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制作:上海国际电影节创办20周年
被盗版碟滋养长大的文艺青年一代似乎对在影院观看电影,并不会有太多的痴迷,因为种类繁多的影碟已经提供了一个便捷的桥梁,在影片荒凉的年代,让文艺青年们直接通往西方,通往电影的天堂。也因此,自上海国际电影节诞生以来,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并没有引起这批文艺青年的关注,如果对他们说:上海国际电影节在有限的历史上也曾有过大岛渚这样的评委莅临,也曾放映过阿莫多瓦的《高跟鞋》。相信换来的只是漠然:这有什么,影碟中都能看到啊。
但时间总会改变一些事情,虽然改变未必那么清晰显著。如今再看每年六月电影节召开时的情境,会越发觉得上海这座城市中所发生的一切,似乎都在为电影而奔波忙碌。这越来越像是一年中的电影节庆,也并非专属于文艺青年或影迷的电影狂欢。在微博上那些晒片单的活动中,能够发现许多普通市民,可能往日并没多么文艺,对电影了解也并不那么多,都在挑选自己想看的电影。究竟是什么发生了改变呢?
或许是电影节变得越来越多元,让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市民,无论是文艺青年、影迷或是普通白领,男女老少都能够找到他们想看的影片,才会让整个申城的六月铭刻上“电影”的主题,才能成为整个城市的狂欢。
事实上,对于一座城市来说,能够有这样一个固定的、亲民的,又是如此多元的,并且在解决了政策上所需要解决的任务之外,还能提供一个向市民敞开的观影平台,实属不易,已经是通过多年的努力换来的。所以,在这个特辑中,我们从浩如烟海的与上海国际电影节相关的资料中抽离出16个人,用他们的故事串联起这个节日的风貌、变迁、提升和未来。
01 奥利弗·斯通 20年的成就奖
1993年,奥利弗·斯通凭借《天生杀人狂》问鼎奥斯卡最佳导演;2013年,他在上海电影节获得“电影杰出成就奖”。
老人们总说,如果一个人把“坏人”二字写在脸上,那么这个人一定不坏。这句话,对于奥利弗·斯通来说,特别合适。20年前,凭借《天生杀人狂》问鼎奥斯卡最佳导演的奥利弗·斯通,应邀担任了第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评委。20年后,在第1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奥利弗·斯通被授予“电影杰出成就奖”。
如果只看他的电影作品,你会以为这是一个“自以为是”的大男人。他的作品中总是充斥着阳刚到“爆表”的男性主义。取材于他亲身服役经历的《野战排》,至今被认为是越战影片中的经典,冷酷压抑却又极其真实。作为一个男性荷尔蒙分泌有些过剩的男人,他对挑战最高权威有着极大的兴趣,前后创作了三部有关美国总统的作品:《刺杀肯尼迪》《尼克松》《小布什传》,又在纪录片《国境以南》中和委内瑞拉的总统争锋相对。年轻时的奥利弗·斯通绝对是男人中的男人,他因为在战斗中的英勇表现而获得紫心勋章,却因为第二任妻子的离开过度悲伤绝望,拍摄了《天生杀人狂》。
除了《野战排》之外,他的战争三部曲还有《生于七月四日》和《天与地》。因为亲历战争,奥利弗·斯通对战争厌恶至极。他的战争片里没有英雄,所有人都是这悲剧的承受者。
事实上,现实生活中的他全身散发着哲学教授一样的叛逆和邋遢。他过于偏执过于热情,因此接受了三次心理治疗。奥利弗·斯通一辈子都在做自己,我行我素,因为他天赋异禀,恃才傲物。从商业片到纪录片,他轻松游弋于不同类型之间。
1993年,谢晋同几位中国电影界的泰斗级别的人士为上海国际电影节的成功举办而奔走;2008年,他离开了这个世界,没有看到20年之后的上影节。
02 谢晋 上影节的“教父”
说起历史总想正襟危坐,即便20年还不够厚重。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以谢晋、张骏祥、徐桑楚、白杨、秦怡、吴贻弓为代表的一批上海老电影艺术家就纷纷倡议要在我国设立一个国际电影赛事,1992年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正式向国务院提请并通过后,又经一年多的努力筹备完成。作为我国第三代导演、电影节的倡导发起人之一,1993年的第一届上海电影节即由谢晋担任评委会主席。
20年的历史对于一个国际性电影节来说当然还不算久,可20年的时间对于人世来说已足够天翻地覆,当年的倡议人里,除了秦怡和吴贻弓,其他均先后逝去。2008年谢晋因心脏病突发去世,第二年电影节上便特设了回顾展,《女篮5号》《红色娘子军》《舞台姐妹》《海港》《春苗》《芙蓉镇》,此时再看,即便有着那个时代抹不去的不足乃至弊病,都无损于他的功成名就。正如肖复兴所说,在那个时代,在电影必不可缺的政治叙述中,谢晋艰难地寻找到了个人的缝隙,坚持艺术与人性的渗透,并努力扩展其私密个人的空间。他始终没有失去一个艺术家可贵的良知,一直没有失去政治与艺术的平衡点……历史的使命感、时代的忧患意识,以及政治积压之下对于人性张扬方面,以及对于电影史诗风格的追求。
撇开 “谢晋模式”的功过是非,电影都绝非谢晋成为 “教父”的关键,拍片之外,他一手指点提携了横跨好几个时代的明星:秦怡、祝希娟、王馥荔、刘晓庆、陈冲、丛珊、潘虹、赵薇、范冰冰,在推出一拨又一拨年轻人之时,他本人也并没有闲着,办学校、招弟子、开公司、导话剧、拍自传,直至晚年都未停止工作。就算今天,那句话也恰如其分地如明月高悬,是今日影人到达不了的高度:也许谢晋和其他的第三代导演已停止了“燃烧”,但他们留下的作品和精神财富仍可以化为经久不息的熊熊烈焰照亮中国电影的未来。
十年一觉电影梦,斯人虽已作古,可留下的一切仍鞭策思考:我们需要的是一个电影市集,还是一个电影秀场,抑或是一份可以传承的电影文化?
1993年,他正在拍摄经典之作《这个杀手不太冷》;2006年,他是第九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第一位外籍评委会主席;2010年,第13届上海电影节的开幕式上,携新片《阿黛拉的非凡冒险》来参展的吕克·贝松成为“杰出电影艺术贡献奖”的获得者。
03 吕克·贝松“吴宇森是我师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