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惊全球的美国小学校园枪击案,让美国应否管制枪支的议题再度跃上台面。美国民间登记有案的枪支超过2.5亿支,数量如此庞大,即使要禁,过程也一定相当漫长、周折;更何况反对的人很多,他们认为,合法拥有枪支,是承袭美国立国的精神,与言论自由一样,不可轻易剥夺。美国开国之初,地广人稀,因农务及狩猎之需,甚至家户安全守卫,人民的确需要枪支,但进入现代社会、尤其是人口密集的都会,还有多少这样的需求?
层出不穷的集体屠害事件,不只发生在美国,2011年,挪威杀人狂一天之内造成了77人丧生——一个社会只要出一个精神有状况的人,就可能引发几乎可说是防不胜防的社会悲剧。杀人之后,这位挪威的极右派种族主义者凶手被捕,他却觉得自己做的是对的、是应当的,如果没有被逮,下次有机会他还再做。
发生枪击案的新镇曾被认为是美国最适合居住的怡人小镇,挪威是个远方与世无争的国家。但这么恐怖的杀人事件已永远地划破了这些地方的宁静与祥和。事实上,正确地说,这些在情感和理智上都令人难已理解的随机屠杀,在整个人类的心灵里留下了难以愈合的伤口:上一刻还是个安静有礼貌的大男孩,下一刻竟成了杀人魔王——在这个孤独、乖僻、不可预期的世界里,我们能够相信谁呢?
现代人随时可以上网、随时可以用手机联络,科技似乎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真相却是:科技其实也把人圈在与真实隔绝的虚幻次元;在这个人人可以自己定义并且实践正义的宇宙里,死亡只是游戏。这样的生命观一旦与极端人格结合,就会产生惊人的破坏与毁灭。
而现实社会中,更还有人不断鼓吹着仇恨、对立的意识,形同催化一个社会的负面能量。个人日常生活上的难题甚至困境已足够让一个人情绪崩盘,如果再加上社会的集体氛围更进一步增添对抗、受害的感受,很可能就会引爆非理性的火线行动。
(摘自台湾《中央日报》)(编辑/立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