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v

战争和生态的博弈“航道开通日,就是地球衰落时?”

[2022年06月23日 00:41] 来源: 环球人文地理 编辑:小编 点击量:0
导读:  北极航道的开通,会为各个国家带来金钱与财富,但与此同时,另一份生态危机报告也摆在了台面上:各大国在北极的博弈从未停止,战争种子在这里频繁播下,甚至有科学家预言“航道开通日,就是地球衰落时”……  北极航道的战争种子,在上世纪就已经播下。  1970年4月,北冰洋上一片冰封,肃杀的极地风肆虐着这片极度


  北极航道的开通,会为各个国家带来金钱与财富,但与此同时,另一份生态危机报告也摆在了台面上:各大国在北极的博弈从未停止,战争种子在这里频繁播下,甚至有科学家预言“航道开通日,就是地球衰落时”……
  北极航道的战争种子,在上世纪就已经播下。
  1970年4月,北冰洋上一片冰封,肃杀的极地风肆虐着这片极度严酷与寂静的世界。忽然,大片的冰层震动起来,随着冰层破裂,一个黑色柱状物体破冰而出,形成这惨白世界中唯一的黑点……
  这个黑色物体,就是美国核潜艇“皇后鱼”号。它在没有任何航行资料的情况下潜行在西伯利亚海底的大陆架上,在冰层穿梭时,突然进入了冰的罅隙,如果保持航速继续前进,潜艇将一头扎进冰里——艇长麦凯伦当机立断,下令不顾与冰层的碰撞而全速倒退,最后,潜艇以暴露行踪为代价顺利脱险,摆脱了葬身“深海冰墓”的厄运。
  “皇后鱼”号的遭遇,仅仅是美苏争霸时期,双方潜艇在北极暗战的一个缩影。在那段剑拔弩张的历史中,北极不但是全球洲际导弹最密集的地区。在冰面之下的世界,美苏双方的潜艇也频繁上演着一幕幕追逐与跟踪的“猫鼠游戏””……
  洲际导弹最密集的地区
  剑拔弩张的“第三次世界大战”
  从前文所提到的大航海时代的探索开始,人们在数百年中从未停止对北极航道的探索。直到他们发现,这片冰雪世界并非像他们想象的那样贫瘠,而是具有丰富的资源——随后,人类动手了。
  在上世纪30年代以前,北极地区依然基本保持着未被开发的相对原始的状态。最先发现北极军事价值的,是纳粹德国的元首希特勒。这个独裁者和战争狂人,敏锐地觉察到如果可以在北极建立基地,他的潜艇、飞机以及铁甲雄狮,将可以轻易地从北边出击,直接威胁爱丁堡、北海乃至摩尔曼斯克沿线,然后横扫苏联全境。
  不过,还未等到希特勒实现他的设想,纳粹德国就在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群起围攻下轰然崩塌。二战后,世界格局重新洗牌,进入“冷战”时期,北极也成为“美苏争霸”的战场。
  当时,核武器已经成为最大的战略威慑武器,但火箭的射程依旧比较短,为了尽可能地靠近对方领土,美苏双方都在北极地区部署了大量的洲际弹道导弹发射场,北极一下成为当时世界上洲际导弹最密集的地区。
  与冰上的种种争霸举动相比,冰下世界的对抗更加激烈。北极地区的磁暴、坚冰和暴风雪,阻挡了包括侦察卫星在内的几乎所有探测仪器的监视,这就让北极的冰下世界成为双方的核潜艇来回穿梭的战场。由于双方都在这一公共区域出没,并没有固定的航线,而且时常互相追逐跟踪,所以经常会发生潜艇碰撞事故,稍有不慎就会葬身在冰层形成的“坟墓”中。
  最让人吃惊的是,曾经因为北极航道下的对抗,差点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乃至核战争。
  2006年,68岁的尼古拉·巴塔列夫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提名,原因与他曾服役的前苏联“K-19号”号核潜艇息息相关,而授奖理由很简单:他还活着。
  “K-19号”核潜艇是前苏联第一艘核潜艇,素有“寡妇制造者”之称。1961年6月18日,在冷战的尖锋时刻,为了向美国展示苏联强大的核力量,苏联举行了代号为“极地之圈”的军事演习。为了参加这次演习,“K-19号”悄悄驶离摩尔曼斯克海军基地,开始了处女航。不料在行驶至挪威海域时,核反应堆的应急保护系统发出了令人心悸的警报:核反应堆一回路密封失效,核反应堆冷却系统的功能迅速衰退。
  一旦核反应堆发生爆炸,生态灾难在所难免——“K-19号”本身具有两个核反应堆,艇上还装载着3枚SS-N-4 萨克核导弹,其威力相当于美国1945年投在广岛的原子弹的70倍,爆炸产生的有害物质将随着季风被带到西欧国家。更可怕的是,当时正处于冷战最敏感的时期,美国和苏联的核潜艇和战舰都处于战备状态,这次爆炸很有可能被美国当成苏联的军事挑衅——试图对北美沿岸实施核攻击。那么,北约将可能立即“还击”,而这很可能导致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最终,为了重新制造出一套冷却系统,以主机大队长巴夫斯季耶夫中尉、自动化分队克尔奇洛夫中尉为首的损管分队的水兵,明知核反应堆舱内的辐射早已超过了人体承受极限,还是在没有任何防辐射措施的情况下,义无反顾地冲了进去。经过两个小时的奋战,反应堆的温度终于降到了正常水平,当然,这些参加了抢修行动的水兵随后为之付出了高昂的代价:生命。
  在1990年之前,“K-19号”核潜艇的事故是绝对保密的,那些英勇献身的水兵们在夜间被装进铅棺秘密埋葬了,甚至连墓地的位置都没有告知他们的亲人。1990年后,戈尔巴乔夫特别给挪威诺贝尔评奖委员会写信,认为1961年7月4日在“K-19号”潜艇上的所有人,都应当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
  喧闹的北极
  大国背后的博弈
  在冷战结束以前,北极是美苏争霸的战略要地,双方在这里布置大量的军事力量,其他人想要掺合进来无异于是痴人说梦。但随着冷战的结束,北极地区的资源、环境与北极航道的意义相对于军事意义来说显得越来越突出,这一块雪藏多年的宝地,终于惹来多国觊觎。尤其是进入21世纪之后,在全球能源危机的背景之下,北极的争夺战更加激烈。
  近年来,环北极圈的俄罗斯、美国、加拿大等国,相继强化各自在北极地区的军事存在,以争夺这一地区潜在的自然资源。其中,作为北极大国的俄罗斯,更是近水楼台先得月。2007年,俄罗斯将自己的国旗插到了北极点以下4000米的深海,宣示自己对于这一地区的主权。除了宣示主权外,俄罗斯国防部长阿纳托利·谢尔久科夫还在2011年称,将在摩尔曼斯克、阿尔汉格尔斯克等地部署两个北极作战旅。2015年将在北极部署一支多兵种部队,以保护俄罗斯在这一地区的利益。
  俄罗斯的举动,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得相关国家纷纷派出自己的科考队驶向北极,或在北极地区进行演习等主权宣示。2009年,丹麦宣布成立北极地区军事司令部,并组建了能在北极恶劣气候条件下作战的快速反应部队。挪威也早已将本国指挥部的大本营逐步移到北极圈内。
查看更多: 北极 航道 生态
lv

图文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