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v

水乳不分的艺术和生活

[2022年08月04日 08:47] 来源: 北京青年 编辑:小编 点击量:0
导读:  翻开晨晓的画册,是他的头像,一个戴帽子的、笑容灿烂的老顽童,扉页上写着“我画我喜欢的,我喜欢我画的”,所收录作品大多色彩艳丽,情感奔放,诗意盎然。画册中的文章对晨晓的出身、经历介绍,描述方式是中国传统文人式的,诸如“书香门第,名门世家,经历苦难,游历全世界,修成正果”等等。那他的乡愁应该是浓厚的


  翻开晨晓的画册,是他的头像,一个戴帽子的、笑容灿烂的老顽童,扉页上写着“我画我喜欢的,我喜欢我画的”,所收录作品大多色彩艳丽,情感奔放,诗意盎然。画册中的文章对晨晓的出身、经历介绍,描述方式是中国传统文人式的,诸如“书香门第,名门世家,经历苦难,游历全世界,修成正果”等等。那他的乡愁应该是浓厚的、悲壮的,可是这在他作品中却并不明显,那些情感多数来自对新西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的热爱。文中也提到他早期与顾城、杨炼的交往,以及如何艰难度过一个个难关,这些侠客般的传奇经历与他所表达的率真情感之间貌似并不统一。
  跟他对话之后,我发现他没有国内艺术界常见的那种复杂和谨慎。他情感之纯粹溢于言表,仿佛已经远离“江湖”很多年。很不像一个饱经风雨的“老江湖”。他说他不是精英式艺术家,他希望大众能喜欢他的画,仅此而已。他的诸多经历细节,以及随心所欲的生活态度,给人的感觉是,生活才是他的全部,艺术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艺术和生活在他的时空里又是融合难分的,反过来,生活是其艺术创作的源泉,也是他艺术创作的一部分,而对待艺术的态度也是他的一种生活方式体现。在他的艺术生活里,艺术和生活无所谓谁是谁的外延。他说“你们可能不了解我的生活方式,我家住在海边,我每天的事情就是晨练、画画、花园劳动、健康的户外运动,很少外出应酬,卖画为生,每年六、七个展览,跟我合作的西方画廊都很讲信用,我只管自己的生活和画画。”听起来,像是海子说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难以置信。
  是新西兰改变了他,他的“写生式”的情感绘画比较契合当地人的审美趣味,慢慢打开了市场。为了感谢新西兰这片土地,也不忘做些善举,这更让他的知名度迅长,各大媒体争相报道。这些良性循环的事情,使得他更沉浸在自己的艺术生活中。
  对于晨晓来说,形式和情感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隐含在创作中的生活态度,自由自在,“我画我喜欢的”。他不是不懂那些艺术评判的方法论,而是不关心,因为他的生活和艺术融合在一起。如果我们从历史的角度去解读他的作品,或许会陷入学究式的窠臼中。他活在一种自足的逻辑里,其创作也是自足的,无拘无束。
  他曾分别为新西兰的地震和中国的汶川、玉树地震捐赠了一大笔资金,谈到这些慈善之举,有他自己的“因果论”之说。近来,晨晓也希望能尽自己的力量做些新西兰和中国的艺术交流活动,他跟朋友合作建立了“新西兰科茨维尔驻村艺术家计划”,目前已经有西方艺术家进驻,值此他回国办展之时,他希望接下来邀请国内的年轻艺术家来进驻,也算为“中新”两国做些贡献。另外,他在中国接下来巡展的所有作品将无偿捐献给中国绿色环保组织,他说希望中国的天空到处是蓝天白云。
  但如果你是他,或许也会如此生活、如此画画,因为他已经完全融进了新西兰的自然和生活中。到新西兰后的一切,呼吸着自由新鲜的空气,仿佛旧有的很多已经被置换掉了。也如我已经谈到的,他感激于这一切,生活和艺术,并小心翼翼的珍惜着。
  每个人的人生都无法复制、假设,甚至无法用语言去详尽阐释,晨晓的生活和艺术也完全是晨晓式的。好事者或许觉得这样的生活过于简单,晨晓也常自嘲是“井底之蛙”,但我想这又何尝不让人羡慕呢?
查看更多: 画册 扉页 诗意
lv

图文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