。
  在“百人会”策划组织的艺术文化层面上的中美交流活动中,2010上海世博会美国馆内“最感人的展品”以“美国华裔·同一家人”为主题的“百姓墙”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为建造这面数字电视墙,“百人会”征集了上万张美国华人的照片和资料。“墙”上每天滚动播放着无数美国华人的头像,讲述了一个个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不平凡的人生故事。看到自己亲手搭建的“百姓墙”得到了包括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内的认同,杨雪兰感慨道,“‘百姓墙’的从无到有,是每一个游子在上海世博会这个大舞台上与故土的一次深情款款的拥抱。”2011年,杨雪兰的目标是让“百姓墙”在纽约展出,在美国巡展,让更多的人知道华人为美国做出的贡献。
  目前,百人会的140名会员全部是由美国社会中有影响力、有知名度的华裔组成,常设机构位于纽约。该组织在过去的十六年里积极充当美国华人的代言人,成为了中美两国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为提升华人的地位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此,该组织也受到了中美两国政府的关注。
  坚持推动中美文化艺术交流
  杨雪兰坚信,艺术和文化是促进人与人之间相互了解的最好桥梁。在杨雪兰看来,自己是商人并不制造艺术,但由于人们热爱艺术的共性,她可以为华人艺术家在中美之间搭建桥梁。多年以前,杨雪兰一直没有机会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外交官。即便如此,她却促成了不胜枚举的中美之间的文化交流活动。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中英两国将按计划在这个特殊的历史节日里推出精美的节目。英国方面邀请大提琴家马友友参加演出。马友友跑来征求杨雪兰的意见,杨雪兰说:“香港回归祖国怀抱,作为一个华人,你应该与中国合作。”于是,他们想到了编钟,希望以此展现悠久的中华文化。杨雪兰给地球另一端的作曲家谭盾打电话,商讨写一首编钟乐曲。
  随后,杨雪兰从美国飞到香港,约见了老朋友香港特首候选人、时任航运集团董事长董建华。杨雪兰提出了自己的艺术设想,董建华十分支持并且约好相关负责人一起确定了演出方案。
  在杨雪兰等人的安排下,用于演出的5吨重编钟复制品在回归日到来前抵达香港。正当演出艺术家们紧张筹备的时候,英国方面拒绝艺术家在仍处于其管辖的时间内把中国乐器摆上舞台。而需要两天才能搭好的编钟,绝对无法在两国交接程序结束后的片刻时间摆放好。于是中方与英方达成协议,专门砌起一堵墙,将编钟封存在舞台上直到香港回归那天。一个问题刚得到了解决,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因为编钟被封存,香港300名儿童组成的合唱团和马友友不能正常排练。于是,杨雪兰紧急调度,又安排另外一套编钟送达香港,排练才得以正常进行。
  1997年7月1日凌晨,香港回归演出节目开始。一排5吨重的编钟出现在舞台上,声势浩大;谭盾指挥着交响乐团与合唱团,马友友深情款款地拉着大提琴,一切都与编钟琴瑟和鸣。谈及此次经历,杨雪兰感慨:“这首交响乐的演奏历史我会永远铭记。”
  “我不需要去改变这个世界,但至少我可以用自己的努力让这个世界有所变化。”杨雪兰的话语中透着铮铮巾帼之气。为了这细微的变化,她亲力亲为。一位中国前驻美大使曾对杨雪兰这样说:“我们每天做外交方面的事情,背景与你们不一样,但目的一样;你们做文化交流方面的事情,坚持下去,20年后,中美关系就会大不一样了。”
  怀着这样的心思,杨雪兰还促成了2002年轰动上海、波及美国的帕尔曼音乐之旅。美国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帕尔曼是杨雪兰非常好的私人朋友。仅在中国生活过八年的杨雪兰在上海几乎每天24小时接待帕尔曼一行。同时,她还邀请美国著名导演与上海东方电视台合作,制作出一部纪录片,于2004年夏天在美国长时间放映。“美国人都看到了,他们说‘噢,看啊,中国的孩子多可爱啊!’”回忆往事时,杨雪兰感到由衷地喜悦。也正是因为杨雪兰的成功策划,才使得国际一流指挥家、艺术家一次次把他们的艺术魅力和指挥传播到中国。
  从百人会成立的几十年以来,杨雪兰的心愿一直没变。她希望不断努力,把中美文化交流的平台搭建的更加宽阔、坚实。
  历程评述:
  虽然不是所有的梦想都能实现,但我们总可以寻找到离梦想最近的地方。杨雪兰有外交家世的背景,但没能如愿成为外交官,不过在中美两国之间,她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外交使者,一段让中国了解美国,让美国发现中国的文化艺术的桥梁。
lv

图文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