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v

中国历史视频全集28集 试论今世国文教育的历史责任

[2018年12月05日 03:42] 来源: 中国大学教学 编辑:小编 点击量:0
导读:王步高摘要:今世国语教育的前史责任终究要完结三个“承继”、三个“进步”:承继中华文脉、承继汉语的语脉、承继中华民族品德精力的德脉;进步学生的阅览了解与鉴赏才能,进步学生运用白话和白话写作的才能,进步学生根源于国语的逻辑判别思想及研究性学习的才能,从而为造就能继往开来的一代新人奠定较坚实的国文根底。要

王步高

摘 要:今世国语教育的前史责任终究要完结三个“承继”、三个“进步”:承继中华文脉、承继汉语的语脉、承继中华民族品德精力的德脉;进步学生的阅览了解与鉴赏才能,进步学生运用白话和白话写作的才能,进步学生根源于国语的逻辑判别思想及研究性学习的才能,从而为造就能继往开来的一代新人奠定较坚实的国文根底。

要害词:国文教育;前史责任;三承继;三进步

国文教育不受重视,教育质量不高,拖了我国高级教育的后腿。国文教育未能完结前史赋予的任务。我这儿所说的国文教育,是以语文为骨干的系列课程,既包含我在东南大学和清华大学开设的非中文专业的大学语文、唐诗鉴赏、唐宋词鉴赏、诗词格律与写作等系列课程,也包含咱们给非中文学科本科生开设的其他汉文学言语类课程,乃至不限于大学,也包含中小学。

我尽管一直在中学和高校从事国文教育,近年我才开端明晰懂得咱们的作业是干什么的,其前史责任又是什么。今世国语教育的前史责任终究要完结三个“承继”和三个“进步”:承继中华文脉、承继汉语的语脉、承继中华民族品德精力的德脉;进步学生的阅览了解与鉴赏才能,进步学生运用白话和白话写作的才能,进步学生根源于国语的逻辑判别思想及研究性学习的才能,从而为造就能继往开来的一代新人奠定较坚实的国文根底。

“文脉”我这儿首要指文字与文学,而首要又是指白话文字与文学。中华文脉首要靠白话连续的。王力先生《古代汉语》说:“白话是指以先秦白话为根底而构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言语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著作中的言语。”“白话”在最初与白话根本上是共同的。后来白话不断改变,而白话文却越来越定型了。 所以经过省掉和美化的白话,跟白话就有间隔了。白话因年代而改变,改变比较快。书面语也因年代而改变,但改变慢得多。在中华数千年前史中,言语的白话改变十分大(特别是近期的网络言语),而书面语的改变则比较小。书面语跟白话的间隔越拉越大。白话能让不同言语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是十分困难的沟通办法。后人的散文、赋、诗词、戏剧、白话小说,根本运用白话。白话有高雅精巧简练的特色,各朝各代的文人,仅仅赋予其新思想、新语汇、新体现形式(如骈文、格律诗词、散曲、对联等),根本语法词汇无太多改变,因而,有必定母语根底的读者,恰当凭借工具书,能够顺畅阅览三四千年前的古籍。这在英美国家是难以做到的,听说比莎士比亚更陈旧的典籍就比较难以看懂,而莎士比亚逝世距今才刚刚四百年。何能如此?靠白话文法词汇定相对安稳,而白话就改变大得多,寿数也短得多。年青人用的许多网络言语咱们不明白,咱们用到四五十年前的“文革言语”,他们也恍若天书。承继白话之脉,注定咱们的母语教育应以白话为主。江苏省教育厅退休周副厅长在无锡搞了个中小学语文教改班,期望初中结业语文根本过关。他问我行不行,我说:“行!但有必要根本学白话,假如以白话为主,高中结业也不行。”这是早被实践证明了的。古人十几岁有中进士的,王拱宸(《宋史》称他是李清照的曾外祖父)19岁(虚岁)中状元,最年青的举人是明代杨廷和(杨慎之父),13岁中举人。语文根本过关要求必定远远低于此。学书法要练毛笔字,学语文首要应学白话文。并且,语文水平首要靠“读”出来,而不是靠“教”出来,教能引导学生读经典,读名篇,读美文,少读消遣之作。教师要辅导学生怎么读、怎么鉴赏。

“文脉”的另一方面是字脉,本文不拟评论推行简化字的前史功过,我建议大学生,特别是像清华大学、东南大学这样的重点大学的学生,应当把握常用的繁体字。我在清华大学开的四门课,全用繁体字课件,在清华数百门公选课中少之又少,清华也容得下它们。期末考试,有一条10分左右的标题,就是把一首百字以内的诗词中的简化字改成相应的繁体字。我是想,作为精英的清华学子,在承继中华文脉方面要求应更高一些。

承继中华“语脉”,其首要的一条是知道入声字,能从音韵的视点赏识分平上去入四声的格律诗词。乃至其间一部分学生会写格律谨慎的格律诗词,娴熟运用入声韵。推行普通话的前史功过本文不作评论,我认为推行普通话的重大损失是废弃了入声。古汉语的四声剩余三声(阴平阳平均属平声),其成果是十分严峻的。我讲“唐宋词鉴赏”,罗列历代十大词名作(实为十一首):

《虞美人》(李煜)

《雨霖铃》(柳永)★

《水调歌头》(苏轼)、《定风波》(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满江红》(岳飞)★

《声声慢》 (李清照)★

《念奴娇》(过洞庭)(张孝祥)★

《青玉案》(辛弃疾)

《念奴娇》(登石头城)(萨都剌)★

《临江仙》(杨慎)

以上加“★”号者均押入声韵,这些名满天下的词作,大方悲凉,用入声韵是其成功的要害之一。这11首中押入声韵的有6首,超越一半。此外李白《忆秦娥》、王安石《桂枝香》、周邦彦《兰陵王□柳》、陆游《钗头凤》、辛弃疾《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姜夔《暗香》《疏影》等名作也都是押入声韵。杜甫古体诗的许多名作,也都是押入声韵的,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哀江头》《北征》均通篇押入声韵。现在用普通话读,根本不押韵,这些最优美的诗词当即变成不押韵的诗体散文。我认为,押韵是韵文的最少条件,它们连韵都不押,严厉讲已不是诗词。神韵不再,凤凰就成了鸡了。

我在东南大学、清华大学开设“诗词格律与写作”,开端就要求学生学会区分四声,首要是区分入声。入声的含义不只在于押入声韵的诗词,许多入声字在普通话里已读成平声,如“一”“七”“八”“十”“博”“白”“甲”等,入声属仄声,把入声当平声,平仄也颠倒了。咱们要求家在无入声的方言区的同学学会差异入声韵,经过尽力也是不难做到的,当他们听到含入声的汉语读格律诗词和一部分古诗时,会顿时有好像听到天籁之音的感覺,对古诗词赋的音韵美有全新的感触。不会区分入声的同学鉴赏格律诗词,是赏识不了它们的音韵美的。

言语在开展,现在要彻底读出上古音已十分困难,方言里保存了许多古音,特别闽南话、粤语等方言保存古音最多。我家园的江淮官话,虽属官话,跟北方方言较挨近,又较多保存了入声(乃至超越吴语区)。方言有其难明、不方便沟通的缺陷,而南边方言保存入声,又是普通话远远不及的,语文教师千万不要在废弃方言方面过于卖力。方言全没有了,古汉语的语脉也就部分断了。全国的地方戏就大多唱不起来了。承继我国传统文明,应当包含承继传统言语文明,应当让我国后代子孙仍能发得出入声,区分得出四声,能赏识格律诗词的音韵美。

母语教育对承继中华美德之“德脉”也联络很大。母语教育以儒家经典和古代诗词散文为学习载体,宏扬传统品德如 “公正、容纳、奔放、孝悌、仁慈、节操、自强、廉洁、知耻、诚信、中和、改正、节物、勤学、立志、感恩、民本、正人、爱国、爱情”等品德品德,学习儒家、道家及我国古代闻名思想家的精辟论说,也记下许多相关美德故事,让学生背诵一些,懂得一些,才智一些,并以今世和西方的观念相对比。对今世大学生乃至其他国民、干部的品德情感国际能发生较大的积极影响,把被“五四”以来每次政治运动,特别是“文革”破坏了的我国品德的优良传统有所康复乃至进步。当然,咱们要的是中华传统美德,决不能成为对“五四”革命精力的反抗,把封建的糟粕统统找回来。女子裹脚之类风俗找回来的或许性不大,韩愈那种“臣罪当诛,天王圣明”的愚忠和颂圣传统,“官大一级压死人”等封建奴才教育等却极有或许借机复兴。这是需求十分警觉的,不然咱们就把中西方二三百年的民主思想都否定了,那不是咱们的初衷,更不是咱们期望呈现的成果。

其实,承继中华“德脉”,与国文教育的各门课程均可联络。我在讲大学语文与唐宋词鉴赏,都要杰出讲乌台诗案与苏轼的黄州词,用苏轼在人生低谷的体现对学生进行奔放及波折教育,教育学生学会“从黄连里嚼出甜味来”。读苏轼《留侯论》以张良遇黄石公,桥下拾履,遭成心留难而不怒为例,懂得“忍一时之小忿,争终身之高低”。文以载道,教诗文以连续品德传统,进步全民族未来的品德水准,使德脉得以连续,是国文教育的又一极大积德行善。

国文教育旨在进步学生的阅览了解及鉴赏才能,这是绝大多数从业者的一致。光读懂读通还不行,要能鉴赏,用前史、美学的眼光,多视点建瓴高屋地审视。透过表象,以熟行的眼光,既看到其长处,也看到其缺乏。

进步学生的习作才能,好像也没有争议。我所着重的不只是白话文或称语体文写作水平,对清华、东南大学之类的重点高校优秀学生还应当具有白话写作才能,能用白话写作信件、诗词对联、赋、杂论等的才能。我在清华发起了几年,实践证明是可行的。诗词写作等有专门课程,教会学生写诗、填词、对对子;其他白话写作现在是与大学语文的平常作业和期末查核相联络。但凡能够一起用白话文写作的文章都答应用白话写作,对写得好的加以奖励,考试给高分。对清华、东南大学这些大学生,鼓舞部分同学写一些白话的信件、杂论彻底行得通。这对进步学生白话学习爱好,进步国文水平十分有利。

“进步学生根源于国文的逻辑判别思想才能”,我提出这一出题,是根据对国文教育的根底定位。国文是全部课程的根底,它的水平限制其他全部课程终究的水平。我本科是学德国言语文学,任何人的外语水平总是受其母语水平限制的,外语超不过母语,是不容争议的。清华大学招生有个几段美谈:1929年夏,钱锺书报考清华大学,而他的数学成果仅15分,可是他的国文成果和英文成果都是特优,主管选取的教师便将他的成果报告了校长罗家伦。罗家伦没有只重视总分,不看重考生的单科成果,而是打破常规,予以破格选取。钱伟长考清华大学时,语文、前史满分,物理成果仅5分,数学、化学两科成果加起来也不过20分,而英文则是0分,终究他先选取到前史系,一年后转入物理系。后来他们都成了大学者。请问假如他们的母语只考0分或5分,即便其他课程有一个两个满分,他们能成大才吗?他们能成为自己学科范畴的钱锺书、钱伟长吗?必定不能。

咱们再考虑一个问题。晚清民国初年,清华曾是留美准备校园,从宣统元年(1909)派出47人,次年70人,以下各年人数分别为:63、16、43、44、42、51、51、74、71、79、97、61、91、67、79、97、91、50、37(见《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第一卷)。到民国十九年,没有一年出国人数超越100人,其间还有些所谓“专科生”,未必出国。当然除清华外还有些去英法日等国留学,不在此计算之数,许多人乃至学非所用(如鲁迅),其间出了一批大师级的学者。改革开放30多年,出国留学人数超当年百倍千倍,其间也有许多超卓的专家,但成为大师级的却很少很少。他们相同啃了洋面包、喝洋墨水,睁眼去看国际,受国际最先进的教育,其学历也毫不逊色于民国的大师,成果却大不相同。他们有一点大不如民国时期的留美学子,国文水平大大不及,特别白话水平大大不及。看来,国文会限制一个人终究成果的高度。

国文水平对一个人来说好像一台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它是根底,是根本的。你或许花百倍千倍的价格去买其他专业软件,但有必要与该操作系统兼容,不然叫“不支持”。电脑的“不支持”是一望而知的,国文的“不支持”尽管是看不见的,却是客观存在的。国文水准太低,使你对许多新的、奇怪的事物,视若无睹、听而不闻,无动于衷,无所发现,无所发明。国文水平的进步,能够改进咱们的逻辑思想判别才能,诗词等还有助于进步学生的形象思想才能,一个平凡诗人能提出的问题,比十个高超科学家能处理的还多。假如一个高超诗人与高超科学家绑定在一起合二为一呢?他不就是苏步青、周培源、华罗庚吗?他们都写得一手好诗。

咱们呼喊大师,要答复钱学森之问。作为一个国文教师,我的答复是:咱们的国文教育出了问题,拖了后腿,这虽不是仅有的答案,却必定是几个最重要的答案之一。国文水平上不去,大师是出不来的。呼喊大师的一起,咱们应呼喊国文教育的大进步;呼喊进步高级教育质量时,不忘呼喊进步国文教育水平。他们也是能够绑定在一起,应该绑定在一起的。没有后者,前者完结是很难的。作为国文教师,确定国文教育的前史责任,就不会为自己的细微成果自鸣得意,也更能认清自己格式狭窄、根基不深、常识短缺、眼光肤浅。看到咱们与长辈清华人如王国维、陈寅恪的距离,就不再自怨自艾,认为大材小用;相反也不行无可奈何,精神萎顿。咱们要认清自己的前史责任,为这“三繼承”和“三进步”的任务夙兴夜寐不懈尽力,尽心竭力,鞠躬尽瘁。

[责任编辑:陈立民]

查看更多: 国文 文言 入声
lv

图文资讯